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難以跨越,但幸福卻能夠創造-一部拍攝56年的紀錄片給我們的啟示

2021/07/26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給我小孩七歲前的樣子,我就能知道他一輩子的模樣”,"七歲看一生",就是導演邁克爾艾普特(Michael Apted)對人生的假設。基於這個假設,他在1964年開始了一部紀錄片“7歲人生(7 UP)”,沒想到導演後來將它拍成一系列紀錄片叫"成長系列",還拍了它一輩子。

1964導演找了14位7歲不同階級的孩童當主角,紀錄階級對當時他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也許是反響過於熱烈,之後每七年導演都會再找他們回來拍攝影片,紀錄生活現況,而這樣一拍就拍了56年。片中的主角也從7歲,最後變成63歲。

到底片中主角56年來發生了什麼事?他們的境遇又能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就讓我們看看紀錄片中紀錄了什麼狀況。

這14名孩童分別是富人階級的查爾斯、約翰 、安德魯、蘇西,及中產階階級的布魯斯、尼爾、杰姬、蘇珊、琳恩、彼得,及貧困地區的托尼、保羅、西蒙、尼可拉斯。 “七歲定一生”這句話是否其依據?就當時7歲時的情況,不同階層的孩子在談吐及想法上已有明顯的差距。

當普通孩子還懵懂不知世事時,富人階級的三位男孩已經在讀金融時報、泰晤士報;一般孩子回家後只會找時間玩耍玩到很晚,富人階級的孩子們則要學習喝茶、讀書,然後提早休息。對周遭事物的理解及對自我的認識,是不同階級孩童間最大的差距。
普通階層的孩子,除了一位有明確的想法(布魯斯:要到非洲辦教育),其它大多很模糊,想當警察、太空人、買大房子、到處旅遊…等。富人階級三位男生則已對未來有明確想法,就是要進牛津、劍橋等頂尖學校,然後闖出一番事業。

從七歲時小孩間的差距,就可看到家庭環境對小孩的巨大影響,難怪導演會有“七歲定一生”這個假設。不過其中不一樣的是來自農村的尼古拉斯,他對未來的願望是:想找出月亮的秘密,這透露出他對科學的愛好,而他也是未來唯一一位實現階級跨越的人。

時間來到1970年,導演又召集同一批小孩,紀錄7年中的改變。當時他們14歲,就紀錄片的呈現,他們也照著7歲後既定的軌跡前進。

高富帥的三位男孩,後來進入有名的私人中學,平常從事鋼琴、考古、繪畫等休閒活動。而富家女蘇西比較特別,雖然也就讀貴族中學,但願望卻是成為速記員,顯然她没有特别的抱負,這也反應了她的未來。

中產階級中,想去非洲教學的布魯斯斯,在父親供養下,進入較好的寄宿預備中學。未來會跨越階级的尼可拉斯,則靠實力拿下全額獎金,離開鄉村 ,進入好的寄宿學校。其它一般階級的八位孩童,一位女生進入較好的文法學校,一位男童隨父親移民澳洲,其它的都進入英國一般的綜合中學。

時間來到1977,當年這些小孩已經21歲,導演也再次將他們聚集。14到21歲這決定一個人未來發展的重要時期,在他們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高富帥三人組,一位進入牛津大學法學院、一位進入劍橋大學聖三一學院法律專業,另一位則到杜倫大學學習歷史,延續之前的軌跡,達到預定的目標。另一位富家女蘇西,由於受到父母離異影響,離開了貴族中學,後來到巴黎就讀秘書學校,然後開始工作,胸無大志的她,選擇過平淡的生活。

中產階級三位男生,想到非洲的布魯斯靠努力進入牛津大學數學系;彼得則進入倫敦大學歷史系;另一位尼爾則較坎坷,雖然進入還算不錯的阿伯丁大學,但覺得大學生活不適合,就讀一年後就選擇綴學,之後在倫敦打零工,最後居無定所,他的一生也是14人中最曲折的。

而中產階級的三位女生,畢業後全部沒繼續升學,全都出來工作,其中一位更已經結婚。結合另一位富家女蘇西來看,事業上多沒太多野心,心思更多是放在婚姻,或許這和當時的社會期待有關。

工農階級的四位男生,其中從三位畢業後沒繼續升學,後來都當工人,只有尼可拉斯進入牛津大學物理系就讀,成了完全不一樣的人。

後來每七年,分別是28歲、35歲、42歲、49歲、56歲、63歲,導演都會將他們召集起來紀錄7年的生活變化。從拍攝的結果來看,雖然每個人的生活都有起伏,但他們成長的境遇大致是延續21歲後的軌跡發展。

高富帥三人組2位成為律師,後來都有很好的發展(王室律師、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另一位則進入BBC做制片助理,後來成為紀錄片導演。

中產階級三位男性,兩位成為教師,那位綴學的尼爾,則完全失去了方向,有段時間居都無定所,之後開始投入地方政治,雖然總算有找到出路,但總的來說他的生活還是不如意。其中特別的是立志到非洲的布魯斯,牛津畢業後放棄追逐高薪,實踐他的想法到印度從事教學,後來也專注在基層教育,可以說是當中最清高的。
對象中四位女姓,不論階級,全都早早投入婚姻生活,工作上大多不很發達,也有幾人離過婚,但全都扮演好了媽媽的角色,將子女照顧的不錯。唯一的差別是富家女蘇西,因為家中有錢,一生都不用為錢煩惱,加上丈夫成功,彼此感情又好,算是女生中最順遂的。

工農階級的四人也都延續21歲時的發展,三人是工薪階級(建築工人、肉廠工人、計程車司機),尼可拉斯則到美國成為教授,專注在核能領域,他是四位孩童中唯一事業成功的,但也是唯一一位曾離過婚及罹患癌症的。

回到當初導演拍攝的命題“七歲看一生",從結果來看不得不說是有道理的,就有有形的事業的確如此。富有家庭的四人最後都成為社會菁英(富家女雖無工作,但先生事業有成,也可以算是成功)。三位中產階級的男性也和原生家庭類似,成為教師、公務員及投入地方政治。另外三個女姓則都只有高中學歷,重心多在家庭,不過還是有一位憑自身努力,最後成為大學主管。工農階級的小孩,最後大多是工人,一位是大學教授。

為何會造成貧富代代世襲,從影片中大概可以歸結出三個原因:

1.家庭教育:富人階級的家庭,由於父母、親人智識水平都較高,孩子在耳濡目染下,眼界自然也比較開闊。而且因為父母有意識的培養,他們童年會花更多時間在學習、自己提升。所以在訪談時才會出現這種狀況:當大多小孩都是童言童語,富家子弟已經可以談論股票、政治等議題,談吐完全不同。

2.學校教育:富人階級因為經濟上的寬裕,所以可以完全無虞的提供教育資源。加上家庭環境的穩定,小孩更可以無後顧之憂的的學習,可以說只要他們願意學習,最後應該都會有一定不錯的成績。

3.自我覺醒:有位工農層級的受訪者,在最後一次訪問留下感言:“越早了解自己就越早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我幾乎用了60年才知道我是誰!”,對照七歲時第一次的訪問,富人階級的小孩當時就很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並以此立定志向,即使有一位小孩家道中落,未來也都豪無例外的達成當初設定的目標。而中下階級(尤其是工農出身)的小孩,當時對未來大多懵懵懂懂,當然努力起來沒有目標,有些甚至還在年老時對自我的認同感到困惑。

要有清楚自我認知,須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個人努力的結合才能有這種醒覺,這是富人階級小孩天生的優勢,這也更能使他們成為天生贏家。

既然導演“七歲看一生”的想法沒錯,那是否代表我們再怎麼努力都沒用了。事實上看完整部紀錄片則是完全不會有這種想法,因為從不同的人生反而更能了解:階級雖然世襲,但幸福卻能夠創造。整個系列最吸引人的不是富家子弟的絢爛美好,反而是平凡家庭在不斷努力後所得到的幸福、踏實。

在2019年63歲的訪問,那些中下階級的子弟,最後都組成了圓滿幸福的家庭,子孫滿堂,雖有問題但大多其樂融融。而富有階級子弟,雖然事業成功,但也許是生活過於順遂,反而讓人覺得經歷不夠豐富,會讓人感覺:啊!原來成功其實就是這樣。這也是這部56年紀錄片給我們的最大價值:人生幸福的秘密在哪裡?

下一篇自己將對這系列紀錄片寫下自己的感想:關於幸福、關於成功。



    1會員
    1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