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人生、夢想:讀羅仕龍教授的《16歲的戲劇課》

2024/02/2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十六歲的時候,你在幹嘛?十六歲,大約是高一、高二,對我而言,是僅次於大學及研究所求學階段,人生中最美好的時期。十六歲,即將是成年人了,那幾乎是每個人從小的夢想:想快點長大變成大人,因為大人可以自己做決定,可以做很多想做的事。

高中時的課堂上,老師問大家的夢想是什麼,坐在隔壁座位但不算熟識的同學低聲對我說:「我想讀戲劇系。」記得我當時頗為訝異,因為那位同學平時靜靜溫溫的,就像大多數人印象中的其中一位班上同學,不論課堂上或下課時間,並不是會透過表現而特別引人注目的那種人,甚至不太容易被記住。在當時我狹隘有限的認識中,以為戲劇系就是學表演、要站在舞台上當演員,它屬於享受目光與掌聲的那群人。


大學到研究所期間,正好是「無名小站」、「批踢踢」等網路社群平台的巔峰時期,再加上「我猜」、「我愛黑澀會」、「模範棒棒糖」等節目,不論是從網路到電視或從電視到網路的發跡路徑,當時許多大學生在這股熱潮中從素人變明星。而身為重度仰賴網路為休閒娛樂來源的我,則藉由這些網路名人的相簿、網誌等分享,窺見到許多原本生活圈中不太有機會接觸到的科系學生們的校園生活日常。

透過這些其實我並不認識的外系、外校學生們,我開始約略地認識到:原來戲劇包含許多種表演形式,所學所用也不僅限於舞台上的表演,還包括劇本、布景、道具、服裝造型等,甚至不只是戲劇系,外語相關系所的課程中,也包含舞台公演。而我愛的那些古典文本,原來可從文學、歷史、哲學、戲劇等領域進行學習與研究。


雖然我稱不上是戲迷,對戲劇也沒有研究,倒總是在觀看戲劇的過程中,將自己投射在劇情或某個角色中,似乎在劇中與劇外有某種連結,透過戲劇,我可以經歷某個人的其中一段生命歷程;我更常在腦袋瓜裡構築劇本,觀看生活中的人事物在我腦中演出無聊平凡或蕩氣迴腸的各種劇情,有時很貼近日常生活,有時則與現實人生相距千萬里之遙。都說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雖然我自己的人生沒什麼故事,但腦海裡的人生卻很有戲。

或許是別人的人生總是比較有趣,也可能覺得此生在世一遭只過一種人生也太無趣,而透過戲劇,我們得以觀看、體驗不同人生,對我而言,這正是戲劇的魅力所在。至於戲劇工作者,特別是表演者,我認為某種程度而言,他們是幸運的一群,因為他們的工作正是打造、呈現不同的角色與生命故事,在僅此一回的此生中,他們卻透過工作經歷、詮釋那麼多種別人的人生。


羅仕龍《16歲的戲劇課》

羅仕龍《16歲的戲劇課》


《16歲的戲劇課》這本書是羅仕龍老師的作品,從分享他就讀臺大外文系時接觸戲劇,之後到法國巴黎求學研讀戲劇為開場,全書透過十六個章節、十六個主題,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循序漸進地帶領讀者認識「戲劇」是怎麼一回事,彷彿修讀了一堂通識課或戲劇系大一新生的入門課。

如果在十六歲時,學校課程有通識課(為什麼高中教育中不包含通識課程呢?),或者在十六歲時,我讀到《16歲的戲劇課》這本書或接觸了相關的知識與資訊,或許在升大學時,我的科系選擇會很不同。如果可以回到十六歲,當聽到隔壁座位的同學告訴我想讀戲劇系時,我會再多聊幾句,聽聽對方擁有這個夢想的原因。


閱讀書目

羅仕龍(2023)。《16歲的戲劇課》,蔚藍文化。


內容總結
16歲的戲劇課
5
/5
不是你想的那種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