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說南北朝。
南有宋齊梁陳,北為魏齊周隋。
不過,宋齊梁陳是一個接一個改朝換代。魏齊周隋卻是一個兩國並立的情況。
北魏高祖孝文帝,是北魏最後的盛世。再往下傳,不久就分裂成東西魏。
西魏,由鮮卑人宇文泰擁立。
東魏,則是漢人高歡所扶。
宇文泰崛起甚晚,但高歡的家族,卻早已嶄露頭角了。
高家是山東渤海人,在五胡亂華末期,為後燕慕容垂服務。
家主高慶,一度當到三公之一的司空。他的兒子高泰,也當到吏部尚書。孫輩則有高韜與高湖兄弟,亦分別是太尉跟皇帝的近侍親信。
高湖的官位高,嘴巴也比較管不住,曾經勸阻慕容垂不要與北魏開戰。
慕容垂因而疏遠他。
雖然慕容垂死後,太子有重新起用高湖為前線抵禦北魏,但高先生覺得你們根本沒救了,直接帶槍投靠北魏去了。
北魏有一條原則,就是以漢制漢。高湖兄弟遂得重用……這是表面。
內層是,高家兄弟跟清河崔氏往來密切,交情甚佳。
在五胡北方爭霸期間,高家不算有太大影響力,但清河崔氏非常有。基本上就是屬於喊水會結凍,政權都要跟他們交好的世族。
高韜死得早,他的兒子高允,走上文士之路。高湖活得久,跟隨北魏前三代東征西討,坐穩了軍閥之位。
而隨著清河崔浩坐上國師之位,高允也是扶搖直上,成為北魏最重要的史官。
史官在過去,其實是觀天象的,記制度的。
剛好司馬遷父子有志把這些天文制度記錄(史)跟注記(記)一起,寫成《史記》。
但這玩意可不是官方圖書。
你看大家還不是寫《漢書》,《漢記》、《十六國春秋》。
走到北魏這裡,妙了。
北魏鮮卑人不懂,但崔浩就表示應該要建立「史官」,作「注記」。
崔浩原本跟高允一起做《國記》,完成之後崔浩又要以史做《魏歷》,高允就表示了「史」跟「記」應該要交互作用才對。
高允不是隨便嘴一嘴,他的天文功力也是深厚無比,說得崔浩都有點尷尬了。
要知道,鮮卑人懂個狗屁天文曆法,當時推廣天文算術,本是要裝神弄鬼唬唬鮮卑皇帝。現在高允這麼高大正要引回正道……好吧,崔浩索性順水推舟。
畢竟中國式妖術行之有年,唬爛一直都有所本。
說白了,就是「重新解釋典籍」,也就是兩漢風行的讖文。
高允能出一套有理有據的說法,順著他有好沒壞。
也就從高允開始,「史記」又再次一家親了。
而整個北魏漢化,高允更是最重要的幕後推手。
說到底,漢化就是要回頭去學習先秦兩漢以至兩晉的做法。這不是「經驗」就能解決的事情,博學通古才能當扛霸子。
北魏朝廷,捨高允其誰?
特別在北魏四代目高宗拓跋濬休養生息時,高允把「禮」注入了朝廷。
這樣的飽學之士,漢化推手,當個三公都不為過吧?
事實上,高允當了二十七年的郎官。
他不求富貴,求的是真理能行於世。
也因為如此,讓高允避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北魏政爭。
馮太后稱制,仍是聘請高允為顧問,加強儒皮儒骨的漢化政策。
從四代目到五代目禪讓,高允都是負責寫公文的主筆。不過老高允挺想退休。
大家都不許。
直到北魏孝文帝年紀漸長,九十多歲的老高還是一天到晚在皇帝身邊說故事呢。
西元486年,九十七歲的老高出了車禍。皇上跟太后都很是緊張,派太醫送藥材,無微不至的照顧,也就幫他延了半年多的命。
隔年正月,高允過世。
高允如細水長流的影響力,與他淡然處世的性格,慢慢的改變著高家在北魏的生態。
叔父高湖的兩個兒子,陸續被召入朝廷擔當文職。而高湖的長子,則仍為邊將。
除此之外,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也出現了:高揚。
北魏高祖孝文帝初年,高揚帶著弟弟跟一群鄉親,自高句麗入國。
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當時高句麗的國姓,就是「高」。
原本高句麗與北魏關係良好,馮太后更要求高句麗獻上王女,進入孝文帝父親的後宮。
但高句麗國王說謊拒絕,雙方就停止了往來。
這個時間點上,投魏的高姓,就能作為北魏「以夷制夷」的標竿。
嗯?前面不是說以漢制漢?
事實上,對鮮卑北魏來說,都嘛是夷。
高揚入魏後,跟弟弟馬上就領了將軍職,更封子爵,「俱待以客禮」。馮太后也再次要求高揚把女兒嫁入孝文帝後宮。
從這兩步我們就能更清楚看到,北魏是把高揚當作「高句麗王室」在看待的。
可誰也沒想到,高夫人馬上就懷孕了,還生了一個皇子:恪。
北魏孝文帝的第二個兒子。
當時太子未立,而漢風漸盛。對北魏漢人來說,高揚也算外戚,而且是第二候補等級。
鮮卑人可不把高揚放眼裡。
一來這是高句麗蠻夷,二來外戚就是馮家,馮太皇太后還在台上威風八面呢。
高揚是個有野心有夢想的人,不然他也不用離開高句麗。
他本有三個女兒,其中高夫人幼年曾作異夢,人曰「此女必將被帝命,誕育人君之象也」。
所以他才挑選了這個女兒去給馮太后「品評」。
要在北魏力爭上游,高揚想到最好的方式,就是與漢化推手高允攀親帶故了。
高揚隨即對外宣稱,自己本與高允同鄉,家族在永嘉之亂時逃難至高句麗。
不過馮太后何許人也,豈能容他人在臥榻鼾睡?
高夫人這邊才產子,馮太后立刻下詔,立林夫人之子「恂」為太子。同時按照鮮卑舊律「子貴母死」,處死林夫人,自己收養了阿恂。
可任憑你精明一世,終究不能長生不死。
七年後,馮太后過身,孝文帝堅持要給阿嬤服三年孝。
三年內只施政,不動皇室。
西元493年,太和十七年,孝文帝除了宣布南征遷都,也「被迫」為六宮另立新主。
這倒也是馮太后生前的安排,皇后是馮太后的姪女。
孝文帝沒有特別喜歡,就是放在殿堂上尊重一下。
他真正喜歡的,倒是馮皇后的異母姐,這邊稱為馮昭儀。
馮昭儀就是個心機綠茶婊。
她媽媽本來是下人,也是費盡心思成為太師馮熙的正妻。
老馮太后也是一眼看穿,當初就跟孝文帝說,哎呀這個大姪女生病了,我送她回家去當尼姑吧。
未來人都知道,這是個什麼把戲。
但孝文帝不知道嘛,服完喪後去太師家裡探訪,就著了道。
馮昭儀立志做大官,不做大事,第一步就是要把妹妹給鬥掉。
這時馮皇后是六宮之主,太子恂也已成年,馮昭儀要怎麼上位呢?
我們簡單說一下北魏後宮機制。
皇后,是後宮的皇帝。
設三夫人,同三公。
九嬪,同九卿,下略。
整個後宮就是女性版本的朝廷這樣。
嗯那昭儀是幹嘛的?
昭儀是大將軍,大司馬。
弄到昭儀這個官職,就是「替天行道」的首部曲。而為了跟太子打對台,馮昭儀就向高夫人表示,打算收養她的長子阿恪。
開玩笑,就算高夫人可以,她爸高揚也不可以啊。
然而,後宮深深深幾許,你一個邊境將軍能頂什麼事?
結果就是高夫人突然死掉了。
有人跟高揚說,這一定是馮昭儀幹的。
高家的富貴之路就此斷絕嗎?
誰也想不到的。
當時太子恂身邊,有一個遼東高氏族人。
官方資料指出,高同學經常規勸太子,結果因為太囉嗦就被太子殺了。
北魏孝文帝,震怒,廢太子。
喜咧震怒三小朋友的?
據說,太子恂是個胖子,自從遷都洛陽之後,他每天都熱得要命,很想返回北方。最後居然私召牧馬,殺掉阻止他的高同學。
遂以謀逆論處。
牧馬是什麼?是「牧部落的馬」,不是「放牧的馬」。
牧部落的正式名稱,叫馬牧。
五胡亂華時,後趙天王石勒,就是藉著馬牧部的力量起義。
這時候當然還是在鮮卑境內,但不是州國郡縣的單位。而是西漢制「典屬國」的型態。
這從《魏書.奚斤傳》可以看出。
「奚斤,代人也,世典馬牧。」
「太宗以其世典戎御,遂拜典御都尉。」
「部」則是東漢的說法,在《三國志》中亦可見。
典屬國,或者部的單位,不行政。國家只派軍隊跟監察官,收稅維護治安,包括抵禦外敵襲擾。所以通常都在邊境地帶。
那用比較簡單的中國模式來看,其實就是太子勾結外國人,刺殺朝廷命官。
「漢人」才會覺得很大條。
主導廢太子的,則是李氏。
其中一路窮追猛的李彪出身低微,有大志。跟高家關係十分密切。
太子恂被廢,高太子就誕生了。
七月,馮昭儀也登上皇后位。
這一番太子廢立兩年後,孝文帝駕崩。
高太子成了新皇帝,馮昭儀卻沒能當上太后。
北魏宗室親王,領了孝文遺詔,逼馮昭儀自盡了。
馮氏外戚的時代,隨著孝文帝的過世而終結。
雖然高揚也早就死了,但新的皇帝,新的高家時代,仍舊揭開了序幕。
北魏高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