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三秀園簡史:下】-理想寄託與破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新港鷇音吟社合影於社長林維朝自宅怡園。右一著淺色西裝立者為張禎祥、前排右二立者為黃傳心、前排右四坐者為林維朝。

秀園雅集

漢文化中一直有以文會友的傳統。文人「雅集」,主要透過遊山玩水、詩酒唱和,這種看似遊玩的方式,達到切磋交流的目的。比之較為正式的詩社聚會,雅集的形式既遣雅興又任憑隨興。

在臺灣的漢學文壇,也發展出同樣的地方性的詩社、雅集文化。張禎祥青年時遊學於新港,出入秀才林維朝的怡園書院,結交許多詩壇前輩與詩友。1922年(大正11年),當時林維朝為了在日本統治底下延續漢學教育並鼓勵後進,於是邀集新港、北港、大埤的一眾青年才俊,主盟成立鷇音吟社,張禎祥為創社之社員之一。當時鷇音吟社中最年少的張禎祥、東石黃傳心、新港林開泰三位,合稱為鷇音三子,彼此出身背景雖不相同卻有著特別的革命感情。
《懷傳心詞兄》 祉亭 張禎祥
回溯前遊一段緣,雙溪虎尾近怡然。
良辰便可頻歡聚,絳帳何堪竟再遷。
只隔鄉鎮三十里,已懷梁月十三年。
交情不逐流光去,相訪憑誰得占先。
《次前韻》 劍堂 黃傳心
怡園憶締舊因緣,心志差同大自然。
日酷斯文驚廢墜,時艱學海苦頻遷。
論交早訂三生約,光復又經二十年。
閒散與君娛晚景,釣名圖利任人先。
嘉社(當時嘉義隸屬於台南州)於1934年春天舉辦之全島詩人大會
1923年(大正12年),嘉義廳治下許多詩人,如蘇櫻村、林臥雲、賴雨若感到雲嘉地區許多詩社規模較小、各自為政,難以與島內其他主要詩社競爭。於是蘇櫻村等人利用嘉義鷗社舉辦年度大會的契機,力邀地方各詩社聯合共組嘉社;此倡議馬上得到嘉義街玉峰吟社、羅山吟社、鷗社、北港街汾津吟社、西螺街菼社、鹽水街月津吟社、朴子街樸雅吟社、新營二庄之新柳吟社、布袋莊鶯社以及新巷庄鷇音吟社,共10社、百餘位詩人的響應,張禎祥也以鷇音吟社社員之身份加入嘉社。此後,嘉社成為雲嘉地區最重要的代表詩社。
嘉社於1934年(昭和9年)4月7日成功爭取召開全島詩人聯吟大會,於嘉義市公會堂舉辦,集全臺島67社、231人與會,為一時臺灣漢詩詩壇盛事。
《辛未春日三秀園雅集》 壺仙 賴雨若
名園一到覺心澂,水秀山明興致增。
多謝主人情意厚,築亭記念會吟朋。
三秀園主張禎祥(左)偕友人合影於自宅花園
詩社的正式社課、聚會以外,張禎祥也熱情邀約詞友同好們到自家庭園中賞遊,眾人飲酒賦詩、擊掌唱和,頗有古人雅集的旨趣。隨著張氏的詩名漸嶄露頭角,結交的朋友愈多,三秀園的美名也不脛而走。包括斗六吳景箕、張立卿,溪口張進國,朴子黃傳心、四湖林友笛…等,都常是張氏三秀園的座上賓。如今時過境遷,眾騷人墨客已矣,往昔的秀園雅集已成絕響,不免令人唏噓。
《感作》 張禎祥
愛兼弓馬奕球詩,更擴園林督適宜。
多趣何無精一藝,愁魔纏攪酒魔隨。
晚年的張禎祥坐在自宅庭院寫作的情景

隱逸詩人

上面是一首張禎祥先生的自我剖白,除了直陳自己對諸藝的濫情與不專精以外,詩中他所謂的「藝」更是與儒家六藝--,大異其趣。張禎祥喜好射箭、騎馬、賦詩,或有傳統文士遺風,但他又同時喜好時髦的網球運動,這種不受限制的放懷之興,與張氏督建的建築、庭園展現出同樣的氣質。

張氏早期寫景之作總透出一種樂觀知命的氣質。以下皆為其青少年期的佳作,寫自家花園的美景,看倌若有緣至園中遊覽也不妨「按圖索驥」一番:
《豁然橋上即景》 張禎祥
豁然橋上椅欄干,秋水盈池放眼寬。
魚泳亭中由倒影,幾如蜃氣幻奇觀。
《敝園即景》 張禎祥
久雨初晴暖日紅,園西檢點又園東。
假山木茂真山似,舊徑花迷新徑通。
池面築亭宜狎鷺,榕蔭匝地好聽風。
生平最愛林泉趣,領略朝朝興不窮。
《抖擻橋》 張禎祥
只盈尺幅幾尋修,龍柏岸懸放枕流。
欲渡精神須抖擻,暫教休賞水悠悠。
《白蓮池》 張禎祥
雨後波添幾尺新,偏教冷豔競開頻。
窺魚有鷺藏何處,一色依稀認未真。
張禎祥(左)與好友詩人龔顯昇(右)合影於北港朝天宮三川殿廊下
張禎祥先生於西元1972年離世,留下了上千首詩作,由後人集結成冊付梓,題《三秀園詩草》。其詩雖沒有磅礡巨作、也不見真知灼見,但作為一個隱逸者的性靈抒懷。幸運的是,詩人的寫作基地、喻托--三秀園,仍然保持園區完整。園邸雖有年歲的傾頹荒廢,但無論景致山水、花草樹木以及建築地物都已經找到專人維護、整治。我們期許著延續三秀園的氣味和命脈,能夠給後世的朋友一個窺見往昔詩人的心靈的憑據。
《丙午臘月於園中口占》 張禎祥(1966年作)
刺骨嚴寒拔木風,仍然早起四時同。
則名山下倚斑竹,一任揚砂蔽曉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采三秀兮於山間,石磊磊兮葛蔓蔓。…」 屈原九歌中敘述了一段探險者入山尋訪「三秀」仙草的歷程。張家人便以此為吉祥之兆,將自家的花園命名為「三秀園」。 三秀園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末年,由例授貢生張建廷公創建,至今已逾百年。日治時期的三秀園主張禎祥為田園詩人,在家園的擘畫上充滿了詩意的想像與寄託。
嘉義市的壺仙幼稚園,是當地許多老一輩人的記憶。果樹林中一棟棟日閩折衷式的校舍地下,總是掉滿了鮮美的落果。再往外邊走去,是圓石砌成的蜿蜒水岸、綠釉瓶欄裝飾的水泥橋一座接著一座。如此古趣盎然的一座迷宮,簡直是孩童們的天堂…… 當然,還有那滿池的白蓮花-曾到此一遊的人怎能忘記這個景象呢?
但單從字面上來理解「社交距離」的話,筆者倒是聯想起字面上的另一種的意思:在交通不便捷的年代,社交活動的參與需要消除的距離隔閡,與現在真是不可同日而語啊… 日本時代昭和年間,臺灣人究竟是如何長途跋涉、趕赴各種各樣的聚會呢?當然在那個時代
隨著嘉義在大正時期以降,商業的繁榮、市街的開發,聲色場所就因應而生。嘉義西門外就是那時候夜生活的集散地;「西薈芳」是其中頗負盛名的酒樓之一,專門招待高文化水準的客人。本文主角-彩雲,正是西薈芳裡的名妓,自從她的名號出現在詩人的書信、詩報等刊物上,她就始終與「西薈芳」的名字聯結在一起。
距今一百年前,1920年的10月1日,台灣的行政區劃歷史經歷了一次重大的變革。當時,日本總督府統治台灣已歷經二十五年,在一邊認識殖民地的過程中,總督府不斷地嘗試、經歷了許多次的調整。總督府終於在1920年,公告施行「五州二廳」的全新行政區劃,自此台灣才慢慢步上了地方自治歷史的軌跡。
話說日清甲午戰爭之後,戰敗的大清帝國將台灣割讓給了日本,改變了台灣長久的命運。隔年,西元1895年歲次乙未,日本派軍隊前來接收台灣,卻意外遭受台灣軍民的強烈抵抗,釀成長達半年的「乙未戰爭」。這些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故事了。 台灣多數的反抗者都只是平民百姓,完全無法與日本正規軍相抗衡;日軍在彰化八卦山會
「采三秀兮於山間,石磊磊兮葛蔓蔓。…」 屈原九歌中敘述了一段探險者入山尋訪「三秀」仙草的歷程。張家人便以此為吉祥之兆,將自家的花園命名為「三秀園」。 三秀園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末年,由例授貢生張建廷公創建,至今已逾百年。日治時期的三秀園主張禎祥為田園詩人,在家園的擘畫上充滿了詩意的想像與寄託。
嘉義市的壺仙幼稚園,是當地許多老一輩人的記憶。果樹林中一棟棟日閩折衷式的校舍地下,總是掉滿了鮮美的落果。再往外邊走去,是圓石砌成的蜿蜒水岸、綠釉瓶欄裝飾的水泥橋一座接著一座。如此古趣盎然的一座迷宮,簡直是孩童們的天堂…… 當然,還有那滿池的白蓮花-曾到此一遊的人怎能忘記這個景象呢?
但單從字面上來理解「社交距離」的話,筆者倒是聯想起字面上的另一種的意思:在交通不便捷的年代,社交活動的參與需要消除的距離隔閡,與現在真是不可同日而語啊… 日本時代昭和年間,臺灣人究竟是如何長途跋涉、趕赴各種各樣的聚會呢?當然在那個時代
隨著嘉義在大正時期以降,商業的繁榮、市街的開發,聲色場所就因應而生。嘉義西門外就是那時候夜生活的集散地;「西薈芳」是其中頗負盛名的酒樓之一,專門招待高文化水準的客人。本文主角-彩雲,正是西薈芳裡的名妓,自從她的名號出現在詩人的書信、詩報等刊物上,她就始終與「西薈芳」的名字聯結在一起。
距今一百年前,1920年的10月1日,台灣的行政區劃歷史經歷了一次重大的變革。當時,日本總督府統治台灣已歷經二十五年,在一邊認識殖民地的過程中,總督府不斷地嘗試、經歷了許多次的調整。總督府終於在1920年,公告施行「五州二廳」的全新行政區劃,自此台灣才慢慢步上了地方自治歷史的軌跡。
話說日清甲午戰爭之後,戰敗的大清帝國將台灣割讓給了日本,改變了台灣長久的命運。隔年,西元1895年歲次乙未,日本派軍隊前來接收台灣,卻意外遭受台灣軍民的強烈抵抗,釀成長達半年的「乙未戰爭」。這些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故事了。 台灣多數的反抗者都只是平民百姓,完全無法與日本正規軍相抗衡;日軍在彰化八卦山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磺溪書院」俗稱「文昌廟」,位於台中市大肚區距離火車站不遠,騎單車過去才五分鐘就到了,它是該地至今留存最古老的建築,也是臺中市現存唯一的書院,供奉文昌帝君等「五文昌」,書院的前身為「西雝社」亦稱「文昌會」,創建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是當時文人士子的結集之所!
Thumbnail
🌿「著名的水滸英雄花和尚,誰知他一生想望,竟不是奮戰沙場? 」 來賓介紹👏👏👏 -- 導演:蔡格爾 -- 京劇演員:劉育志 🏹從舊有文本中找尋自我定位,曲藝與京劇的跨界碰撞🔥
Thumbnail
圈內人會暱稱林瑞明、呂興昌、陳萬益三位老師為台文福祿壽三仙、台文老公仔標,從他們並稱的外號大概就可以知道三位對台灣文學研究和建置台灣文學的付出實在令人敬佩。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其中張良澤便是代表人物。
Thumbnail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李玉璽教授出版專書論文,論述樸雅吟社。該論文收錄於嘉義大學中文系林宏達副教授2024年主編之《臺灣古典詩社采風》系列叢書,該叢書收錄台灣全國各地至今仍持續運作的著名台語漢文詩社,第二輯介紹「樸雅吟社」與「梅川傳統文化學會」。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張學良在臺灣的禪園,以及他與妻子的動人愛情故事,包括禪園內的建築、美饌餐飲和溫泉體驗。文章還提供了交通建議和住宿分享,並預告了未來的臺北旅行日記。
Thumbnail
逍遙園位在高雄市新興區大港埔,過去是日本佛教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第22代門主大谷光瑞所建的熱帶農莊、別墅,這是他個人在亞洲地區11座別邸中,在台灣的唯一一座。 大谷為何選擇此地建置消遙園
Thumbnail
「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前身為「桃園市龍潭國小教職員日式宿舍群」,於西元201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鍾老師在此處完成多部重要的作品,這裡不只是他與家人兒女們共同生活的居所,也是台灣作家聚會的重要場域,甚而被稱為是「戰後台灣文學發祥地」。
Thumbnail
臺靜農教授(1902-1990)是安徽霍邱縣葉家集鎮人。當代知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及文 史學界重要學者。原名臺傳嚴、字伯簡,在民國20年代改名為靜農,晚號靜齋,筆名 青曲、孔嘉、釋耒等。 臺靜農早年加入「未名社」,大約在1925年春初結識當代著名作家魯迅,兩人往來密切,友誼深厚。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磺溪書院」俗稱「文昌廟」,位於台中市大肚區距離火車站不遠,騎單車過去才五分鐘就到了,它是該地至今留存最古老的建築,也是臺中市現存唯一的書院,供奉文昌帝君等「五文昌」,書院的前身為「西雝社」亦稱「文昌會」,創建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是當時文人士子的結集之所!
Thumbnail
🌿「著名的水滸英雄花和尚,誰知他一生想望,竟不是奮戰沙場? 」 來賓介紹👏👏👏 -- 導演:蔡格爾 -- 京劇演員:劉育志 🏹從舊有文本中找尋自我定位,曲藝與京劇的跨界碰撞🔥
Thumbnail
圈內人會暱稱林瑞明、呂興昌、陳萬益三位老師為台文福祿壽三仙、台文老公仔標,從他們並稱的外號大概就可以知道三位對台灣文學研究和建置台灣文學的付出實在令人敬佩。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其中張良澤便是代表人物。
Thumbnail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李玉璽教授出版專書論文,論述樸雅吟社。該論文收錄於嘉義大學中文系林宏達副教授2024年主編之《臺灣古典詩社采風》系列叢書,該叢書收錄台灣全國各地至今仍持續運作的著名台語漢文詩社,第二輯介紹「樸雅吟社」與「梅川傳統文化學會」。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張學良在臺灣的禪園,以及他與妻子的動人愛情故事,包括禪園內的建築、美饌餐飲和溫泉體驗。文章還提供了交通建議和住宿分享,並預告了未來的臺北旅行日記。
Thumbnail
逍遙園位在高雄市新興區大港埔,過去是日本佛教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第22代門主大谷光瑞所建的熱帶農莊、別墅,這是他個人在亞洲地區11座別邸中,在台灣的唯一一座。 大谷為何選擇此地建置消遙園
Thumbnail
「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前身為「桃園市龍潭國小教職員日式宿舍群」,於西元201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鍾老師在此處完成多部重要的作品,這裡不只是他與家人兒女們共同生活的居所,也是台灣作家聚會的重要場域,甚而被稱為是「戰後台灣文學發祥地」。
Thumbnail
臺靜農教授(1902-1990)是安徽霍邱縣葉家集鎮人。當代知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及文 史學界重要學者。原名臺傳嚴、字伯簡,在民國20年代改名為靜農,晚號靜齋,筆名 青曲、孔嘉、釋耒等。 臺靜農早年加入「未名社」,大約在1925年春初結識當代著名作家魯迅,兩人往來密切,友誼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