《畢設週記00》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該面對了,也是時候藉由文字整理近期的思緒。

難受

難受


在三月時,順著影評不斷冒出的熱潮,自己也看了公視影集楊雅喆執導的《天橋上的魔術師》(美術設計的部分推推!),它是改編自吳明益作家的同名小說,而隨後趁著對電視劇內容還很深刻時,讀了這本小說。

或許因為小說中的場景是曾經佇立在中華路(準確地說,是中華路一段)的中華商場,可以說是個乘載六、七、八0年代台北人共同記憶的容器吧,對於未曾經歷過且一無所知的自己,是充滿驚喜的,因此邊閱讀時總跟著文字想像著—作者心中的中華商場長怎樣,就像是也走進了故事。

而在這之前家人時常提到—那個存在於「記憶中」的中華商場,以前要找唱片要去哪棟?五金零件則又是哪棟?以及那座曾橫越中華路上方很寬的天橋等…還有很多描述中華商場的瞬間,之前聽完總冒著滿頭問號的我,現在則慢慢有了概念,而問號也就逐漸消失了。

「商場在第三棟也恰好過了一個彎,火車準備進站,或者離開這個城。」

(吳明益,2011,《天橋上的魔術師》,p109)


Photo credit/行政院新聞局

Photo credit/行政院新聞局

Photo credit/前衛出版社

Photo credit/前衛出版社

看著時常乘車經過的中華路,想像在這條寬廣的馬路上,由北至南曾經排列著稱為忠、孝、仁、愛、信、義、和與平棟,共八棟、三層的住商混合之建築,滿滿地人潮在商場與天橋間來回流竄,背景則有此起彼落的叫賣聲、平交道柵欄放下的提示聲與火車經過的聲音。

對比於現今滿滿車潮的中華路,過去的畫面好吸引人(有時光機嗎??

有了這樣的前情提要,發現自己對於生活多年的台北大概只有level.3的了解(大慚愧),在思考議題的同時(待釐清的目標…),我認為自己有必要先了解這城市還藏著什麼故事。

所以在這之後的動作是:

  • 針對自己在台北有興趣的區域,了解其發展和都市計劃間的歷史沿革。
  • 在整理文本資料的同時試著對它提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Wei-avatar-img
2021/07/16
花園城市居民來了~~~ 既然提到想針對有興趣的區域了解都市發展 我推薦中研院的「臺灣百年歷史地圖」這個網站給你 可以快速的用圖來比對近一百年的變化 比起看研究論文或文章來的有效率 且在比對的過程中也可以自己思考這些變化是在甚麼樣的背景或事件下產生 想更深入了解再去找論文來看 舉例來說 比對美軍在1945/4/1和1945/6/17拍的台北市航照圖 可以發現市容變化很大 正好與台北大空襲的時間點對上 推斷是美軍用來判定空襲目標的 單總統府附近來說就是度量衡所及長官官邸(現在是停車場的那兩塊) 而昀揚說的路名則是戰後開始出現的(日本人用的是町目番號) 找時間再來寫篇文章來講講當初是怎麼使用工具來分析的吧
shihnijun-avatar-img
發文者
2021/07/18
好的,感謝!
YYC-avatar-img
2021/07/13
說實話,身為台灣人又是設計人,住在台北市是非常具有優勢的,台灣的文化能量因為長期的重北輕南極度集中在北市,從日治時代的淡水(包含艋舺&大稻埕)開始,同時的舊台北城往城西(西門町)方向生長,戰後移轉到東區,然後隨著人口失控一直擴散到整個大台北(永和還是花園城市呢),其中都有很深的歷史緣由,因為台灣的政治、社經環境變動最即時影響的就是台北,阿另外也可以想想台北市的路名為什麼都是中國城市呢。 阿也推薦一部台劇:紫色大稻埕,可以一窺日治時期文化能量集中在淡水的狀況。 ps.淡水也曾經是世界遺產潛力點哦
shihnijun-avatar-img
發文者
2021/07/14
好的!感謝建議~
avatar-img
金大建築全體
154會員
696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金大建築全體的其他內容
2025/04/16
又名:讓我爸媽花得錢有點水花
Thumbnail
2025/04/16
又名:讓我爸媽花得錢有點水花
Thumbnail
2025/04/06
2022年10月中為了觀賞同屆同學製作的音樂劇,特地回趟金門。那不是我第一次進劇場,也不是我第一次欣賞音樂劇,它不是經典大作卻讓台下的我感受到一種與在地連結,身歷其境在某段集體記憶下的感動,這個感動促使我後來關注、欣賞台灣本土音樂劇,尤其是歷史類型的題材。最近覺得累積了許多,似乎可以寫一篇綜合分享。
Thumbnail
2025/04/06
2022年10月中為了觀賞同屆同學製作的音樂劇,特地回趟金門。那不是我第一次進劇場,也不是我第一次欣賞音樂劇,它不是經典大作卻讓台下的我感受到一種與在地連結,身歷其境在某段集體記憶下的感動,這個感動促使我後來關注、欣賞台灣本土音樂劇,尤其是歷史類型的題材。最近覺得累積了許多,似乎可以寫一篇綜合分享。
Thumbnail
2025/01/04
紀錄一下自我提問,我一直在思索,建築已然成為我生活的部分,然而卻很難分享,什麼是建築,什麼又空間。
2025/01/04
紀錄一下自我提問,我一直在思索,建築已然成為我生活的部分,然而卻很難分享,什麼是建築,什麼又空間。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第一次造訪西門町是我高中一年級的春假(1987年),當時參與學校社團《左中青年社》,特別與社員同學上台北採訪年輕女作家《簡媜》,當時她的新書「月娘照眠床」散文集,甫於洪範書店2月出版。那是1987年的故事,自國小六年級寒假轉學到後山的花蓮後,經過四年後我才再次重返台北的街頭。
Thumbnail
第一次造訪西門町是我高中一年級的春假(1987年),當時參與學校社團《左中青年社》,特別與社員同學上台北採訪年輕女作家《簡媜》,當時她的新書「月娘照眠床」散文集,甫於洪範書店2月出版。那是1987年的故事,自國小六年級寒假轉學到後山的花蓮後,經過四年後我才再次重返台北的街頭。
Thumbnail
2021年2月下旬,改編自作家吳明益的同名小說,由導演楊雅喆執導、公視出品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正式開播,故事背景為1980年代,台北中華商場的落日餘暉,以待在天橋上的神祕魔術師為中心,在魔術所衍伸的奇幻點滴中,以稚齡孩童之眼,注視商場內恍惚迷離的吉光片羽,體驗人世間的聚散悲歡,此劇重新喚起中老年
Thumbnail
2021年2月下旬,改編自作家吳明益的同名小說,由導演楊雅喆執導、公視出品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正式開播,故事背景為1980年代,台北中華商場的落日餘暉,以待在天橋上的神祕魔術師為中心,在魔術所衍伸的奇幻點滴中,以稚齡孩童之眼,注視商場內恍惚迷離的吉光片羽,體驗人世間的聚散悲歡,此劇重新喚起中老年
Thumbnail
「電影人的浪漫,致敬戀戀風塵」要不是想知道《天橋》到底有多致敬經典,還真不會翻出來看,看著看著早就被九份的生活給吸進去,突然出現中華商場字樣時還嚇了一跳,想說「欸!中華商場欸!!」,隨即想起自己之所以看這部片的初衷不由得好笑起來。
Thumbnail
「電影人的浪漫,致敬戀戀風塵」要不是想知道《天橋》到底有多致敬經典,還真不會翻出來看,看著看著早就被九份的生活給吸進去,突然出現中華商場字樣時還嚇了一跳,想說「欸!中華商場欸!!」,隨即想起自己之所以看這部片的初衷不由得好笑起來。
Thumbnail
「生意囝仔的唬爛,塑造文字魔術師」 對場所的回應,與爸媽兄弟姊妹擠在狹小閣樓的生活,下午過後一側有光、另一側有蔭的捉迷藏走廊,就連走廊下的老李都好像出現在陰影之外,於是那浮光掠影的影像與文字記錄組成了我對中華商場的印象,童年紀事與家屋日夢也構築了搖籃式的懷念。
Thumbnail
「生意囝仔的唬爛,塑造文字魔術師」 對場所的回應,與爸媽兄弟姊妹擠在狹小閣樓的生活,下午過後一側有光、另一側有蔭的捉迷藏走廊,就連走廊下的老李都好像出現在陰影之外,於是那浮光掠影的影像與文字記錄組成了我對中華商場的印象,童年紀事與家屋日夢也構築了搖籃式的懷念。
Thumbnail
在看劇的過程中,筆者重讀了一次小說,並深刻體會到戲劇改編後與書中內容的差異,及想像力被視覺化限縮帶來的落差感。不過電視劇本身,也因為涉及更多社會議題,而有其獨到之處。整體而言,小說是內斂的,電視劇則是外放的、更加符合的大眾口味的。
Thumbnail
在看劇的過程中,筆者重讀了一次小說,並深刻體會到戲劇改編後與書中內容的差異,及想像力被視覺化限縮帶來的落差感。不過電視劇本身,也因為涉及更多社會議題,而有其獨到之處。整體而言,小說是內斂的,電視劇則是外放的、更加符合的大眾口味的。
Thumbnail
《天橋上的魔術師》記錄了台北當時的商場文化,但也記錄了我們這內在感到抱歉的一代,無法承先與啟後,我們在一個無法解除歷史傷痕的年代長大,才發現當時經濟神獸的招喚,只是一時帶著安慰劑的濃霧。每個時代有它的特殊氛圍,我想《天橋上的魔術師》之所以要重建中華商場,或許是因為當時我們正集體進入如一場薄霧般的夢。
Thumbnail
《天橋上的魔術師》記錄了台北當時的商場文化,但也記錄了我們這內在感到抱歉的一代,無法承先與啟後,我們在一個無法解除歷史傷痕的年代長大,才發現當時經濟神獸的招喚,只是一時帶著安慰劑的濃霧。每個時代有它的特殊氛圍,我想《天橋上的魔術師》之所以要重建中華商場,或許是因為當時我們正集體進入如一場薄霧般的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