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裡有位父親,在等待浪子回來

2017/05/2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筆者父親生日與父親節接近,來個紅酒慶祝一下吧~
因為疫情,教會裡照慣例會進行的感恩禮拜由於剛恢復實體聚會,所以並沒有額外的安排。即使沒有活動,也可以利用文字記錄一下過往的反省。記憶猶新但瑣碎,先依循著禮拜程序的進行慢慢講起吧。
以下為2017上半年之回憶。。。

服事的本質

最近聽聞小伙子(親戚小朋友)要參與人生第一場獻詩的伴奏服事,很湊巧的,我有幸能分享一些練習上的經驗,幫他做一點最後衝刺。於是,司琴很順利,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喔不,別傻了,上帝沒這麼簡單。
回想起我的第一次上陣,其實很正常的難免會漏一些音、掉一些拍,一些臨機應變的技巧還有待經驗補足。不過感謝主,長輩們願意給我機會成長,直到現在,有分於服事團隊裡努力。
最近一直在想辦法搞清楚「本質」這東西,服事是什麼、禱告是什麼、甚至我們禱告最後所說的「阿們」是什麼? 我們不能習慣於使用習以為常的宗教用語或行為,卻不知為何要這樣做。
所以到底,要怎麼樣才有具備坐上琴椅的資格? 完美的準備? 高超的琴技? 零失誤的水準? 我想起了聖經裡面的一句話:
「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祂。」除了自身琴藝,是不是還有更重要的東西要具備?
今天小伙子的成長,一定也讓家長極為感動,另一方面也意識到,教會內部的齒輪是有在轉的、是有在與其他零件配合的,我所能做的,是成為穩固的螺絲釘,與身處的信仰群體互相學習成為肢體,奔跑不放棄。

分享給家長


先說一聲,我不是要批判家長的思維,不是在外面闖闖,多了一些對信仰的想法就有這個資格。不過有篇文章是這樣寫的,邀請大家一起思考:
「別以為你的孩子每星期有上教會,就代表他們住在基督裡面,他們在教會裡成長,不代表他們也在基督裡成長。」

可能有人會認為在教會長大的小孩不會變壞,但如果只是禮拜天聚會時間到了,把孩子帶到教會,希望他們不要變「壞」,但這樣就「好」了嗎? 所以問題在哪? 不是有沒有養成穩定聚會的習慣,是有沒有思考要如何與基督連結。若是前者,那只是一種信仰中的慣性而已。

若不是聖靈感動,沒有人能逼使一個人在眾人面前宣認基督是主。今天有兩位青年夥伴領受堅信禮,一樣回想起約兩年前我也是這個情況。這兩個畫面讓我聯想到我在某一次營會所分享的一個聖經中的比喻:浪子回頭。(參見《路加福音15章11-32節》)
故事重點很自然的圍繞在小兒子如何放蕩、揮霍家產,而後憂傷痛悔回家重回父親懷抱。有穩定教會生活的我們,很容易想著:「我們一起為那些還沒回心轉意、在外面飽受世俗誘惑的浪子代禱,期待他們早日回歸主的懷抱。」不過耶穌這比喻沒那麼簡單,難道教會裡面不會出現浪子? 是有的,而且還不少,我們有時候就正是那「心」迷失的大兒子

沒錯,浪子不是一個,而是兩個。比喻裡面說到,大兒子一見聽聞父親因為弟弟回來就殺牲畜慶祝,而在門外「生氣,不肯進去」。而後對父親抗議:「 我服事你這麼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他一來了,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父親最後說: 「兒阿,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28~31節)

是吧,不管我們在教會圈子生活多久,有時候就會這樣「抗議」。

「我為你做牛做馬,你給了我什麼?」

我們只在乎我們多辛苦,期待應該的回報,卻沒有明白天父的心意。故事是有畫面的,想想看,一個父親被小兒子硬生討走家產,又被大兒子因為沒有得到應得的而惱怒賭氣,不是已經丟進顏面了嗎?

事實正是如此,這就是我們這些大小浪子對天父做的事。

可是他依然堅定地等待我們回轉,一看到我們回心轉意,馬上跑過來用慈愛的雙手擁抱我們,沒錯,聖經真的是用「跑」這個動作形容這位父親。他不是威權式的站在門口拿著鞭子等待處罰迷失的我們,而是馬上丟下一切跑來迎接失而復得的孩子,即使我們滿身髒亂、千瘡百孔又汙穢不堪,他依然讓我們穿上上等的袍子,對我們說:「我所擁有的,都是你的。」
「孩子們,回來吧!」
不管這聲音是出自父親或母親,甚至是天父上帝,就因為有迷失,才有失而復得。不管是人迷失還是心迷失,羊兒總會認得牧羊人的聲音,趁著節日,我們不彷想想,要如何傾聽長輩的聲音,要如何回應那慈愛、溫柔的聲音,如何觸碰到上帝的心意。
艾卡嵐斯
艾卡嵐斯
我是新手中學物理教師,剛踏入教師之路不久,自小在基督教會環境長大,或多或少有些心得。爾後大多會分享教育及信仰相關主題,當然也包括生活瑣事。 最近想把在臉書PO過的文章移到這邊放著,只是想有一個寫文章的專屬園地,記錄生活上的感動,初始階段會將以前的文章重新修飾後再分享出來,也歡迎大家分享與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