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害怕想起來-《忘了自己是動物的人類》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二零二一年七月/崎路
  你覺得人類是動物嗎?
  人類什麼時候像動物呢?什麼時候「不應該」像動物呢?
  人類文明歷史上,許多時刻人類靠著「我們不是動物」這樣的意念警醒自己。人類有理性智慧、能夠思考反省、有道德觀念,這些都不是動物能夠的。因為如此,人類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擁有無限的潛能、能夠成為世界主宰。
  真的是這樣嗎?
  本書作者梅蘭妮˙查林傑(Melanie Challenger)網羅各領域的學術資訊著作此書,希望能提醒我們人類是動物這件事。她從地球歷史及生物的演化開始,闡明演化從來都不具有方向性,沒有什麼才是最好的變異,也沒有哪個物種能成為演化的終點。她也提到從演化論到人文思想的歷史,人類如何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命為一尊,同時也探討「為什麼」需要獨尊人類。但其實沒人能否認人類跟世界上其他動物一樣有生老病死,我們有意識不代表動物就沒有;過去曾經被摒棄為獸性的情感比如愛慾或恐懼,其實是使人類群體互助生存的必要因子;我們同理別人的能力其實也是一種生理機制;甚至我們對寄生蟲、嘔吐物、甚至自己所排斥的人類所感到厭惡噁心,也是和生物演化有關。我們自以為和動物不同的諸多決策與行為,其實從來都沒有逃脫動物行為的框架。
  有時我們以為是理性判斷的結果,其實也可能被情緒或生理影響:
同一陣營內的成員會認為自身的世界觀更有內涵也更加豐富,同時會因此貶低其他人的世界觀。Pascal Molenberghs(的研究提出)....我們比較容易同理自己人。此外,我們對族群外的思考模式評價較低。Jonathan Levy以在巴勒斯坦與以色列長大的青少年為研究對象,兩地長期衝突,果不其然受使者「接觸敵方陣營就關閉隊痛苦的自動反應機制」。(p.135)
  另一個情緒影響判斷的案例:經歷過九一一的族群在經歷過情緒與創傷之後,政治傾向保守的比例變高。因為「保守路線的吸引力在於她所描繪的現實十分明確、一致且穩定。」
  人類的確與其他動物有很大的不同,人類懂得使用工具、用史無前例的速度利用地球資源。隨著資源耗竭,科學家們不斷挑戰科技的極限,從複製人到太空探索,努力想讓人類靠著機器活得更久、避開肉體的傷殘或衰老,甚至指望在地球毀滅之後人類還能在另一個星球上延續。作者問了我心中也想問的問題:這樣延續出來的,是人類嗎?  
  什麼是人類呢?排除所有動物性,剩下的那個能夠稱之為人類嗎?
  這本書想要突破的是「人類比動物高尚」的概念,但對我而言這樣的概念一直都不是主流。可能因為那是西方思想、基督教思想脈絡下衍伸而成的,在臺灣社會混和著無神、多神或泛靈文化裡這種概念並沒有這麼強烈;也可能是因為自己長年鑽研動物科學與動物相處,已不是第一天思辨人與動物的關係,相關的生物演化科學資訊也多已是常識。但如果你過去不曾思考過這個問題、或是有興趣但想不通為什麼,想理解人類應該如何與動物脫鉤(或無法脫鉤)的讀者,這本書值得參考。沒有太艱深繁瑣的科學理論,從各學門領域旁徵博引。讀完後會發覺社會各個層面裡都偷偷埋藏著獨尊人類的成見,而作者最大的目的也就在此:無論你是什麼專長、學的是什麼、在這個社會裡擔任什麼腳色,都不能忘記我們是動物。
  人類是動物,所以有了這些行為、情緒、意志。這並不代表我們必然得繼續遵從既有的規範或行為,也並不代表這樣做就是對的、就能保證人類的存續。相反的,在人類活動導致世界劇變的現今,我們必須持續反思甚至重新定義人類是什麼、為了什麼存在、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存在。對照過去與現在的環境、對照其他動物與人類的同與異,也許能幫助我們找到解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5會員
72內容數
小時候從書裡找到世界,長大後從世界回頭梳理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崎路 的其他內容
勞倫茲用動物行為的角度告訴讀者,他不需要靠魔法就能夠與動物對話。他是怎麼辦到的?他並不是訓練動物聽懂他用德語下指令,他先了解動物能聽懂什麼。
你不一定喜歡賞鳥,也不一定會因為讀了這本書而喜歡上烏鴉。但可能會記得松原始幽默吐槽烏鴉背後那種認真專注地熱愛。下次你看到烏鴉,就會想起世界上有竟然有專門研究烏鴉的研究員,還有很多為著自己熱愛的事物感到快樂的人。 他們如此可愛。
旅行定義的不是空間,而是一個心靈:隨時敞開心胸接納從未接觸過的事物、接納自己不為人知的脆弱、也可能發現自己原來也有強韌的力量。隨時準備好面對生活的各種變動,面對未知:可能精采、也可能什麼都沒發生。每個人的旅行一定都不一樣的;無論是單車環遊世界、在山林裡漫遊、在日常上班的人行道,或是,就在人生的路上。
了解了自己的侷限,知道我們無法控制自己能否上癮、憂鬱、政治偏好,不代表我們就應該任由遺傳驅使我們。相反地,這些研究結果應該是要讓我們了解自己,同時了解別人為何與自己不同。在蘇利文的詮釋下,科學研究並沒有找到普世通用的唯一真理,反而讓我們更加清楚現今社會裡為什麼有這麼多歧異,並且從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它。
過去太習慣於每一句話出口前都得自我審查、都得確定有evidence-base。認同對的、排斥錯的。但說故事絕對不應該是這樣子。寫作需要觀察,觀察世界才能寫,閱讀只是輔助自己確認觀察是對的,無法取代實際的體驗;而要觀察世界,必須抱著萬物一體的觀念。我想,就是要能夠跳脫單一價值、忘記批判,單純地去觀察吧
旅程結束了,但並沒有獲得心裡期待的救贖。我懂那個感受。但這不代表我們要像被消除記憶一般變回原本的樣子。所有看過聽過感受過的都可能默默改變了什麼,無論變好或變壞。如同作者說的:「旅行的重點之一,在於返回之後,如何面對生活,那才是真正的蛻化成長。」
勞倫茲用動物行為的角度告訴讀者,他不需要靠魔法就能夠與動物對話。他是怎麼辦到的?他並不是訓練動物聽懂他用德語下指令,他先了解動物能聽懂什麼。
你不一定喜歡賞鳥,也不一定會因為讀了這本書而喜歡上烏鴉。但可能會記得松原始幽默吐槽烏鴉背後那種認真專注地熱愛。下次你看到烏鴉,就會想起世界上有竟然有專門研究烏鴉的研究員,還有很多為著自己熱愛的事物感到快樂的人。 他們如此可愛。
旅行定義的不是空間,而是一個心靈:隨時敞開心胸接納從未接觸過的事物、接納自己不為人知的脆弱、也可能發現自己原來也有強韌的力量。隨時準備好面對生活的各種變動,面對未知:可能精采、也可能什麼都沒發生。每個人的旅行一定都不一樣的;無論是單車環遊世界、在山林裡漫遊、在日常上班的人行道,或是,就在人生的路上。
了解了自己的侷限,知道我們無法控制自己能否上癮、憂鬱、政治偏好,不代表我們就應該任由遺傳驅使我們。相反地,這些研究結果應該是要讓我們了解自己,同時了解別人為何與自己不同。在蘇利文的詮釋下,科學研究並沒有找到普世通用的唯一真理,反而讓我們更加清楚現今社會裡為什麼有這麼多歧異,並且從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它。
過去太習慣於每一句話出口前都得自我審查、都得確定有evidence-base。認同對的、排斥錯的。但說故事絕對不應該是這樣子。寫作需要觀察,觀察世界才能寫,閱讀只是輔助自己確認觀察是對的,無法取代實際的體驗;而要觀察世界,必須抱著萬物一體的觀念。我想,就是要能夠跳脫單一價值、忘記批判,單純地去觀察吧
旅程結束了,但並沒有獲得心裡期待的救贖。我懂那個感受。但這不代表我們要像被消除記憶一般變回原本的樣子。所有看過聽過感受過的都可能默默改變了什麼,無論變好或變壞。如同作者說的:「旅行的重點之一,在於返回之後,如何面對生活,那才是真正的蛻化成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我還記得那個時候的自己,最痛恨的就是那些坐視不吭聲的人,明明你們都看到了,也聽到了。可是你們都不說話,沒有人站在我這邊,我真的很孤單很孤單......,明明有些人我們平常也會聊天不是嗎?為什麼你們都不說話.....》 《如果不這麼想,我可能不知道自殺幾次了!!》
Thumbnail
武漢肺炎的疫情初發現的時候,人在台灣,跟朋友聊天,談起以前SARS的回憶 ── 那時候仍然年少,沒有特別擔心SARS,甚至說起學校停課期間,仍然無懼禁令與朋友外出。當外邊傳聞香港成為疫埠,大批人搶鹽搶糧的時候,我還在家裡打機玩ICQ,在新聞聽到張國榮墮樓的消息。
Thumbnail
過年伴手禮大對決 今天是除夕,你們的伴手禮都準備好了嗎? 講到過年,除了紅包以外,最讓人頭痛的不外乎就是伴手禮的部分了,今天我們選擇了兩款不同風格的禮盒來做比較,究竟是誰會勝出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由解謎遊戲>改編的真人版電影, 講述台灣戒嚴年代下鎮壓翠華中學讀書會事件, 於今日香港政治氣氛惡劣下, 終在今日於香港上映。上映的電影院不多, 只能選在Mega Box 規模較細的電影院觀看, 院內差不多是全院滿座, 在座不乏年輕人士觀影, 或許尋找當中的共嗚感。 1962年,正逢台灣戒嚴時期,山區
Thumbnail
《廣場》是波蘭藝術家Karolina Breguła於台南暫居三週所執行的拍攝計畫,它可以被看做是一部電影,也可以從當代藝術錄像表演和紀錄片的角度來看。
Thumbnail
昨天看完返校,許多畫面深深的烙印在腦海裡面揮之不去,也引動了許多過往的回憶湧上,今天就趁著雨勢稍歇的時刻返回台大校園,嘗試拼湊起一些回憶。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我還記得那個時候的自己,最痛恨的就是那些坐視不吭聲的人,明明你們都看到了,也聽到了。可是你們都不說話,沒有人站在我這邊,我真的很孤單很孤單......,明明有些人我們平常也會聊天不是嗎?為什麼你們都不說話.....》 《如果不這麼想,我可能不知道自殺幾次了!!》
Thumbnail
武漢肺炎的疫情初發現的時候,人在台灣,跟朋友聊天,談起以前SARS的回憶 ── 那時候仍然年少,沒有特別擔心SARS,甚至說起學校停課期間,仍然無懼禁令與朋友外出。當外邊傳聞香港成為疫埠,大批人搶鹽搶糧的時候,我還在家裡打機玩ICQ,在新聞聽到張國榮墮樓的消息。
Thumbnail
過年伴手禮大對決 今天是除夕,你們的伴手禮都準備好了嗎? 講到過年,除了紅包以外,最讓人頭痛的不外乎就是伴手禮的部分了,今天我們選擇了兩款不同風格的禮盒來做比較,究竟是誰會勝出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由解謎遊戲>改編的真人版電影, 講述台灣戒嚴年代下鎮壓翠華中學讀書會事件, 於今日香港政治氣氛惡劣下, 終在今日於香港上映。上映的電影院不多, 只能選在Mega Box 規模較細的電影院觀看, 院內差不多是全院滿座, 在座不乏年輕人士觀影, 或許尋找當中的共嗚感。 1962年,正逢台灣戒嚴時期,山區
Thumbnail
《廣場》是波蘭藝術家Karolina Breguła於台南暫居三週所執行的拍攝計畫,它可以被看做是一部電影,也可以從當代藝術錄像表演和紀錄片的角度來看。
Thumbnail
昨天看完返校,許多畫面深深的烙印在腦海裡面揮之不去,也引動了許多過往的回憶湧上,今天就趁著雨勢稍歇的時刻返回台大校園,嘗試拼湊起一些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