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批評政治人物的負面用語,最容易引起網路分享
付費限定

批評政治人物的負面用語,最容易引起網路分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臉書、推特等社群網站,讓許多民主國家的選民更加極端化尖銳批評、嘲諷對方的言詞,在網路上可以得到許多分享,營造出「極端化才是主流民意」的錯覺。但實際情形可能不是這樣,只不過是因為追求中性的、不希望太偏頗的言論,往往就乾巴巴的引不起網民的興趣,不喜歡看也不太分享,有寫跟沒寫差不多,沒有多少人注意到。

本圖選自Canva

本圖選自Canva

二〇二一年就有篇研究,認為同樣談論政治,如果要引起注目,「誇讚自己支持的政治人物」,得到的迴響還不如直接批評討厭的政治人物,帶點嘲諷、尖酸刻薄,就更加能讓同陣營的網民讚賞,擴大發言者的影響力。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982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陳豐偉編譯社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陳豐偉的沙龍
1.5K會員
528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陳豐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個二〇二〇年發表的研究,可算是許多「網路言論兩極化」研究的重要基礎。我摘錄這一篇的重點,在於讓讀者大概知道研究者所說的「道德批判」「情緒」「道德批判+情緒」以及「中立」的詞,大致是長怎樣。
人類大腦隨時都在尋找跟自己「同類」的人,藉由同類來定義自己在這社會的位置。即使這個「同類」只是臨時編組,沒有任何意義,我們還是會因此產生好感,甚至,在聽到跟這群人有關的一連串故事(例如一堆八卦)時,我們對正面的故事會記得比較多。 有個二〇一一年發表的研究就這麼說。
為什麼在學校會有班級同學的罷凌,在職場會有同事間的罷凌?罷凌除了要有強者與弱者,還需要一群跟隨者與模仿者。構成集體罷凌的人性,其實就寫在我們的大腦裡。 心理學家發現,只不過是用顏色分類,就會讓小小孩產生「我們一國、他們一國」的區隔,對同類的好感度增加,也會傾向認同、模仿同類的行為。
即使是很簡單、隨機、沒有特殊意義的「分類」,比如把一群不認識的人隨機分成「黑隊」、「白隊」,穿上黑色、白色運動服,也會讓人類心理上自動分組,開始認同自己這一隊,覺得自己人比較好、比較厲害,願意把資源分配給穿同色運動衣的人,模仿同一邊的人的行為。如果兩隊發生衝突,敵我意識就開始產生。
符合新聞專業的報導都有這影響力了,網路世界上各種煽動對立的粉專,會如何讓人們互相敵視,也就可想而知了。
許多人喜歡交際應酬,下班後繼續認識人。雖然這會浪費許多時間,但的確有不少社會中階層的「成功人士」,花在社交活動的時間精力都蠻多的。也有些人會寫文章勸說,社會人際往來是講實質利益,你自己不行、實力不夠,出去認識許多人也是沒有用。是這樣嗎?
這個二〇二〇年發表的研究,可算是許多「網路言論兩極化」研究的重要基礎。我摘錄這一篇的重點,在於讓讀者大概知道研究者所說的「道德批判」「情緒」「道德批判+情緒」以及「中立」的詞,大致是長怎樣。
人類大腦隨時都在尋找跟自己「同類」的人,藉由同類來定義自己在這社會的位置。即使這個「同類」只是臨時編組,沒有任何意義,我們還是會因此產生好感,甚至,在聽到跟這群人有關的一連串故事(例如一堆八卦)時,我們對正面的故事會記得比較多。 有個二〇一一年發表的研究就這麼說。
為什麼在學校會有班級同學的罷凌,在職場會有同事間的罷凌?罷凌除了要有強者與弱者,還需要一群跟隨者與模仿者。構成集體罷凌的人性,其實就寫在我們的大腦裡。 心理學家發現,只不過是用顏色分類,就會讓小小孩產生「我們一國、他們一國」的區隔,對同類的好感度增加,也會傾向認同、模仿同類的行為。
即使是很簡單、隨機、沒有特殊意義的「分類」,比如把一群不認識的人隨機分成「黑隊」、「白隊」,穿上黑色、白色運動服,也會讓人類心理上自動分組,開始認同自己這一隊,覺得自己人比較好、比較厲害,願意把資源分配給穿同色運動衣的人,模仿同一邊的人的行為。如果兩隊發生衝突,敵我意識就開始產生。
符合新聞專業的報導都有這影響力了,網路世界上各種煽動對立的粉專,會如何讓人們互相敵視,也就可想而知了。
許多人喜歡交際應酬,下班後繼續認識人。雖然這會浪費許多時間,但的確有不少社會中階層的「成功人士」,花在社交活動的時間精力都蠻多的。也有些人會寫文章勸說,社會人際往來是講實質利益,你自己不行、實力不夠,出去認識許多人也是沒有用。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