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問題終局,恐會快於「烏克蘭危機」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自2022年1月上旬俄烏情勢惡化起,美國便對衝突發展提供了各式「精采劇本」。
首先,保衛民主基金會軍事與政治力量中心高級主任鮑曼(Bradley Bowman)在2月9日表示,俄羅斯陳兵的首要目標,是獲取烏克蘭不加入北約的公開承諾,但此一要求「已被美國與北約明確拒絕」,故普京(Vladimir Putin)可能轉向「暗殺、下毒和政變」等新選項。
2月11日,德媒《明鏡》(Der Spiegel)釋出收自「數名外交官及德軍高層」的消息,表示美國軍方已向北約各國進行秘密簡報,通知「俄羅斯最快或在16日進攻烏克蘭」;簡報同時呈現俄方戰術與路線選項,美國認為俄軍最可能從白俄羅斯越境入侵,並透過網路攻擊與飛彈打擊,癱瘓烏國防禦能力。
上述消息一出,全球輿論瞬間沸騰,不僅「撤僑」行動此起彼落,各大媒體也紛紛圍繞「2月16日」的神祕數字,推出危機倒數前的系列分析。然而此次烏克蘭危機本質,除了烏東歸屬、北約東擴等陳年煙硝外,更關乎美俄心理戰與極限施壓,不僅莫斯科欲獲華盛頓的書面保證,華盛頓也有意藉此僵局營勢,炒作俄羅斯威脅論,營造冷戰再臨的肅殺氛圍,以求取政治與金融市場的雙重利益。
受此結構影響,烏東衝突看似大戰在即,實則漸顯強弩之末的一廂情願:俄羅斯具備了壓倒性優勢,卻始終未越雷池一步;美國雖不願前來助陣,卻竭力渲染俄烏開戰可能,「2月16日入侵論」便是典型象徵。即便後期連烏克蘭政府都已回過神來,安撫國內民眾「不要被恐慌打倒」,美國仍是一副「開戰痴漢」的狂熱面孔,倒是被塑造為「野心巨熊」的俄羅斯,並未成全鼓吹開戰的輿論陷阱。
炒作危機的三大目的
如此發展,揭示了同為極限施壓玩家,美國對這場危機的短期獲利渴求,高過大西洋彼岸的俄羅斯,否則便不會在未與烏克蘭協調、甚至也未與北約達成共識的情況下,輕率渲染「開戰」輿論。最後除了立陶宛、愛沙尼亞等東歐小國配合響應外,北約大多各行其是,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更是自行會同普京談判,並未在華盛頓麾下團結。
這般形單影隻的自我投入,或許有些超出美國預料,但仍無阻其完成劇本。在美國初期盤算下,炒作俄羅斯即將入侵烏克蘭,或可達到三大目標:內部民意支持、國際盟友同心、金融市場資金回流。
首先在內部民意考量上,拜登(Joe Biden)政府即將迎來期中選舉,據目前民意傾向觀之,共和黨將有大概率勝出,民主黨則是短期內難見曙光,畢竟不論防疫、經濟或基礎建設,拜登皆無出色政績,撤軍阿富汗的灰頭土臉更是重創執政團隊形象。故眼下若有一場「國際危機」供拜登呼風喚雨,同時展現美國大刀闊斧的雷厲風行,或能刺激選票回流,緩解民主黨的期中選舉頹勢。
而在號召國際盟友上,美國有意藉烏克蘭危機鞏固領導權,激活逐漸腦死的北約,同時拉攏德法等老歐洲地帶,甚至阻礙北溪二號的連通啟動,只不過就眼下局勢發展觀之,此一目標顯然功敗垂成,比起成為眾星拱月的國際領袖,美國看上去更像情緒失控的孤獨暴君;至於操作金融市場的資金流向,此次危機確實起到作用,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已在1月28日表示,在國際情緒恐慌下,已有至少125億美元資金從烏克蘭撤離,亞太股市、美國股市、美元指數、現貨黃金及原油期貨等數字,更是伴隨新聞滾動與美國官員談話反覆震盪。
要而論之,美國竭力炒作烏克蘭危機,在刺激選情上成效未知,在鞏固領導威信上差強人意,倒是攪動金融市場成效頗豐,終究不是一無所獲。然其之所以能高調出手,除對上述目標的渴望,更大關鍵,是俄羅斯本就無意入侵烏克蘭。《多維新聞》曾於2022年1月《如果俄烏開戰:兩個前提 一種結局》一文中分析,除非基輔堅信美國願為其冒進買單,從而大規模進軍烏東,否則戰事爆發機率幾乎為零;美國自是對此心裡有數,故能大膽炒作各種「開戰劇本」,不必過分擔憂「想像成真」的後續風險。
台海結構與烏克蘭不同
然與烏克蘭危機這般「虛晃一招」相較,亞洲東側的台海問題便嚴肅許多。
首先,是衝突雙方的政治訴求與實力對比。烏克蘭牽扯的「統一」爭議,是基輔當局有意「武統」烏東,而非俄羅斯意欲「武統」烏克蘭,故在俄羅斯極具壓倒性優勢的前提下,烏東能維持實質獨立狀態多年,只要烏克蘭不挑動莫斯科底線,此處除了小規模交火,便是漫長僵持,即便出現主權歸屬變動,也較可能是烏克蘭分裂,而非烏東重回基輔統治。
然綜觀台海當前結構,北京身負「兩岸統一」的政治要求,更具備「武統台灣」的絕對實力,且伴隨時間遞移,兩岸軍經差距只會擴大、不會縮小,故歷史發展必然朝向統一邁進,分裂僵局難以久持,其餘便是時機與方法問題。
第二,是美國與對手的互動關係。在烏東困局中,美俄並無交火之必要,前者根本從未想過派兵參戰,後者則是意在陳兵恫嚇,且眼下分裂現狀除令基輔當局有所不滿,實對美俄並無大害,更可供雙方操作戰爭邊緣政策,故暫無一錘定音之必要。除此之外,美俄關係已不如蘇聯時期緊張,俄羅斯儘管在地緣、軍事領域受美忌憚,卻非美國當下認知的首要對手。
但中美互動有所不同。台海問題既為中國內戰遺緒,更是中美博弈消長之果,堪稱衝突的直接前線,華盛頓過往或可憑藉軍事優勢、經濟實力「維穩」台海,北京亦在「中美交好」的大局考量下,同意「模糊處理」台灣問題,故而會有數十年的「中華民國在台灣」。簡言之,「分裂的中國」對美國有利,對過往的北京,則是無需立即解決的僵局。
然時移勢易,如今的中國不僅在經濟場域飛躍,軍工科技更是超趕美國,華盛頓的焦慮由此噴發,宛如火山熔岩一發不可收,開始了圍繞輿論、科技、地緣場域的對華攻勢,「中美博弈」由此取代「美俄衝突」,成為轉動國際關係的第一大軸心。在此脈絡下,「台灣牌」的角色日漸吃重,並有躍升中美賽局核心之勢,眼下「分裂的中國」依然對美有利,卻已對北京構成嚴重威脅,宛如淬了毒的銳利暗器,令中國持續失血。而正是在此驚濤駭浪中,「積極促統」逐漸走向台前,取代過往的「純粹反獨」思維,美國亦對此變化心知肚明,故會有兩種行為特徵:節制有序、拉幫結派。
前者反映美國對台海傾覆的可能感知,故在延長「台灣牌」存活期限考量下,節制出手力道,例如中斷唐鳳在民主峰會上偷渡「一中一台」的視訊畫面等,目的不是為台設想,而是要增加自己玩弄台灣、偷襲北京的剩餘時間;後者則暴露美國對自己恐難嚇阻中國的擔憂,故要裹脅日本「關切」台海、聯合英澳成立AUKUS,在東亞組建看似綿長的中國包圍圈,藉此營造「虛擬實力」,目的也是增加「台灣牌」的存活機率。
兩股思維交互纏繞,阻卻了美國在台海炮製「虛擬危機」的可能,畢竟北京確有意願統一台灣,而美國的「虛擬實力」難經「真實危機」檢驗,華盛頓或能炒作「紅色滲透」議題,或向台北出售昂貴軍火,卻不可能真在台海緊張時,重複曾於烏克蘭上演的「開戰預言」戲碼,並動員全球媒體鋪天蓋地宣傳。
過去數十年的台海局勢,或許類似今日烏東,在大國看似緊張、實則默許的共識下,得以維持曖昧狀態;如今風雲流轉,歷史齒輪已然啟動,伴隨中美博弈日漸激烈、北京對台思維發生變化,台海問題的解決,恐會快於烏東困局的塵埃落定。

原文發表於2022/2/19《多維新聞》: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會員
179內容數
祁賓鴻在多維新聞的兩岸與國際評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祁賓鴻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台灣長年以「美國前線」自居,並在此優越心態下,產生自己理解一切國際事務、洞悉政治運作的幻覺。
近期的烏東風雲,是多重脈絡交織的複雜危機。
兩周之內,哈薩克風雲跌宕,引發諸如「顏色革命」、「宮廷政變」等熱議。對此變局,《多維新聞》訪問到政治大學民族系教授、俄羅斯研究所兼任教授趙竹成,探究哈薩克政局震盪的深層動因。本篇為系列採訪第二篇(共兩篇)。
11月16日習拜會後,中美進入乍暖還寒的衝突管控期。面對顯見矛盾,雙方致力避免分歧無限擴大,但在長期的戰略對抗上,中美又各自籌謀布局,為最壞的打算,做最好的準備。 從烏克蘭緊張到唐鳳屢屢被拒,多起事件看似無所關聯,實則折射了變局下的各方角力與布局。 美國的地緣雙線佈局 從「牽制」到「誘打」
6月22日,加拿大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帶頭狙擊新疆議題,宣讀由美國、德國、英國、日本、加拿大等40餘國起草的聯合聲明,指控中共在新疆大肆監控、任意拘留超過100萬以上的維吾爾人與其他少數民族,並要求讓聯合國人權事務高階專員前往調查。 然而如此行動看似眾志成城,正義相隨,實則不過是為反華服務的外交手段
台灣長年以「美國前線」自居,並在此優越心態下,產生自己理解一切國際事務、洞悉政治運作的幻覺。
近期的烏東風雲,是多重脈絡交織的複雜危機。
兩周之內,哈薩克風雲跌宕,引發諸如「顏色革命」、「宮廷政變」等熱議。對此變局,《多維新聞》訪問到政治大學民族系教授、俄羅斯研究所兼任教授趙竹成,探究哈薩克政局震盪的深層動因。本篇為系列採訪第二篇(共兩篇)。
11月16日習拜會後,中美進入乍暖還寒的衝突管控期。面對顯見矛盾,雙方致力避免分歧無限擴大,但在長期的戰略對抗上,中美又各自籌謀布局,為最壞的打算,做最好的準備。 從烏克蘭緊張到唐鳳屢屢被拒,多起事件看似無所關聯,實則折射了變局下的各方角力與布局。 美國的地緣雙線佈局 從「牽制」到「誘打」
6月22日,加拿大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帶頭狙擊新疆議題,宣讀由美國、德國、英國、日本、加拿大等40餘國起草的聯合聲明,指控中共在新疆大肆監控、任意拘留超過100萬以上的維吾爾人與其他少數民族,並要求讓聯合國人權事務高階專員前往調查。 然而如此行動看似眾志成城,正義相隨,實則不過是為反華服務的外交手段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2022年2月,俄羅斯發動了對烏克蘭的大規模侵略,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譴責和對烏克蘭的支援,包括軍事、經濟和人道援助。這場衝突不僅是兩國之間的戰爭,更成為了西方國家與俄羅斯之間更廣泛地緊張關係的反映。 戰爭期間,烏克蘭民眾展現出強烈的抵抗意志,並獲得了來自北約、歐盟和其他國家的支持。隨著戰鬥的持續
Thumbnail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實施特別軍事行動,全面入侵烏克蘭國境。烏克蘭頑強抵抗,面對大國入侵積極捍衛自己的主權。 兩岸關係與中烏關係極為相似。大國皆欲透過各種方式統一小國。中國雖然目前沒有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但也透過文攻武
美烏雙邊安全協議 今天早上看到一則新聞... 美國總統拜登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於6月13日在義大利簽署雙邊安全協議,拜登表示,目標是強化烏國長期且可恃的防衛及嚇阻能力,主要是提供武器和彈藥、情報共享、代訓烏軍,以及強化烏克蘭軍隊和北約軍隊之間的軍事互操作性,而不是派遣美軍到烏克蘭作戰。;澤倫斯
Thumbnail
自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全面入侵以來,這場衝突已經持續了兩年多,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隨著戰事的不斷升級,烏克蘭的領土完整、地區安全乃至全球政治格局都受到了深刻的影響。本文將從國際關系的角度,分析俄烏戰爭背後的國際博弈,並探討戰爭的未來走向。
Thumbnail
俄羅斯總統普丁宣布對烏克蘭採取軍事行動的決定。同日,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宣布與俄羅斯斷交。烏克蘭多座城市遇襲,釀嚴重死傷。烏克蘭全境進入戰時狀態。
Thumbnail
法國提出向烏克蘭派遣地面部隊的建議,受到俄羅斯的強烈反對。 烏克蘭與俄羅斯及北約之間的衝突加劇,引起歐洲盟友及國際社會的關注。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會議上的評論可能引發地區局勢進一步惡化。
Thumbnail
過了今年2月24日,俄烏戰爭便正式進入第三年。從烏克蘭的視角來看,目前的戰況相當不樂觀。
Thumbnail
自從去年三季度開始,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線便開始僵持不動,雙方互有摩擦,但俄羅斯始終無法再下戰果;烏克蘭雖然奪回了一半失去的領土,但同樣再難進一步。
Thumbnail
2021/6/4 拜登「更深層、更廣泛、更精準、更有系統」的對華競爭,尤其表現在量力而為用於焦點。美國形勢天成的離岸地位,正好有助於進行重點的輪替。「再平衡」與「印太」完全是邏輯一脈相承。在地緣政治上就是抓大放小,需謀求與俄國改善關係。雖然拜登、布林肯等必須靦腆說是「追求對俄可預期、穩定的關係」?
Thumbnail
烏克蘭目前面臨著與俄羅斯的消耗戰,西方國家對其提供援助,但烏克蘭很難戰勝這場戰爭。雖然俄羅斯受到西方制裁,但對其能源出口仍有保障。俄羅斯有望在與西方的鬥爭中獲勝。
2022年2月,俄羅斯發動了對烏克蘭的大規模侵略,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譴責和對烏克蘭的支援,包括軍事、經濟和人道援助。這場衝突不僅是兩國之間的戰爭,更成為了西方國家與俄羅斯之間更廣泛地緊張關係的反映。 戰爭期間,烏克蘭民眾展現出強烈的抵抗意志,並獲得了來自北約、歐盟和其他國家的支持。隨著戰鬥的持續
Thumbnail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實施特別軍事行動,全面入侵烏克蘭國境。烏克蘭頑強抵抗,面對大國入侵積極捍衛自己的主權。 兩岸關係與中烏關係極為相似。大國皆欲透過各種方式統一小國。中國雖然目前沒有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但也透過文攻武
美烏雙邊安全協議 今天早上看到一則新聞... 美國總統拜登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於6月13日在義大利簽署雙邊安全協議,拜登表示,目標是強化烏國長期且可恃的防衛及嚇阻能力,主要是提供武器和彈藥、情報共享、代訓烏軍,以及強化烏克蘭軍隊和北約軍隊之間的軍事互操作性,而不是派遣美軍到烏克蘭作戰。;澤倫斯
Thumbnail
自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全面入侵以來,這場衝突已經持續了兩年多,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隨著戰事的不斷升級,烏克蘭的領土完整、地區安全乃至全球政治格局都受到了深刻的影響。本文將從國際關系的角度,分析俄烏戰爭背後的國際博弈,並探討戰爭的未來走向。
Thumbnail
俄羅斯總統普丁宣布對烏克蘭採取軍事行動的決定。同日,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宣布與俄羅斯斷交。烏克蘭多座城市遇襲,釀嚴重死傷。烏克蘭全境進入戰時狀態。
Thumbnail
法國提出向烏克蘭派遣地面部隊的建議,受到俄羅斯的強烈反對。 烏克蘭與俄羅斯及北約之間的衝突加劇,引起歐洲盟友及國際社會的關注。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會議上的評論可能引發地區局勢進一步惡化。
Thumbnail
過了今年2月24日,俄烏戰爭便正式進入第三年。從烏克蘭的視角來看,目前的戰況相當不樂觀。
Thumbnail
自從去年三季度開始,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線便開始僵持不動,雙方互有摩擦,但俄羅斯始終無法再下戰果;烏克蘭雖然奪回了一半失去的領土,但同樣再難進一步。
Thumbnail
2021/6/4 拜登「更深層、更廣泛、更精準、更有系統」的對華競爭,尤其表現在量力而為用於焦點。美國形勢天成的離岸地位,正好有助於進行重點的輪替。「再平衡」與「印太」完全是邏輯一脈相承。在地緣政治上就是抓大放小,需謀求與俄國改善關係。雖然拜登、布林肯等必須靦腆說是「追求對俄可預期、穩定的關係」?
Thumbnail
烏克蘭目前面臨著與俄羅斯的消耗戰,西方國家對其提供援助,但烏克蘭很難戰勝這場戰爭。雖然俄羅斯受到西方制裁,但對其能源出口仍有保障。俄羅斯有望在與西方的鬥爭中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