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協會百週年- 當臺語與漢詩變成弱勢 寫於【第一屆蔣渭水台語漢詩吟唱賽】活動前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1920年日本統治下的臺灣,許多知識分子為了爭取臺灣人自治的權力,在東京推動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蔣渭水等菁英受此感召,共推霧峰林獻堂擔任總理,在1921年10月17日,於臺北靜修女中成立臺灣文化協會,距今正好100年。文化協會希望團結全島有志之士,共同致力臺灣社會改造及文化啟蒙運動,而不只是字面上的「提升文化」而已。他們關心的議題牽涉了社會改革、政治主張、意識形態、當然也揉合了殖民統治下的民族意識鼓吹的成分。

raw-image

台灣文化協會成立後,立刻在各地成立支部,並積極發行刊物、設立書局和讀報社,開辦文化性活動。他們反對差等待遇,提倡弱勢-如婦女、農民和勞工的社會運動。文協領袖更努力爭取臺灣的自治,積極推動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是當時最重要的政治活動。

在文學上,雖然臺灣文化協會中的許多成員也是古典詩的名家,但他們也大力支持以白話文來創作文章與戲劇等。究其原因,也是因為古文的門檻高、知識傳播不如白話文來得普及,因此若要讓台灣的社會底層也能夠吸收新知,必需推廣易於普及的文字工具。結果,也間接促成了臺灣新文學的發展,後來又演變成了文學界的新、舊文學之爭。恐怕是文化協會諸君始料未及之事。

文化協會成員除了新知識分子,也有很多傳統社會仕紳,所以雖然推行新文學,但其實並不是抵制舊文學。文協的重要人物中,如霧峰林獻堂、林幼春、清水蔡惠如都是傳統詩社櫟社成員,被坊間尊為「臺灣新文學之父」的賴和其實寫過的古典詩還遠遠多過於他創作白話文。

當古典詩詞還是上流社會流行的玩意時,幾乎所有的檯面上人物也都能在詩詞的韻律中表達出各自不同的性格與主張。大家若不熟悉這樣的歷史,恐怕很難想像下面幾張臺灣幾大詩社的成員,有多少人也參與了代表變革的臺灣文化協會吧?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礙於臺灣各地並沒有自己的發聲管道與媒體,只能靠著輾轉從海上運回在東京出刊的《臺灣民報》。文化協會於是投入組織讀書會、讀報社這樣的文化講演,在全台各地宣傳、串聯社運組織。臺灣文化協會所帶動的新思潮很快就席捲了臺灣大小市街,但在雲林這樣的傳統、農業地帶,很明顯地進入較慢。圖片為一九二七年五月,由林麗明、蔡少庭等人組成北港讀書會、設立讀報社。那時候的文化協會已經經過了幾次爭執與分裂。但北港讀報社邀請蔣渭水、鄭松筠演說,仍然吸引了聽眾超過千人。

raw-image

當這類活動的反響越來越大時,就開始遭遇日本總督府的壓制。臺灣文化協會也在統治者給予的壓力底下開始產生路線之爭、意見分歧,終於導致多次爭執、競合與分裂。這些過程有太多學者前輩的研究與專文,在這邊我們就不再贅述歷史。筆者只是有感於臺灣文化協會的成立,始於殖民統治下的種種不公平與壓迫、由知識分子發起的全面性的省思與鼓吹變革,但文協諸君始終維持著和平抗爭的路線。雖然實際的成果只有短短幾年如煙火般的亮點、稍縱即逝,但文協留給臺灣人的是一種文化啟蒙的思想,他們告訴全部的同胞、弱勢與更弱勢,我們可以透過學習而變得更有價值,努力為自己爭取屬於自己的權利。

一百年過去,臺灣的社會又經歷了太多次的變革。我們在不同的專制政府底下遭到壓迫、消聲,在不同的政治思想底下被洗腦、恐嚇;我們也在不同的時代失去過自由、失去過權利、失去過自己的語言。所以我們或許不該只用紀念的方式,去緬懷過去先賢的足跡,反而忽略了他們的精神面;如果他們的精神意志活在現代,當許多議題已成為日常、不再需要高聲疾呼地奮鬥,當許多以往的慣習、反而成為瀕危的事物。他們或許驚訝於臺語竟成為了語言弱勢,他們是否會支持臺語重新回到學校教育?當古典詩詞從仕紳標榜的藝術,變成為了現代藝術弱勢中的弱勢,他們是否也會以維繫社會多元的角度,去支持古典詩詞的傳統再傳承?

我相信是的,因為文化提升的是包容的自信,而不是拘泥於新舊的型式之爭。當我們有了自信,又何嘗不能吟著老派的詩、同時做個新時代的人類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薈萃 三秀園的沙龍
9會員
10內容數
2021/08/22
三秀園歷經兩次時代鼎革、台灣的社會有著巨大的轉變。老園主張禎祥曾於二戰後,受國民政府任命為大埤鄉的第一任鄉長,但生性浪漫崇尚自然的詩人又豈能勝任? 歸隱田園的張禎祥與自家三秀園雖然對大時代「置身事外」,但政治經濟的艱難處境加上土地改革的挑戰,使得維護家園、擁有與世無爭的一片淨土變得愈加困難。
Thumbnail
2021/08/22
三秀園歷經兩次時代鼎革、台灣的社會有著巨大的轉變。老園主張禎祥曾於二戰後,受國民政府任命為大埤鄉的第一任鄉長,但生性浪漫崇尚自然的詩人又豈能勝任? 歸隱田園的張禎祥與自家三秀園雖然對大時代「置身事外」,但政治經濟的艱難處境加上土地改革的挑戰,使得維護家園、擁有與世無爭的一片淨土變得愈加困難。
Thumbnail
2021/08/22
「采三秀兮於山間,石磊磊兮葛蔓蔓。…」 屈原九歌中敘述了一段探險者入山尋訪「三秀」仙草的歷程。張家人便以此為吉祥之兆,將自家的花園命名為「三秀園」。 三秀園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末年,由例授貢生張建廷公創建,至今已逾百年。日治時期的三秀園主張禎祥為田園詩人,在家園的擘畫上充滿了詩意的想像與寄託。
Thumbnail
2021/08/22
「采三秀兮於山間,石磊磊兮葛蔓蔓。…」 屈原九歌中敘述了一段探險者入山尋訪「三秀」仙草的歷程。張家人便以此為吉祥之兆,將自家的花園命名為「三秀園」。 三秀園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末年,由例授貢生張建廷公創建,至今已逾百年。日治時期的三秀園主張禎祥為田園詩人,在家園的擘畫上充滿了詩意的想像與寄託。
Thumbnail
2021/08/21
嘉義市的壺仙幼稚園,是當地許多老一輩人的記憶。果樹林中一棟棟日閩折衷式的校舍地下,總是掉滿了鮮美的落果。再往外邊走去,是圓石砌成的蜿蜒水岸、綠釉瓶欄裝飾的水泥橋一座接著一座。如此古趣盎然的一座迷宮,簡直是孩童們的天堂…… 當然,還有那滿池的白蓮花-曾到此一遊的人怎能忘記這個景象呢?
Thumbnail
2021/08/21
嘉義市的壺仙幼稚園,是當地許多老一輩人的記憶。果樹林中一棟棟日閩折衷式的校舍地下,總是掉滿了鮮美的落果。再往外邊走去,是圓石砌成的蜿蜒水岸、綠釉瓶欄裝飾的水泥橋一座接著一座。如此古趣盎然的一座迷宮,簡直是孩童們的天堂…… 當然,還有那滿池的白蓮花-曾到此一遊的人怎能忘記這個景象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正時期日益壯大的文協,全島追隨的聽眾不斷增長,每年甚至已達十餘萬人次。隨著大正時期走入尾聲,自由與啟蒙的氛圍也日益稀薄,最後不敵總督府的壓迫與內部路線分歧,文協、臺灣民眾黨等社會團體紛紛結束。 經過時間醞釀,臺灣人的志向再次燃起,眾聲喧嘩,局面更加混雜。談民族文化的、左右派的、自由或共產的。大家都
Thumbnail
大正時期日益壯大的文協,全島追隨的聽眾不斷增長,每年甚至已達十餘萬人次。隨著大正時期走入尾聲,自由與啟蒙的氛圍也日益稀薄,最後不敵總督府的壓迫與內部路線分歧,文協、臺灣民眾黨等社會團體紛紛結束。 經過時間醞釀,臺灣人的志向再次燃起,眾聲喧嘩,局面更加混雜。談民族文化的、左右派的、自由或共產的。大家都
Thumbnail
在日本殖民政府有心經營下,臺灣開始有較具規模的出版活動:為便於統治,有各項調查文獻;為推行殖民教育,開始編印各類教科書;為宣揚政績,則有《領臺十年史》、《始政紀念—四十年間的臺灣》等書出版。然而,出版業、書業真的只能成為總督府的魁儡嗎?當新興知識份子開始從事文化啟蒙運動,圖書便由傳播知識的工具,轉變
Thumbnail
在日本殖民政府有心經營下,臺灣開始有較具規模的出版活動:為便於統治,有各項調查文獻;為推行殖民教育,開始編印各類教科書;為宣揚政績,則有《領臺十年史》、《始政紀念—四十年間的臺灣》等書出版。然而,出版業、書業真的只能成為總督府的魁儡嗎?當新興知識份子開始從事文化啟蒙運動,圖書便由傳播知識的工具,轉變
Thumbnail
「我等都是亞細亞黃色的人種,介在漢族一血脈日本的百姓, 所以天降大使命囑咱緊實行, 發達文化振道德造就此才能!」 「臺灣文化協會之歌」這首台灣第一首的「社會運動之歌」 包圍了我好幾個月,至今腦中都會不由自主的飄著旋律跟著唱。 當製作人說要做「臺灣文化協會」的時候,我腦中立即想起蔣理容老師
Thumbnail
「我等都是亞細亞黃色的人種,介在漢族一血脈日本的百姓, 所以天降大使命囑咱緊實行, 發達文化振道德造就此才能!」 「臺灣文化協會之歌」這首台灣第一首的「社會運動之歌」 包圍了我好幾個月,至今腦中都會不由自主的飄著旋律跟著唱。 當製作人說要做「臺灣文化協會」的時候,我腦中立即想起蔣理容老師
Thumbnail
臺灣文化協會於1921年成立,一百年前蔣渭水提出《臨床講義—對名叫臺灣的患者的診斷》,病名是「智識營養不良」,他開出的處方簽:「正規教育最大量、補習教育最大量、進幼兒園,設圖書館、讀報社。」當時的知識分子與仕紳狂熱的推動文化啟蒙,將他們從世界文明吸收到養分遍灑各地,你想像中的曾曾祖父母當時的生活樣
Thumbnail
臺灣文化協會於1921年成立,一百年前蔣渭水提出《臨床講義—對名叫臺灣的患者的診斷》,病名是「智識營養不良」,他開出的處方簽:「正規教育最大量、補習教育最大量、進幼兒園,設圖書館、讀報社。」當時的知識分子與仕紳狂熱的推動文化啟蒙,將他們從世界文明吸收到養分遍灑各地,你想像中的曾曾祖父母當時的生活樣
Thumbnail
文化協會成立後到各地鄉鎮巡迴演講,走遍全台,幾乎大大小小的街庄都去過了,台灣每個地方都曾留下跟文化協會的互動。當然也包含沙鹿。
Thumbnail
文化協會成立後到各地鄉鎮巡迴演講,走遍全台,幾乎大大小小的街庄都去過了,台灣每個地方都曾留下跟文化協會的互動。當然也包含沙鹿。
Thumbnail
本次小旅行的主題是 1921 年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這個組織曾經試圖用各種文化運動,對抗殖民統治與傳統社會結構。讓我們從反抗的起點——「臺灣文化協會臺南本部」出發,走過文協成員集會、生活的地方,試著想像 1920 年代的情景,以當時執政者的權力中心「臺南州廳」作為行走的終點。
Thumbnail
本次小旅行的主題是 1921 年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這個組織曾經試圖用各種文化運動,對抗殖民統治與傳統社會結構。讓我們從反抗的起點——「臺灣文化協會臺南本部」出發,走過文協成員集會、生活的地方,試著想像 1920 年代的情景,以當時執政者的權力中心「臺南州廳」作為行走的終點。
Thumbnail
一百年前的今天,由台灣菁英仕紳籌組的台灣文化協會在靜修高等女學校成立,在新舊文化更替的時代背景下,開啟了台灣歷史上思想最奔放多元的文化啟蒙黃金年代。而一百年後的現在,時空更迭,在疫情仍舊蔓延的情況下,人們被迫改變原本的習慣,創造並適應新的生活模式,又是一次新舊交替的時期來臨。
Thumbnail
一百年前的今天,由台灣菁英仕紳籌組的台灣文化協會在靜修高等女學校成立,在新舊文化更替的時代背景下,開啟了台灣歷史上思想最奔放多元的文化啟蒙黃金年代。而一百年後的現在,時空更迭,在疫情仍舊蔓延的情況下,人們被迫改變原本的習慣,創造並適應新的生活模式,又是一次新舊交替的時期來臨。
Thumbnail
1921年由蔣渭水等菁英發起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距今正好100年。文化協會希望團結全島有志之士,共同致力臺灣社會改造及文化啟蒙運動,而不只是字面上的「提升文化」而已。 一百年過去,臺灣的社會又經歷了太多次的變革。我們在不同的專制政府底下遭到壓迫、消聲,我們也在不同的時代失去過自由、失去過自己的語言。
Thumbnail
1921年由蔣渭水等菁英發起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距今正好100年。文化協會希望團結全島有志之士,共同致力臺灣社會改造及文化啟蒙運動,而不只是字面上的「提升文化」而已。 一百年過去,臺灣的社會又經歷了太多次的變革。我們在不同的專制政府底下遭到壓迫、消聲,我們也在不同的時代失去過自由、失去過自己的語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