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裸战|专论:台湾是中美的最后一场赛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曾经,中美本不是一场赛局上的对手。冷战年代,中国在两强对峙的间隙中求生,虽曾先后与美苏在朝鲜战场与珍宝岛交手,却大致维持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国家思维。

苏联崩解后,美国一度享受治世独霸的尊荣,并与中国维持了某种程度的“战略接近”:为免欧元集团袭夺美元独霸地位,美国开始默许产业大量流向中国,再以美元购入产自中国的低价商品,既腾出余裕在金融世界里驰骋,又避免了美元的通胀率失控飙升,中国经济亦由此蓬勃发展。

早自1978年改革开放起,中国便默默踏入世界资本主义之林,又在与美的多年低调耕耘下,于2010年正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除却经济起飞,中国的科技与外交影响亦是与日俱增,从“一带一路”计划至华为5G技术,“历史终结论”渐被各方对“中国崛起”的评议所取代。但西方的不安亦随之而起,甚嚣尘上的除有关乎“中国崩溃”的异想,更有对“中国威胁”的笃信与忌惮。

在此氛围下,美国召唤了复古的冷战思维,联合西方各国,开始在舆论与实务领域上围剿中国,从人权到台海议题,从达赖喇嘛到“新疆集中营”,从武器禁运至芯片“卡脖子”,十八般武艺接连上场,从无半刻停歇。

然而各方交锋数年,国际局势早就今时不同往日,不仅反中联盟不如过往团结,中美的国力差距亦不断拉近,诸多美国曾经手握的反中筹码,如今已是秋扇见捐、难再使用。环顾全场态势,中美的对弈仍在持续,双方更已明了彼此会在何处出招、如何反应,唯余一处赛局动向不明,那便是积累多年的台湾问题。

以“边疆牌”为例

而细究各牌何以让位台海,“边疆系列”的殒落可谓经典。

1989年拉萨骚乱爆发,西藏议题瞬成消费中国的首选,欧美政客与媒体虽大多不了解西藏历史与社情,仍无阻其在镜头前渲染夸大离地的悲情,毕竟人权议题、少数民族加上“香格里拉”独立自决,已足够令舆论场烧出一片天马行空的怒火。

然而伴随西藏境况逐渐安定,西方渐缺炒作材料,终于在2014年起转移阵地,开始狙击结构相近、但多了伊斯兰与“集中营”元素的新疆争议,更在2020年跨界炒作内蒙古教材改革风波。

平心而论,“边疆系列”的舆论之网铺天盖地,争议根源又是中国内生的民族治理问题,西方的举措着实令中国一度疲于奔命。然而伴随欧洲难民危机、美国族群冲突迸现,西方渐失炒作中国“边疆系列”的道德底气,且面对安定现况,其手段愈发拙劣。

以2021年3月的新疆棉花事件为例,欧美显然已达不顾现实证据、“睁眼说瞎话”的境地,既让无数西方企业左右为难,更让中国掌握了舆论主导权,趁势将“新疆专家”郑国恩(Adrian Zenz)等人的荒唐言论一并起底,西方塑造多年的权威感由此摇摇欲坠。

筹码何以不再是筹码

而从崛起到衰颓,“边疆系列”的价值透支,侧写了各式美国反中牌的归宿。

其一,中国的治理深化,抵消了炒作的可能空间,从西藏、新疆再到曾经火热的“香港牌”,但凡混乱不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便难再扩大消费,只能不断转移阵地,徒留满地弃子。

其二,美国虽用高道德标准要求中国,却难反求诸己。在其指称中国压迫少数民族时,国内的非裔人口却在警暴下频频丧生,亚裔亦屡成种族攻击受害者;在其大力谴责2019年香港反修例期间的“警察暴力”时,或许亦未料想,自己需要在2020年的种族示威活动(Black Lives Matter,BLM)、2021年国会山骚乱中,以催泪瓦斯、橡胶弹甚至实弹镇压人群;在其早年抨击中国不顾全球暖化、碳排放量过高时,应也未能设想,特朗普(Donald Trump)会在2020年退出《巴黎气候协议》。

其三,在全球高度互赖的今日,冷战式的围剿已不可行。2021年的新疆棉花争议,便起于西方企业不愿跟风对疆制裁;特朗普时期发动的科技战亦同此理,从禁制华为5G到制裁中兴通讯,美国的“卡脖子”技法看似玩得风生水起,实则注定难以长远,关键便在,英德各国出于国家利益考虑,不愿全面配合美国起舞,这场制裁因此无法上升至美国对伊朗极限施压的等级。时间一久,待到中国技术与产能升级,美国此举或许反成某种无心插柳的催化剂。

台海的漫长梭哈

综观上述起伏,各式反中牌的曝光与失效,既有美国难以己身言行树立十字军大旗的因素,更有美国考虑环境变化,不愿于特定议题再投注更多资本之故。因此尽管“科技牌”、“新疆牌”仍在场上活动,但前者会受国际互赖体系拮抗,后者已难造成舆论之外的额外挫伤,中国更对美国话语套路熟稔于心,故两者影响尚属可防可控。

然而台湾问题与此不同。双方虽自1949年起便在此博弈,却至今未能准确预测与控制事态发展。于美国而言,台湾是牵制中国的地缘利剑,但要以何种角度划伤肌理、割断阿基利斯腱,受到了中美的军事准备差异、战略清晰与战略模糊之争等因素影响。此般结构亦解释了台湾的亲美情结:正因美国态度模糊不清,弃台的可能性从未消失,反而催生台湾“必须讨好美国”的心理焦虑。

而对中国来说,其看台湾问题的视角虽与美国不同,却更为复杂。在地缘意义上,台湾位处第一岛链,倘若美国军事基地进驻,将对中国构成巨大威胁;在内政意义上,台湾得失与中共政权统治正当性相关,眼下即便武统未至,但反对台独的底线却是相当清晰;然由中华民族复兴的视角来看,稳住发展全盘规划,避免因美国刺激而在台海失足,亦是中共中央需要考虑的背景因素。正因上述思维盘根错杂,统一由此延滞多年。

然而尽管中美各有考虑与顾虑,在场上已无新鲜牌组可打的局面下,复杂难解的“台湾牌”,终要在中美博弈的最后回合登场。各方虽不愿轻易梭哈,但漫长的终局之战,已然启动。

原文发表于2021/5/15《多维新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祁賓鴻的沙龍
26會員
179內容數
祁賓鴻在多維新聞的兩岸與國際評論
祁賓鴻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4/12
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後,中國輿論圍繞兩大陣地,展開了激烈的攻防與廝殺:其一,是對俄羅斯興戰的政治評價;其二,是基於俄烏衝突進展,對於「武統台灣」的預測與想像。
Thumbnail
2022/04/12
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後,中國輿論圍繞兩大陣地,展開了激烈的攻防與廝殺:其一,是對俄羅斯興戰的政治評價;其二,是基於俄烏衝突進展,對於「武統台灣」的預測與想像。
Thumbnail
2022/02/20
自2022年1月上旬俄烏情勢惡化起,美國便對衝突發展提供了各式「精采劇本」。
Thumbnail
2022/02/20
自2022年1月上旬俄烏情勢惡化起,美國便對衝突發展提供了各式「精采劇本」。
Thumbnail
2022/02/16
2月10日,大陸著名涉台學者、上海東亞研究所前所長章念馳發表「當務之急為統一台灣立法」一文,感嘆台海局勢每況愈下,主張和統者已「越來越不敢講話」,並沉痛反問,兩岸是不是除「武統」外已無路可走?
Thumbnail
2022/02/16
2月10日,大陸著名涉台學者、上海東亞研究所前所長章念馳發表「當務之急為統一台灣立法」一文,感嘆台海局勢每況愈下,主張和統者已「越來越不敢講話」,並沉痛反問,兩岸是不是除「武統」外已無路可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至今,台海一共發生了四次的緊張局勢。第一次在韓戰之後,美蘇劍拔弩張,史達林全力支持中共,毛澤東對國民黨殘存在浙江沿海勢力的清剿;最終以美國對敗退來台灣的蔣政權於1954年簽署中美防禦協定,第七艦隊協防台海告終,阻止了共產勢力的向東南亞擴張。
Thumbnail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至今,台海一共發生了四次的緊張局勢。第一次在韓戰之後,美蘇劍拔弩張,史達林全力支持中共,毛澤東對國民黨殘存在浙江沿海勢力的清剿;最終以美國對敗退來台灣的蔣政權於1954年簽署中美防禦協定,第七艦隊協防台海告終,阻止了共產勢力的向東南亞擴張。
Thumbnail
去中國化,這個詞,一般是指以前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在文化上的去中國化,希望在經貿上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政治上遠離中國的權威,但筆者認為,基本上我國經貿想要中國化的機率不高,但意識形態上,中美之間的"新冷戰"已發生,就怕惡化成"熱戰",對於這個世界來說都不是好事,需要中美雙方拿出智慧與勇氣共同解決
Thumbnail
去中國化,這個詞,一般是指以前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在文化上的去中國化,希望在經貿上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政治上遠離中國的權威,但筆者認為,基本上我國經貿想要中國化的機率不高,但意識形態上,中美之間的"新冷戰"已發生,就怕惡化成"熱戰",對於這個世界來說都不是好事,需要中美雙方拿出智慧與勇氣共同解決
Thumbnail
自1949年兩岸分治以來,台海便始終在混沌不清的「現狀」上徘徊。 綜觀世界近代史上的政權分立,東西德問題已是塵埃落定,朝鮮半島維持暫時休兵的南北分治狀態,兩岸雖說民間交流熱絡,卻始終難再更進一步。細究其背後因素,既有冷戰的割裂、國共的對抗,也與近十年興起的中美競爭息息相關,致使台灣問題難由一方自行
Thumbnail
自1949年兩岸分治以來,台海便始終在混沌不清的「現狀」上徘徊。 綜觀世界近代史上的政權分立,東西德問題已是塵埃落定,朝鮮半島維持暫時休兵的南北分治狀態,兩岸雖說民間交流熱絡,卻始終難再更進一步。細究其背後因素,既有冷戰的割裂、國共的對抗,也與近十年興起的中美競爭息息相關,致使台灣問題難由一方自行
Thumbnail
曾经,中美本不是一场赛局上的对手。冷战年代,中国在两强对峙的间隙中求生,虽曾先后与美苏在朝鲜战场与珍宝岛交手,却大致维持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国家思维。 苏联崩解后,美国一度享受治世独霸的尊荣,并与中国维持了某种程度的“战略接近”:为免欧元集团袭夺美元独霸地位,美国开始默许产业
Thumbnail
曾经,中美本不是一场赛局上的对手。冷战年代,中国在两强对峙的间隙中求生,虽曾先后与美苏在朝鲜战场与珍宝岛交手,却大致维持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国家思维。 苏联崩解后,美国一度享受治世独霸的尊荣,并与中国维持了某种程度的“战略接近”:为免欧元集团袭夺美元独霸地位,美国开始默许产业
Thumbnail
本來,歐洲人還會在經濟利益與價值觀之間做掙扎,現在看來中國經濟在走下坡,受困於貿易戰與疫情,沒有辦法像以前一樣大撒幣了,所以,對經濟利益將不再寄予期望,回歸價值觀也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Thumbnail
本來,歐洲人還會在經濟利益與價值觀之間做掙扎,現在看來中國經濟在走下坡,受困於貿易戰與疫情,沒有辦法像以前一樣大撒幣了,所以,對經濟利益將不再寄予期望,回歸價值觀也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Thumbnail
新疆棉爭議的背後,反映出中共以政治理由掩蓋外匯儲備的困窘,把國外品牌下架,削減進口,以便控管外匯支出,就像不買台灣鳳梨,不買澳洲的牛肉、紅酒與龍蝦,法國的百貨公司現在也看不到大量的中國遊客,是相似的情況
Thumbnail
新疆棉爭議的背後,反映出中共以政治理由掩蓋外匯儲備的困窘,把國外品牌下架,削減進口,以便控管外匯支出,就像不買台灣鳳梨,不買澳洲的牛肉、紅酒與龍蝦,法國的百貨公司現在也看不到大量的中國遊客,是相似的情況
Thumbnail
新疆棉爭議的背後,反映出中共以政治理由掩蓋外匯儲備的困窘,把國外品牌下架,削減進口,以便控管外匯支出,就像不買台灣鳳梨,不買澳洲的牛肉、紅酒與龍蝦,法國的百貨公司現在也看不到大量的中國遊客,是相似的情況
Thumbnail
新疆棉爭議的背後,反映出中共以政治理由掩蓋外匯儲備的困窘,把國外品牌下架,削減進口,以便控管外匯支出,就像不買台灣鳳梨,不買澳洲的牛肉、紅酒與龍蝦,法國的百貨公司現在也看不到大量的中國遊客,是相似的情況
Thumbnail
本來,歐洲人還會在經濟利益與價值觀之間做掙扎,現在看來中國經濟在走下坡,受困於貿易戰與疫情,沒有辦法像以前一樣大撒幣了,所以,對經濟利益將不再寄予期望,回歸價值觀也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Thumbnail
本來,歐洲人還會在經濟利益與價值觀之間做掙扎,現在看來中國經濟在走下坡,受困於貿易戰與疫情,沒有辦法像以前一樣大撒幣了,所以,對經濟利益將不再寄予期望,回歸價值觀也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Thumbnail
從大歷史的角度,我們發現,當美國要對中共採取接觸政策,要推動和平演變的時候,因為對中共的轉型有所期待,美國與台灣的關係就會下降。當美國發現和平演變失靈,對中共的轉型失望透頂,要對中共採取圍堵政策的時候,美國與台灣的關係就開始上升。
Thumbnail
從大歷史的角度,我們發現,當美國要對中共採取接觸政策,要推動和平演變的時候,因為對中共的轉型有所期待,美國與台灣的關係就會下降。當美國發現和平演變失靈,對中共的轉型失望透頂,要對中共採取圍堵政策的時候,美國與台灣的關係就開始上升。
Thumbnail
是說雖然中國與美國近日宣布達成第一階段的初步貿易協議,但從已知的協議內容來看,雙方要達成全面性的貿易協議,恐怕還有很遙遠的距離,目前這個初步協議恐怕只是暫時滿足習近平與川普兩人之間的國內政治需求而已。而從貿易戰延燒至今,我們其實可以發現美、中兩國之間的關係,已經陷入近三十年來的最低潮.....
Thumbnail
是說雖然中國與美國近日宣布達成第一階段的初步貿易協議,但從已知的協議內容來看,雙方要達成全面性的貿易協議,恐怕還有很遙遠的距離,目前這個初步協議恐怕只是暫時滿足習近平與川普兩人之間的國內政治需求而已。而從貿易戰延燒至今,我們其實可以發現美、中兩國之間的關係,已經陷入近三十年來的最低潮.....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