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強尼戴普與安伯赫德的司法攻防,如果有媒體認真地把戴普與赫德對對方的攻擊以小標題與製圖強調,讓讀者一目了然,我們會覺得這媒體很認真,也有做到平衡報導。
不過,對自我歸類為戴粉或赫粉的群眾來說,這類兩造攻防的報導,也會強化對衝突兩方的刻板印象。但,這種強調衝突的報導方式畢竟吸睛、也方便閱讀,現實上也不可能阻止。

圖片取自Canva
今天提到的研究,則是以美國兩黨政治為主題。我們常會「自我分類」為某某黨的支持者。絕大多數人並沒有參與政黨運作,有自己繳入黨費用的更是少數,但因為對某些政治理念的支持、對某些候選人的欣賞、或純粹對其他政黨不爽,會讓我們願意在民調或研究時表明「我支持那個政黨」。
許多國家都有兩個主要政黨,在許多重要政策會依據理念各據一方,激烈爭辯、攻防,爭取選民支持。媒體也很習慣在報導法案時強調執政、在野黨的衝突點。而這種報導方式,會讓選民眼中兩黨的分歧更加擴大。
這個發表於二〇一七年的研究,受測者是259位來自美國中西部的大學生。扣除掉54位沒有政黨傾向的人,再扣除掉24位沒有選舉權的人,剩下181人。其中有65.2%支持民主黨。
研究者撰寫了兩篇新聞報導,主題是美國的熱門話題,俗稱「巴菲特稅改方案」(Buffet Tax proposal),主張年收入超過一百萬美金的富人,至少要繳30%的稅金。一般來說,民主黨會支持這訴求,共和黨會反對。
新聞報導模仿美國報紙逐日報導重大新聞事件的體例。第一種可稱為「衝突派」的新聞,強調兩黨支持者的交鋒,如直接引述重要政黨人物的評論,在顯目的地方並列,民主黨與共和黨有一樣的比重。第二種「條文派」的新聞,並沒有強調兩黨支持者的「兩造併陳」,而是翔實報導方案內容。在兩種新聞裡,對法案本身的報導內容是一樣的。兩種新聞的大標題、署名、新聞分段與長度差不多。
受測者在完成一份線上調查(包含政治知識、政黨認同等)後一星期,來到研究者的實驗室,隨機分派閱讀兩種不同的新聞形式。然後受測者要回答他們對稅改方案的支持程度,以及評估自己支持政黨對稅改方案的支持程度。
結果也很清楚:看了衝突派的報導後,共和黨支持黨更加反對法案,而民主黨支持者更加支持。看了衝突派的報導後,共和黨支持者更堅信「本黨強烈反對稅改法案」,民主黨支持者更相信「我們應該強烈支持這法案」。
當我們自我分類為某某粉後,即使是符合新聞專業的「兩造併陳」報導,也會強化我們對支持政黨、名人、網紅的「衝突程度」:我們自己會站在加劇衝突的一方,也會認為我們支持的對象應該也很想拉大這衝突。
符合新聞專業的報導都有這影響力了,網路世界上各種煽動對立的粉專,會如何讓人們互相敵視,也就可想而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