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覺得人類是動物嗎?
人類什麼時候像動物呢?什麼時候「不應該」像動物呢?
人類文明歷史上,許多時刻人類靠著「我們不是動物」這樣的意念警醒自己。人類有理性智慧、能夠思考反省、有道德觀念,這些都不是動物能夠的。因為如此,人類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擁有無限的潛能、能夠成為世界主宰。
真的是這樣嗎?
有時我們以為是理性判斷的結果,其實也可能被情緒或生理影響:
同一陣營內的成員會認為自身的世界觀更有內涵也更加豐富,同時會因此貶低其他人的世界觀。Pascal Molenberghs(的研究提出)....我們比較容易同理自己人。此外,我們對族群外的思考模式評價較低。Jonathan Levy以在巴勒斯坦與以色列長大的青少年為研究對象,兩地長期衝突,果不其然受使者「接觸敵方陣營就關閉隊痛苦的自動反應機制」。(p.135)
另一個情緒影響判斷的案例:經歷過九一一的族群在經歷過情緒與創傷之後,政治傾向保守的比例變高。因為「保守路線的吸引力在於她所描繪的現實十分明確、一致且穩定。」
人類的確與其他動物有很大的不同,人類懂得使用工具、用史無前例的速度利用地球資源。隨著資源耗竭,科學家們不斷挑戰科技的極限,從複製人到太空探索,努力想讓人類靠著機器活得更久、避開肉體的傷殘或衰老,甚至指望在地球毀滅之後人類還能在另一個星球上延續。作者問了我心中也想問的問題:這樣延續出來的,是人類嗎?
什麼是人類呢?排除所有動物性,剩下的那個能夠稱之為人類嗎?
這本書想要突破的是「人類比動物高尚」的概念,但對我而言這樣的概念一直都不是主流。可能因為那是西方思想、基督教思想脈絡下衍伸而成的,在臺灣社會混和著無神、多神或泛靈文化裡這種概念並沒有這麼強烈;也可能是因為自己長年鑽研動物科學與動物相處,已不是第一天思辨人與動物的關係,相關的生物演化科學資訊也多已是常識。但如果你過去不曾思考過這個問題、或是有興趣但想不通為什麼,想理解人類應該如何與動物脫鉤(或無法脫鉤)的讀者,這本書值得參考。沒有太艱深繁瑣的科學理論,從各學門領域旁徵博引。讀完後會發覺社會各個層面裡都偷偷埋藏著獨尊人類的成見,而作者最大的目的也就在此:無論你是什麼專長、學的是什麼、在這個社會裡擔任什麼腳色,都不能忘記我們是動物。
人類是動物,所以有了這些行為、情緒、意志。這並不代表我們必然得繼續遵從既有的規範或行為,也並不代表這樣做就是對的、就能保證人類的存續。相反的,在人類活動導致世界劇變的現今,我們必須持續反思甚至重新定義人類是什麼、為了什麼存在、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存在。對照過去與現在的環境、對照其他動物與人類的同與異,也許能幫助我們找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