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都是失敗者(上)

2021/08/2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不關心成功者成功的過程。我關心的是失敗者失敗的過程。
這個星期是我生命中最有趣的一個星期之一。
我的書上市了,而且被擺上網路書店。網路書店有個特色,就是藉由銷售,我可以看到「即時榜」(每小時更新ㄟ),熱銷榜,和各種榜。我統稱以上為「封神榜」。
新書開賣第一天,我一早起床收到編輯傳來簡訊:在榜上喔。
對於一個在國外過著封閉式生活長達十年的我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新的Stimuli。我的腎上腺素頓時汨汨湧入血液中。
打開網路,和我不分類一起列在榜上的有一百本書。我一本本去看書名。得到一個粗淺的結論:全世界關心的東西都差不多。
大部分人關心的事,就是「如何成功」。
「成功」是一個多麼熱烈、激情、colorful的概念啊。「成功」可以帶給你什麼樣的榮光啊。看見許多人拜在「成功」的石榴裙下,追逐著、嚮往著、掙扎著。
可是,那到底是什麼東西?套一句我兒子遇上不懂的詞彙時常問的:「那可以吃嗎?」
當然,我們可以邏輯推演:成功了就有錢了,有錢了就可以買東西吃。
所以萬物歸宗,結論是:為了吃,所以要成功。
也不是啊。失敗者難道不吃飯?
所以,成功帶給眾人的感受,必定遠遠大於吃飯。
托爾斯泰曾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套用在成功這檔事上,就是:成功都是相似的,不成功各有各的不成功。
「成功」既然是相似的,那為什麼大家還要一窩蜂去買「如何成功」的書呢?買一本就好了吧?
那個遠遠大於吃飯的東西是什麼?是被尊重?是權力感?是什麼很重要很重要的東西,非要不可的東西嗎?
那東西,是「價值」。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或者自己的生活,過得有點「價值」。
那麼,這個「價值」等不等同於「成功」,我以為,「價值」更加等同於「存在感」。
「存在感」這件事很微妙、很主觀。
大部分的人降生人世之初,存在感必然非常強烈。那種由本能發展的存在感,讓我們得以生存下去。我們從理所當然地覺得自己存在,到學會自己「可能不存在」,是一套完全從生理中心發展到心理中心的生命歷程。
當一個人失去了「存在感」,他便會覺得沒有「價值」,他便會有「失落感」,甚至感到行屍走肉。
這樣的人,我們的社會概稱其為「失敗者」。
全球有七十億人口,成功或成功者的故事鋪滿網路書店,比七十億本還多。有的關乎己身,有的自己救不了就放眼未來去救小孩。彷彿,看別人怎麼成功,怎麼成就,自己就可以那樣。這和看時尚雜誌買衣服買化妝品的概念全然相同:模特兒穿著好看,所以我穿著也會好看。這一切延伸到減肥類的書、命理類的書、投資類的書,甚至心靈叢書,這些書告訴我們怎麼過日子、怎麼思考、怎麼教小孩、怎麼生活,這些書是根本的人生使用手冊(複數),任何層面,只要想得到,都有人寫出一套,而且是成功的人寫的,書名琳瑯滿目到瘋狂的境地,但說著的都是一件事:怎麼成功。
甚至,有的書教導失敗者如何好好的失敗,因為好好的失敗了,也是成功。
這是人類對成功的瘋狂迷戀。很自然的,生物皆如此。但只有人類可以把「成功」發展出一大套說辭工業。
那「失敗」又是怎麼一回事?
如果到萬華龍山寺外走走,可以發現很多街友。
他們是失敗者嗎?
對失敗者而言,失敗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我們對失敗者的刻板印象,是否可以直接套用在失敗者身上?
魯蛇。現代詞彙。
老舍寫了「駱駝祥子」,把魯蛇怎麼變魯蛇寫得淋漓盡致。
沒有一條魯蛇是自願變成魯蛇的。這是老舍的假設。
老舍的假設放在現代社會,成立嗎?
放在你我身上,成立嗎?
你的價值是什麼,你知道嗎?你的存在感是什麼,你知道嗎?
昨天和一位朋友聊天,我說,我對失敗的人,尤其是失敗的男人特別有興趣。我想寫他們,寫得和駱駝祥子一樣刻骨。我不關心成功者成功的過程,我關心的是失敗者失敗的過程。那更複雜、更精彩、更真實,也更有人味。
我說,我要把我認識的那個人寫下來。因為他失敗了,失敗得一塌糊塗。年過六十,一身是病,沒有職業。但是,我愛他。他不是ㄧ生下來就那樣的。如果我們都是失敗者,我們就會懂了。
朋友聽了以後,笑了。
https://www.facebook.com/天使沒有性別-101742098896047
    寫點什麼
    寫點什麼
    七六年二月十八日生於台北。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社會學博士肄業。 現居比利時。 即將搬回台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