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長期以來在性別觀念與性別平等指數上的表現堪稱慘不忍睹」---一位在美國任教的韓裔女性學者這麼說。原本我在搜尋歐美「非自願單身」(incel)議題,找到這篇文章後,決定先把重點放在「韓國男人」。
我不是這方面專家,歡迎韓國人或認識、瞭解韓國文化的人,來提出不同意見。
學者說:韓國是全球最大色情 deepfake(深度偽造)影片的製造國之一,而受害者幾乎清一色是韓國女性。韓國的男性氣質,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學者分析:有許多韓國男性製作身邊認識女性的「深偽」影片,這些人有許多是青少年,甚至未滿14歲。這些毫不在乎可能會造成傷害的韓國男生,並不像歐美國家的「非自願單身」族群,有可能曾在校園裡被欺負、曾經歷不受女孩青睞的悲傷過程。
韓國製作深偽影片的年輕男生,是受害者日常生活中的朋友、笑臉迎人的熟人。這些人社會適應良好,是表面上完全「正常」的男孩,卻默默參與了性別暴力的生產鏈。
他們四處蒐集自己認識的女性的影像,無視這些行為對身邊女性造成的傷害。「聊天室裡有成千上萬個男人都在做這些事,為什麼只有我要被譴責?」
在韓國男性網路論壇如 DC Inside 和 Ilbe,充斥對女性的貶抑與仇視言論。例如,Ilbe 用戶常以「泡菜女」等蔑稱稱呼韓國女性,刻板地批評她們虛榮、貪慾且愛操控他人。DC Inside 的許多討論板也因發布侮辱女性的內容而遭抨擊,棒球板甚至被點名充滿對女性的羞辱和對性暴力告發者的二次傷害。
韓國網路還流行「洗碗論」的用語,主張年輕時埋頭苦讀終獲高薪工作的男人,最終卻往往與年輕時行為放縱的女性結婚,形同在「替別人洗剩下的碗」。此處以女性為「髒盤子」,暗指她們曾被他人「享用」過;而男性成了幫忙清理殘局的受害者。專家指出,「洗碗論」本質上是厭女症,透過將女性刻板化、妖魔化來醞釀對女性的仇視。
韓國以往的青年選民傾向自由派,但近年20多歲男性出現顯著的右傾反女權趨勢。在2021年首爾市長補選中,20多歲男性有 72.5% 將票投給反女權傾向的保守候選人,此比例甚至高於60多歲男性。年輕男性仇視女性主義的心態,一部分來自於他們認為自身的既得利益遭受挑戰、傳統優勢地位被侵蝕,因而對女權主張產生強烈反彈。一項調查顯示,許多年輕男性認為當今社會對男性不利,在約會、就業、法律等各方面都受到女權運動的不公平對待。有研究稱約四分之一的20多歲韓國男性成了以反女權和自我受害者認同為核心的「反女權鬥士」。
在韓國甚至出現,YouTube 上擁有數十萬訂閱的男性主義頻道,頻繁透過發布攻擊女性與女權的內容來吸引眼球與廣告利潤。他們經常公開騷擾和人肉女性,有些甚至直播實地追蹤並威脅所謂的「女性主義者」,以聳動仇恨內容博取點擊(這在台灣還真的就少見了!)
另一個有名例子:2023年初,女子偶像團體 LE SSERAFIM 成員許允真在綜藝節目中閱讀日本女作家川上未映子的小說《乳與卵》,此舉被部分網民貼上「女性主義」標籤,引爆粉絲圈與論壇上的性別論戰。許多男性網友在論壇上怒斥其為「汙染女團的女權主義者」,揚言要封殺該成員,甚至發出人身威脅!(這在台灣似乎也不常見)
好啦,原本我是想從Netflix熱門影集《渾沌少年時》反映的歐美青少年次文化談起,例如英國出現青少年因為「厭女」拒絕跟女老師說話,沒想到韓國的問題似乎更嚴重。
但就如同韓國的青少年厭女行為,因為文化差異,跟歐美就有許多不同。極端化言論盛行的社群網站,對台灣青少年次文化又會帶來什麼影響?有可能跟韓國不同、也跟歐美不同,這就需要學者專家與深度報導的媒體來為我們探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