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文章對活在網路時代的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實用性吧!對於兩黨政治兩極化的支持者,我們是該瞭解一下背後的心理機轉。不過,「極端化」(polarization)是個容易讓人誤會、產生污名化的名詞。其實,在我們人生某個階段,也都有可能成為某個極端政治理念的支持者。然後,「極端化」不免帶著一些「階級性」,生活優渥、經濟無缺、屬於社會中上階層的人,傾向忙著賺錢與享樂,會成為極端狂熱份子的比例就會低一些。

這篇來自美國學者針對兩黨政治的研究,提出四種會互相影響的兩極化政治狂熱的心理因素,有兩種已經研究很久,第一種是基於某種強烈意識形態或說政治理念造成的極端化;第二種是基於情感因素造成的極端化----如台灣還殘留著些微的族群認同,有時對選情還是會有關鍵影響,這在某些非洲國家,有時可就會兵戎相向、難有寧日。
第三種我們要注意的是某些人的「非人化」(dehumanization)傾向,夾雜在基於理念或因為過於堅持的個性造成的極端化,「非人化」就可稱為「有毒的極端化」(toxic polarization),會更加撕裂兩黨支持者,讓「共識」與「合作」越來越困難,但這樣的言論又會因為好像屬於「同一國」(ingroup)而被同黨支持者寬容。當「非人化」的言論甚囂塵上,有時群眾暴力行為就會因此產生。望向美國,似乎的確如此。
學者發現,往昔主要論述,會認為共和黨支持者比較容易「非人化」,也就是不把敵對政營支持者當成完整有思辯能力的人、會強調對方的動物性以及不是完整的人。這一部份是因為人文學界的學者絕大多數都是支持自由派、左傾的民主黨。但心理學家透過研究發現,兩黨支持者都有一定程度一定比例的「非人化」,差別在於民主黨較支持邊緣、弱勢團體,所以民主黨支持者不太會去「非人化」這些少數族群。
第四種極端化的心理機轉,是來自團體間(intergroup)與政治脈絡底下的「後設認知」(meta-perception)。簡言之,就是A政黨支持者想像中的B政黨支持者對他們的負面看法與非人化,而政治人物也常推波助瀾,如二〇〇八年之後,包括歐巴馬、希拉蕊以及我們已經記不得名字的共和黨總統參選人,都曾公開說出鄙視敵對政黨支持者的話語,而川普也曾反向利用這些負面的後設認知來爭取支持者認同他。
這種後設認知,一樣會讓兩黨支持者間難以合作、共事、成為鄰居好友。家人因此吵架,臉友因此互相解除。透過媒體與網路的渲染,美國人會高估敵對政黨(外團體)對己方政黨(內團體)的敵意達50-300%。如果這些「想像的極端化」持續擴大,真正得利的是誰?除了少數政治人物可能暫時得利外,真正得到好處的是想打擊美國國力的境外勢力吧!
主要引用文獻:
The prime psychological suspects of tovic political polariz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