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生意囝仔的唬爛,塑造文字魔術師」
「攝影是一種生於火、浮於光的技術與藝術;而將影像化為語詞,就等於在尋找希望。」 ——吳明益
與吳明益老師初相遇來自於《浮光》這一本書,放在那學校圖書館偏僻角落書牆,無意間翻閱之後便迷上了,常三番兩次去圖書館,就為了把那本展期間僅限內閱的書從頭看完,自此之後從《家離水邊那麼近》、《溼地‧石化‧島嶼想像》、《苦雨之地》、《黑潮島航》、《複眼人》、《天橋上的魔術師》、《本日公休》,到尚未翻閱《單車失竊記》、《睡眠的航線》,便不知不覺入了書單,老師深入淺出又複雜迷人的文字勾起了我那僅存於國中以前的閱讀嗜好,遁入其兼具理性寫實與感性詩意的在地魔幻篇章;一次次跟著想像陰雨夜裡在廢棄屋角睡了一晚的冷冽,循溪漫步礫石而上的散步,或是某天收到雲端裂縫的鑰匙,跟著複眼人在樹上安棲,悄然看著雲豹背影離去,然後在苦雨之地最後一篇〈灰面鵟鷹、孟加拉虎以及七個少年〉遇見作者對商場回憶(字裡行間出現湯姆、阿蓋仔、烏鴉、阿卡等玩伴名),好奇著商場裡放飛的鷹依然眼神炯然嗎?
「有時候我想對我來說國家很遙遠,真正存在的是我們曾經度過美好歲月的場所。不過總有一天,曾容納我們的成長場所變成夢的場所,他被拆除、遷徙、離去消磨殆盡。讓我得以堅強地活在那個童年場所已然灰飛煙滅的時空裡,我是虛妄之子,我是虛妄之子」-《浮光》
在《浮光》書裡作者談著對場所的回應,與爸媽兄弟姊妹擠在狹小閣樓的生活,下午過後一側有光、另一側有蔭的捉迷藏走廊,就連走廊下的老李都好像出現在陰影之外,於是那浮光掠影的影像與文字記錄組成了我對中華商場的印象,童年紀事與家屋日夢也構築了搖籃式的懷念。
在此簡短介紹影集改編文本《天橋上的魔術師》
這是一本吳明益老師帶有個人獨特的空間詮釋學,不同於巴舍拉的家屋詩學設定,恐懼地窖(廁所)有超越的功能,希望閣樓(天橋)也有迷惑的無常;以魔幻敘事和空間原型的日夢想像,建構家人朋友都以為是另一個陌生世界。小說以十個看起來完全獨立卻互相略有關聯的短篇故事組成,沒有名字的我成為每個篇章的敘事者,因此時間線、口白主角是跳躍的,就像不可靠的記憶那樣撲朔迷離,蠻適合一氣呵成讀下來,可以零碎拼湊出商場的完整模樣。不過明益老師的書我通常不會一次讀完,過程中會不小心恍神,所以偶爾翻看剛好。
另外我發覺小說與影集有趣的共鳴是,影集裡常常突如其來的結尾,其實有符應到讀老師文字的感覺,戛然而止的文學性,讓人忍不住在空白頁開始想著「什麼!?沒了,那個什麼什麼還沒說清楚,為什麼?誰去哪裡了?所以是哪一個結局?九十九樓到底是什麼?」,諸如以上的疑問想像叢然而生。
我也特別認同柯裕棻在《天橋上的魔術師》一書的推薦序中提及「我深深慶幸中華商場曾經住過這麼個小男孩,他有如此天賦能夠讓那時光再現,並且重新賦予質量和溫度,讓我們得以從他善良寬容的眼睛,回顧那時代,那生活,這座城,然後學著饒恕他人和我們自己。」
中華商場僅存於的三十年光陰,時間長度不常不短,差不多等同於一個人從出生步入壯年,在韶光逝去裡的人們各自消失了、定型了,偶爾想起才又存在。
作者說著他小時候是痛恨商場的,認為那是一個極為落伍、骯髒、騙人的地方,小商人求生的狹窄世界並不覺得特別珍惜,直到某個年紀過後,那段記憶變得燦爛,變成他生命裡的魔幻時刻,最具虛構特性的一段時期。讓我不禁想起自己在以前是如何度過童年百般無聊的週末下午。午後光線透過窗與塵灰紙箱之間,篩漏些許光亮在正閱讀的書頁上,小時候的自己常以一種詭異的趴姿攀著床緣,閱讀著放在地板的書,就這樣度過了無數個奇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