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那狗》裡的主角父親,演繹了華人社會裡的典型父親們,愛在心裡不會說,都是透過實際的行動在關照孩子;在觀影時,看到他對兒子的默默溫情,很容易讓人投射到自己為人子女,所得到的來自自己父親的那份安靜而厚實的愛。
《那山、那人、那狗》是1999年在中國大陸發行的電影,光看這部片的中文片名,很難猜測這部電影的故事內容,但是他的英文片名,Postmen in the Mountains,就大概知道是在講郵差在山裡的故事;這是以劉燁所飾演的兒子的視角,述說一對父子郵差的故事;專跑湖南西部深山路線的郵差父親要退休了,退休前央求長官,將他的工作交棒給他的兒子;接下老爸棒子的兒子第一次出勤務,不只父母親兩人的心都不安,連長年跟在父親身邊的助手大狼狗「老二」也不理他,更加重了父親的不放心,老郵差於是決定陪著兒子完整走一趟三天兩夜的郵路,這部電影的情節,就圍繞在這郵路上兩人之間的對話、以及山裡居民的故事。
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是2005年在藝術大學念在職專班的課堂上,當時,我就被這部電影裡面的畫面與劇情感動;視覺上,《那山、那人、那狗》有李安導演2000年的作品《臥虎藏龍》,與2015年上映的侯孝賢導演電影《刺客聶隱娘》的中國風美感,觀影時刻,彷彿走進彩色的中國水墨畫裡;在IMDB搜尋這篇文章的劇照時,比起中文版,我覺得英文版的劇照,更能表達出整部電影的氛圍;劇情上,《那山、那人、那狗》的情節與氛圍樸實平淡,調性類似日本電影《深夜食堂》,但故事聚焦在親情以及衍伸出來的工作倫理。
電影的開始,年輕郵差的母親,是不贊同她丈夫將工作交棒給兒子的;看到後面才理解這位母親反對的理由,因為這趟郵路實在太辛苦;在深山裡送信,全程都靠自己這付肉身;沒有交通工具代勞,郵件要自己全程揹負,一個個郵件的遞送,也全得靠自己的雙腳去走去送;然而,為什麼這麼辛苦的工作,老郵差一定要交棒給兒子?這也是要完整的看到後頭,才會了解老郵差的用心。
至於年輕郵差為何會同意,甚至心甘情願接下父親的工作?並不是因為他跟父親的感情好,相反的,他其實跟父親非常不熟;從他有記憶以來,父親就幾乎都在外頭送信工作,很久才會回家一次;他之所以願意承接這份工作,是因為這是「國家幹部」,有「國家幹部」的榮耀,在中國大陸的意識形態裡,這份工作應該讓他感覺很「高大上」吧!
第一次出勤務,老爸卻要跟,對於正是血氣方剛年紀的年輕郵差來說,當然很不樂意,更何況,他還跟父親很不熟,這一路上,連要聊什麼都很難想,怎麼度過這三天兩夜的徒步工作行程?
剛開始的氣氛確實尷尬,父親一路沉默,兒子很想找話講,卻又不知道能講些什麼?但隨著路上發生的一件件小事,比方說,揹著大郵包,在狹小僅能容一人通過的山路上,怎麼和對向同揹著大體積柴枝的路人「會人」通過?之後在一件件郵件的遞送過程中所發生的事件,兩人想法的互動與爭執,讓這一對原本很陌生、很沒話講的父子,開始慢慢有了觀點與情感上的交流。
安靜認真的人 總是比較吃虧?
送信的第一站是一個聚落的集會點,年輕郵差本以為會像電影裡演的那樣,大家圍上來接過盼望已久的來信,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可一進村裡,卻失望的發現,集會點裡一個人影都不見,好像他們來與不來都不要緊似的;老郵差跟〈助手狼狗〉老二倒是一派自在,像回到自己家一樣,自己休息找水喝;老郵差看穿兒子的心思說:「大白天呢,人能專門等你來啊,我們又不是來視察的,還讓人夾道歡迎啊!」
接著老二外出一叫,喚來了村秘書,兩人除了交接郵件、介紹認識未來的職務接手人——他的兒子以外,略略聊了工作上的事情,村秘書就出去了;年輕郵差延續剛剛父親與村秘書的話題,為父親叫屈,多年來的苦勞,也沒換來個升官或表揚?老郵差解釋,這條路就他一個人跑,他又不能整天跑到長官前去叫苦,一個月前,支局長陪他跑了一趟,掉了眼淚說,怎麼當了兩年的支局長,就沒想到這條路這麼苦,說要給他記功,沒想到啊,長官一面讓兒子去培訓,一面讓他退休,至於表揚信,寫是寫過,是他沒讓發,哪裡有自己給自己投遞表揚信的,再說,誰又表揚他們〈老二〉啊;解釋完之後,還特別叮囑兒子,要特別記住,別自己喊苦。
看到這一段,會不自覺得想到職場百態,有些性格內斂、默默認真做事的人,似乎就是比較難獲得主管的垂愛與晉升,這點無論在哪裡,什麼時間,似乎都是共通的。
父子兩人離開集會點時,集會點門口塞了滿滿的村民,村民知道老郵差今天最後一次出勤,特地來送他;他們目送這對父子,直到看不見為止;兒子此時略略懊悔剛剛跟父親說的話,也才明白,父親雖然沒有得到外在的名與利,但得到了村民對他的想念。
在集會點之後的郵路上,陸續又發生了幾個故事,一路上父親應時應機交代,誰誰誰的信一定要交給他本人,不能放在集會點裡就走,因為那個人跟村秘書交惡,村秘書不會把信交給他;誰誰誰的郵件若是匯票,一定要他親手簽收,因為此人有個敗家子,會把匯票拿去花掉.......老郵差以照顧家人的用心,執行著看似平常的郵件遞送工作;而山裡的居民,也以同樣的愛心與關心回報他,老郵差與村民們之間,交換的不只是郵件,還有彼此互相關照的心意;一個半小時的電影情節,好幾個樸實貼心的小橋段,暖到讓人眼眶發熱。
很喜歡電影末尾,兩人即將回到家的前一夜,父子倆人的一段對話,年輕郵差說:「他們〈山裡的居民〉祖祖輩輩住在山裡,除了山沒有別的。」;老郵差回答:「誰說沒有!想頭,也叫理想;愈苦愈有想頭,人有想頭就什麼都有了,沒有想頭,再好的日子也沒滋味, 就像咱們跑的這條郵路,說苦夠苦的,可幹得久了,記掛的人多了,遇上的事多了,就絕對有幹頭,不衝別的,就衝這些鄉親們,就衝他們住在大山裡。」
年輕郵差這才明白了,從小到大,在他生命裡大多時候都缺席的父親,是個怎麼樣的人。他說,他沒事沒少在心裡面怪父親,但其實父親的心裡不是沒有家,沒有母親,以後父親退休了,父親的心裡面照樣會裝著大山,裝著這條郵路,人的心其實比腿還累。
工作的意義與價值是什麼?
這部作品讓我思考,工作的意義是什麼?賺錢當然是首要,但除了賺錢之外,工作的意義與價值是什麼?我想起上個世紀末,我進入金融業,是因為小時候家裡經濟狀況不好,常常跟媽媽要這個沒有,要那個不行,當時便讓我下定決心,以後要賺很多錢;目前看來,這個願望沒有實現,但我確實有一段時間,是過著以賺錢為第一志願的日子,也跟《那山、那人、那狗》中的兒子一樣,希望有一個看起來很「高大上」的工作。
十幾年的外資金融業生活,交了很多善良有義氣的好朋友,認識了很多學經歷才能都非常優秀的同事、同業、客戶;卻也看到很多的過勞與貪婪,親眼看到基金經理人同事,在數百人的演講場合,當眾在台上倒下、前主管在辦公室裡心肌梗塞不治;還有自己前主管犯法、深陷囹圄......我自己後來也因為長年過勞,離開了金融圈。
是我自己不才,但也或許是人真的有所謂本質性的東西,好幾位同事,現在都位處外資金融業高層,依然正直且如魚得水的發揮影響力,我覺得他們真的好適合金融圈;而目前的我,則摸著石頭過河,懵懂的朝著未知而又抽象的本質性目標邁去;對我來說,工作的意義與價值,賺錢依然最重要的理由,但跟賺錢一樣重要的是,我能夠提供什麼正面的、有用的價值予需要的人,就像《那山、那人、那狗》中的那位父親一樣。
安靜厚實的父愛
《 那山、那人、那狗》也讓我聯想到朋友S,以及我在尼泊爾的志工生活;在生了孩子當媽之前,我曾連續幾年到尼泊爾擔任志工,時間或長或短,長的時候超過一個月,短的大約一兩周;幾次志工的工作,都擔任S的助手。
S長年在印度、尼泊爾擔任專職醫療志工,他剛出國的時候,兩個兒子都還很小,我跟他在尼泊爾共事時,小兒子還是小學生;2006年時還沒有line之類的通訊軟體,尼泊爾因為貧窮,很多人家裡都有個人在像日本這樣較富有的國家工作,賺了錢就寄回尼泊爾,尼泊爾家人要聯絡國外家人的方法,就是去電話店打國際電話,價格對我們來說不貴,印象中是一分鐘台幣2元。
2006年12月,我跟S在執行完勤務後,要去電話店打國際電話回台灣,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的12月很冷,平地的氣溫大概在0度上下,但因濕度跟溫度都不夠,平地不大會下雪,但非常非常冷;雖然我跟S夠熟,但總覺得跟家人講電話是很隱私的事情,所以我對S說,我在電話店外等他就好,請他慢慢講沒關係,但S很堅持不讓我在店外受凍,要我留在店內,我只好恭敬不如從命。
S是個高帥挺拔,氣宇軒昂的人,穿上正式服裝之後,有專業經理人的氣質;他平時雖然幽默風趣,但大部分的時候,是個嚴肅的人;在這次出國前,我便已經認識他多年,但這次在電話店裡,我第一次聽到他用極其纏綿悱惻的聲音,對他的大兒子撒嬌,語氣裡充滿疼愛與想念;沒多久後我回台,跟他家人約了時間,錄製他的妻子與兩個孩子的影片,並剪接存放到光碟,請下一批出國的志工帶去給他,聽說他看了光碟之後,感動了很久,這絕對不是我的影片做得好,而是家人之間的真情流動讓他感動。
他兩個孩子,現在都已成人,前幾年去過幾次尼泊爾,擔任他父親的助手;這兩個孩子的童年時光,父親大部分的時間都不在身邊,直到去了尼泊爾跟父親共事,他們才近身了解,他們的父親,有多麼的偉大不凡。
《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很容易會讓人想起自己父親的電影,我第二次看此片是在一個朋友家,她從高雄北上台北念大學後,就留在北部就業、結婚;電影看到後頭,朋友不斷流淚,她說這部電影,讓她想念父親。
其實這部電影我看了三、四次,每次看,都會想到我那寡言的爸爸;從小到大我爸爸很少透過言語表達他的關心,都是默默地用行動在照顧我們;我高中念的是當地的高中,但從家裡到學校沒有直達的公車,要先坐車到公車總站,再從總站轉車到學校,為了讓我能多睡半小時,爸爸每天騎摩托車載我去學校,他的工作要輪班,或機動性臨時支援,即使他半夜或天亮才回到家,也都一定載我去上學,不分晴雨,足足載了三年,直到我高中畢業;畢業那天,教官對爸爸說:「你女兒畢業了,你也畢業了。」,爸爸回答:「還沒呢,我還有另外一個女兒,今年要上高中。」,同一條從家裡到學校的路,我跟我妹妹各走了三年,我爸走了兩個三年。
華人社會裡大部分的父親,應該都像這樣吧,愛在心裡不會說,都是透過實際的行動在關照孩子,《那山、那人、那狗》裡的主角父親,就是一個很典型這樣的父親,在觀影時,看到他對兒子的默默溫情,很容易讓人投射到自己為人子女,所得到的來自自己父親的那份安靜而厚實的愛。
這是一部看了很暖的作品,親情暖,人情也暖,在現在這樣冷冷的冬天裡看剛剛好。
這篇文章也可以用youtube聽喔
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