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天威-五日京兆張敞】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班固在麒麟閣十一功臣的後面寫了幾句話。

「明著中興輔佐,列於方叔、召虎、仲山甫焉。」

這是說十一功臣主要的功績是「中興輔佐」,可比古人方叔、召虎、仲山甫。
這三個都是周宣王的功臣。

可見得劉詢早就已經幫自己準備好諡號了。
就算沒明說,這個暗示也夠明顯了。

漢宣帝本身就是一個有話不直說,大家猜一猜的皇帝。

基本上十一個人,要不是跟廢劉賀有關,就是跟霍氏剿滅有關。
而霍光卻排在首位,其中的矛盾複雜,恐怕漢宣帝自己感受最深。

班固在後面也列了六個人,都是相當受到漢宣帝重用的名臣,但因無涉兩樁大事,未能入選。

「丞相黃霸、廷尉于定國、大司農朱邑、京兆尹張敞、右扶風尹翁歸及儒者夏侯勝。」

頭尾的黃霸跟夏侯勝聊過了,今天來看看京兆尹張敞。
畫眉之樂
就像講衛青一定要加大將軍,講霍去病一定要加驃騎將軍,說諸葛亮不能不提丞相……

整個中國歷史上,只怕沒有人比張敞跟京兆尹這個官職更密切了。
所謂的「五日京兆」,指得就是張敞。

張敞的父親名叫張福,是漢武帝的光祿大夫。
早在他祖父張孺的時候,張敞家就已經是官宦望族。

漢代的豪族,算是有衰小。
自從當年劉邦接受婁敬的建議,把豪族遷往關中開始,這個動作就成了每一代皇帝不成文的規矩。

其實跟春秋時代的陪葬有那麼一點點像,不過不用活埋,只是遷移到帝皇陵寢附近居住。
對於消除地方土地兼併有正面幫助。

西漢的鄉土情結,想必也沒有東漢來得深。
在史記跟漢書的篇章中,比較有鄉土認同的,反而是一些偏鄉地區,比方隴西等六郡良家子。

漢昭帝時代,張敞一開始是太守卒史,後來察舉孝廉時,以廉舉甘泉倉長,後遷太僕丞。
當時的太僕,是杜延年。

杜延年對於張敞的勤懇能幹,也是覺得眼睛一亮。

還記得上回說過吧,杜延年比較屬於漢昭帝的派系,而非霍光。
但不久,漢昭帝過世,昌邑王劉賀應詔入朝。
張敞就上了一封書,主要說劉賀在這風雨飄搖時繼位,不先穩定朝廷跟民心,反而先封昌邑諸臣,又不是小孩子了,實在是個罪過。

霍光大大當然是大大的開心,廢除劉賀之後,就封張敞為豫州刺史。
刺史當時是個監察官,張敞這麼愛當糾察隊,當刺史很是剛好?

但過沒多久,漢宣帝就下令徵召張敞回朝,擔任太中大夫,並領尚書事。
這個忠臣,漢宣帝也是需要的。

霍光不是笨蛋,一轉頭又以張敞主張減省軍費為名,踢出去當函谷關都尉。
這時候,漢宣帝的勢力,還不足以與霍光正面硬幹,就跟霍光說,他擔心廢王劉賀或有不軌,不如讓張敞前去擔任山陽太守,作為防備昌邑的前線。

幾年後,霍光過世,張敞獻計罷霍氏三侯及賜衛將軍張安世退休。
張敞認為,只要先罷黜霍山霍雲,霍禹等人一定會有所畏懼。
至於之後該怎麼應對,如果能把我叫回去,才能再作計議。

漢宣帝表示:很好,你繼續蹲山陽吧。

其實前面幾個案例都顯示出,張敞很聰明,看穿了很多事情。
但他不懂派系。

張敞大約猜得出,風向不在劉賀那邊,但他沒有像老闆杜延年那麼機靈:杜延年要扳倒霍光的政敵,是跟霍光說,不是去找皇帝邀功。
而這次,張敞透過朝廷人事調動,看得出漢宣帝打算對霍家下手,卻又還是直接找上漢宣帝。

如果張敞找的是魏相,他的生命也許會完全不同。

沒搞清楚派系的下場,就是被冷凍。管你有什麼通天大才也是一樣。
但張敞智商這麼高,立刻決定先把分內工作做好,就前往了昌邑王居故宮檢查,條列清冊。
地節三年跟四年各去了一次,但他並未直接上呈。

張敞學乖了。

等到又過了一年多,元康二年,漢宣帝自己下令要他注意往來山陽過客時,張敞知道,皇帝要對昌邑動手了,便把前幾年的報告書繳上。
漢宣帝表示很可以。

後來,勃海、膠東盜賊並起,張敞就上書自請討賊。
既然已經表現過乖巧,漢宣帝就是一個准奏,並且要他去擔任膠東國相。

張敞立刻放下山陽太守印前往膠東,表且表示:「我的官員們如果立下功勞,能比照三輔的水準來打賞。」

在漢宣帝的允許下,張敞到達膠東,設下賞罰規定,讓盜賊無以立足。
不過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張敞還是很喜歡直諫,甚至還諫到王太后那邊去……

漢宣帝沒有媽媽,他的太后姓上官。
這個王太后,是指膠東王的太后。

關於朝廷派來的國相,王國還是得敬他三分的。

除了上諫書,張敞還有一個嗜好是喜歡古文。
張敞本身的專科是春秋,屬於儒家。

當時關於六藝的書籍,很多古字,儒家學者都不能解讀。
漢宣帝就徵求能通齊魯古文的人來做註翻譯。

而領受這個詔令的人,便是張敞。

張敞也一度寫信給他之前一個在北海當太守的朋友:也就是一開始引文提到的「大司農朱邑」。
朱邑算是爬得比張敞快。
但張敞還是去跟朱邑說,你用人應該再放寬鬆一點,不能等到人家都已經發揮才能了才推薦,那還需要你嗎?

老實說我覺得張敞是在跟朱邑說「我到底還要蹲多久」啦。

是的,張敞看起來像在建議,其實很可能是批評著時政。
漢宣帝時代有一個評比,就是太守「治行第一」可以升官。

九卿有缺補九卿,九卿沒缺補三輔首長。
朱邑就是治行第一補上的大司農。

而不久之後,京兆尹趙廣漢被處死了。

趙廣漢之死,實與蕭望之脫不了關係。
有趣的是,蕭望之跟張敞是好朋友。

「敞與蕭望之、于定國相善。」

這個交情,是漢宣帝初年就結下的。
當時張敞跟于定國一起領尚書事,蕭望之則剛被魏相領回來。

于定國我不熟,但蕭望之跟張敞,都是很不在派系中的男人。
但同時也有著遠大的抱負。

趙廣漢死後,漢宣帝調任了幾個人來擔任京兆尹,可他都不太滿意。
已知的記錄包括宗正劉德,潁川太守黃霸。
黃霸更是以「治行第一」調來的,但仍是被派了回去。

終於,京兆尹聘書來到了膠東。

當時長安的竊盜案很多,性格寬厚的劉德跟黃霸,都沒能提出立竿見影的作法。
而張敞一回到京師,就跟漢宣帝說,用「禁止」的手法可以處理。

得到漢宣帝的首肯,張敞先去進行巡察訪問,找出了幾個小偷的首領。
這些人平常看起來都很和善,出入有騎馬的僮僕相陪,附近的人都認為他們是值得尊敬的有錢人而已。

張敞把他們找來後,就一一點出其罪狀,要他們自己想辦法「贖罪」。
其中一個人說,如果小偷們知道我們是被抓來,一定會發生暴亂,不如您就聘我們當官吏吧。

張敞點點頭,當下發出聘用公告,並且讓小偷首領們先回家休息,擺酒宴慶賀。
長安市場裡的小偷,聽到這個消息,紛紛前往祝賀自己的老大。

卻不知,老大們悄悄的在他們衣裳上做了記號。
張敞派出的官兵,在鄰里門外守候臨檢,只要出來的人身上有記號,立刻加以逮捕審問。

在張敞這一次大規模掃蕩後,長安就很少聽見竊盜案發生時的枹鼓響起了。
漢宣帝很滿意,張敞這個京兆尹的位子,也算是坐穩了。

在研究漢代官制上,有著「出太守入九卿」的說法。
西漢的九卿,特別是漢宣帝時代,講究一定要有太守的經歷。

京兆尹等三輔,則比較類似直轄市。
同樣是市長,六都就是比人家高一皆。

當過三輔首長的人,可以入的不只是九卿,基本上是三公候選人了。
基本而已,其實當時也只有御史大夫可以從三輔補入。

乍看之下,核心的京兆尹有最高的入選機率。
但就實例上而言,漢宣帝時代的京兆尹,其實多是入罪被殺。

或許也是一個「懷璧其罪」的概念。
不趁你當台北市長的時候搞掉你,還讓你去選總統啊?

張敞就任京兆尹隔年,改元神爵,並遇西羌造反。
後將軍趙充國帶兵出征,深入之後,漢宣帝開始召集大軍準備前往支援。

然後朝廷就吵翻天了。
A組是趙充國跟辛武賢的爭議。
B組則是蕭望之跟張敞的辯論。

一開始是張敞上書,認為應該讓刑徒囚犯能夠繳交糧食抵罪,以供給戰爭所需。
蕭望之派則表示:以利抵罪,敗壞人心道德,不可也。

雙方來回了幾次,想當然耳,蕭望之拿出了漢武帝的「五十萬錢減死罪一等」出來說嘴,表示武帝末年的敗壞,就是因為有這種法條。

但我們可以注意到,B組的討論跟A組是有連動關係的。
說到底,張敞的重點並不是道德敗不敗壞,而是前線缺糧問題。

一開始趙充國確實缺糧:如果朝廷採用了張敞的建議,一口氣補兩百萬斛米糧給趙充國,那戰爭可能就提早結束了。
但朝廷內部僵持不下,跟實際抵達前線的兵糧只有一成,讓趙充國不得不改變戰略:屯田。

屯田之策,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張敞的建議自然也是擱置了。
蕭望之跟張敞的友情,到這邊大概也走到了盡頭。

張敞這一輩子的官,再也沒有上去過。
後來漢元帝即位,打算徵召張敞來當太子太傅。
蕭望之就輕描淡寫的說了句:「張敞治理地方很行,當老師恐怕還缺那麼點火侯。」

望之哥本身就是元帝太傅,學生自然是照辦啊照辦。

這是後話,關於張敞無法入朝為官,還有一個比較檯面上的理由,就是他雖然學問很好,但是沒有威儀。

「時罷朝會,過走馬章臺街,使御吏驅,自以便面拊馬。又為婦畫眉,長安中傳張京兆眉憮。」

這一句其實我覺得不太容易翻。
章臺街是所謂的紅燈區。

「過」從來不會是「經過」的意思,而是「去」,「前往」的意思。
「便面」則是用扇子遮臉的意思。

直接翻就是:「(張敞)去長安紅燈區,要馬伕駕車,自己用扇子遮臉撫馬。」

為什麼難?你看不出他到底是想要趕快離開,還是想要慢慢走。
比較合理說,其實紅燈區可能人口吵雜,張敞怕驚嚇了馬匹。

問題是他「又為婦畫眉」,長安城中都說他畫眉很棒。
「婦」指何人?

「有司以奏敞。上問之,對曰:『臣聞閨房之內,夫婦之私,有過於畫眉者。』上愛其能,弗備責也。然終不得大位。」


張敞的畫眉功力一傳十,十傳百,就被司法官員給舉發了。
漢宣帝把張敞叫來問,張敞說,畫眉是夫婦私事。所以普遍又認為前面說的「婦」是他老婆。
然後整個就不通了,張敞幫老婆畫眉毛,有司幹嘛舉發他?
所以我想,前面應該是說,張敞會偷偷摸摸(遮臉)去妓院,但大家都說他是去幫妓女畫眉毛的。
而漢宣帝是問他:「你去妓院是幹嗎的?」
張敞回答:「男女夫婦在房間裡面,能對人說的只有畫眉了,其他那是私事。」

漢代是不是禁止官員狎妓?這我沒查到。
但「有司奏敞」,不管是犯法還是失德,其實都是大條事。
只是漢宣帝不想責罰張敞而已。

天知道,搞不好漢宣帝自己年輕時也是常客。

所以我也覺得「張敞畫眉」、「畫眉之樂」不是那麼好拿出來說嘴的。
他自己都不想說了,咱們還是看看「五日京兆」吧。
這是很多兒童讀物就會有的故事,說張敞後來牽涉到大案,正在審判當中。
而他手下的捕快「絮舜」就覺得,反正你都要被拔官了,我幹嘛還要辦案呢?


「吾為是公盡力多矣,今五日京兆耳,安能復案事?」

張敞一怒,就派人把絮舜抓起來治罪,速審速決,判了個死。
判決下來,張敞就叫主簿去跟絮舜說:「五日京兆?現在十一月也結束了,我還是能治你的罪。」
斬首示眾。

這也是挺經典的,實際的狀況其實就是,大家都覺得張敞要被治罪了,再當京兆尹也沒有幾天。
結果卻不如所料,一直到隔年春天,張敞大爺仍是京兆尹。

絮舜的家人,就去找「冤獄使者」告發了張敞濫殺無辜。
這樁冤獄上到漢宣帝那邊,漢宣帝才說,啊,那先按照之前的案子,拔了張敞的京兆尹吧。

至於絮舜之死,就給輕輕放下了。
漢宣帝是比漢武帝有情有義得多,不過這個司法不公的問題,我看就見人見智了。

結果,張敞被免官之後幾個月,京師的治安又大亂了。
沒法子,漢宣帝只能再派使者去找張敞。

張敞的家人看到使者大陣仗前來,以為是要抄家滅族了,大家哭得唏哩嘩啦。
只有張敞自己笑笑的。

但漢宣帝這次委託給張敞的任務,不是長安。
而是冀州。

乍看之下,班固就是單純描寫冀州盜賊四起,所以要請張敞前往。
可事實或許更複雜一些。

張敞一到冀州就表示:問題在於廣川國。
於是轟轟烈烈的剿匪追賊,把廣川國一鍋端了。

廣川王劉去已經過世二十多年,早在地節四年,漢宣帝就改立劉去的哥哥劉文為王。
劉文兩年後過世,他的兒子劉海陽頗得叔父真傳,也是個又淫又亂又亂殺人的廣川王。

在這多重罪名下,漢宣帝還是來個不忍誅王,又一次流放了新一代廣川王。

而平定了冀州廣川國之亂的張敞,終於是沒有回到朝廷,以太原太守轉左馮翊的接詔未到任情況下病逝。
張敞一走,太原的官吏就殺了他的兒子。

說到底,張敞執法是嚴苛的。
太原的官吏看起來也是挺不爽的。

班固最後有特別提點一下,張敞一家跟這些封國親王們關係頗是密切,也透露出漢宣帝持續在掌管跟削弱藩國。
張敞跟漢宣帝之間的故事,具體而微的呈現出了孝宣中興時代,朝廷外部的治理關係。

老實說非常非常像,秦朝。
對民寬,對吏苛,罪刑法度自由心證的程度也相當高。

這裡就不得不稱讚趙充國跟蕭望之了。
在這兩個人的努力下,漢宣帝的武功保持著十分好的CP值:花費最小化,收益最大化。

哇,天下太平好棒棒?

漢宣帝自己還是很煩惱的。
「方今天下少事,繇役省減,兵革不動,而民多貧,盜賊不止,其咎安在?」

咎在吏。
「舉廉吏,誠欲得其真也。吏六百石位大夫,有罪先請,秩祿上通,足以效其賢材,自今以來毋得舉。」

黃龍元年四月,漢宣帝下了這最後一詔。
很顯然,一直到死,他都沒辦法解決小公務員貪污的問題。

這將會為他的兒子,漢元帝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25會員
81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