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內外不同,分類械鬥(三):大敵當前,優先融合

2021/03/0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人類很容易形成內團體,做出內外的區隔。但我們也可以輕易察覺,內團體的偏好不斷在改變。最簡單的例子,在野黨(如之前台灣的民進黨)如何爭取民眾支持,一步步增加把自己當作「內團體」的人數,有一天變成執政黨?之前文章提過的鄰近效應、單純曝光效應,政治人物有可能透過媒體曝光、做選民服務、勤勞拜票,逐漸讓選民產生「自己人」的感覺。
另一個讓內、外團體融合的,是「強大的敵人」。如二〇一九年賴清德跟蔡英文競選代表民進黨選總統的資格,這造成支持者的撕裂,互相攻擊。塵埃落定後,兩方的支持者面對強大的國民黨總統候選人的競爭,絕大多數又融合成一個內團體,只有少數人不接受,繼續批評不喜歡的政治人物。
美國跟台灣類似,兩大黨會有總統參選人的黨內初選,參選人要到美國各州動員支持者,所以每隔四年,就會有學者研究某大黨黨內兩大競爭對手支持者的內團體動力學,研究政黨支持者對認同對象的轉換。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541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陳豐偉編譯社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1.5K會員
387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