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告別式歌單,我的愛樂人生

我的告別式歌單,我的愛樂人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個題目,在我錦瑟華年之時就已經想過,那個天地間除了愛情與夢想外俱為下品的年紀,為賦新詞強說愁地跟女友說,如果我先離去,請在我的葬禮上播這首歌:

The Escape Club - I'll Be There

Don't be afraid, oh, my love
I'll be watching you from above
I may have died but I've gone nowhere
Just think of me and I'll be there

那時候在我心中再沒有其他歌曲比這首更淒美更浪漫了。

一眨眼這首歌也三十年了,生命變化之快之大,讓我的告別式歌單也隨著年歲增長而越見擴增。而立之年後,聽的音樂越來越重,還從單純的買家變成賣家,做起了網路唱片生意,某種程度上也實現了《失戀排行榜》以來成形的夢想。販賣的音樂類型屬於冷僻中的冷僻-重金屬下的極端金屬下的 doom metal(末日金屬、毀滅金屬),你若搞不懂這是蝦米碗糕很正常。此派別的音樂總圍繞著悲慟、鬱悶、憂愁、孤寂、晦澀、蕭條、淒涼、絕望等主題,頓時我彷彿成為負面情緒代言人(這類英文單字也順勢記住不少),隨便出手就可以抓出一張告別式歌單。但老實說大多數唱片仍淪於矜情作態故弄玄虛,真正能演繹出悲傷奧義者屈指可數。

其中我最愛的專輯之一,英國 doom metal 巨團 Anathema 1998 年的《Alternative 4》中的曲子〈Lost Control〉就奏出宛如 Joan Didion 在《奇想之年》(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 中自敘的喪親後反應:「所有的事情都異乎尋常」、「那些剛失去親人的看起來赤裸裸的樣子,是因為他們以為自己是隱形的」;感覺麻木到異常冷靜,即使瘋狂褪去,但神智清明並未隨之而來... Anathema 不正是這麼唱的嗎?:

I'm coming to an end
I've realized what I could have been
I can't sleep so I take a breath and hide behind my bravest mask
I admit I've lost control
Lost control

Joan Didion 以一首令人難忘的短詩作為本書開場白:

Life changes fast
Life changes in the instant
You sit down to dinner and life as you know it ends
The question of self-pity

人生變化如此之快
轉瞬之間人事全非
來不及吃過晚餐,你即棄我而去
而自憐
(李靜宜譯)

其實她也明白「生命雖短,卻極甜美,我們在黃土之下猶有漫長歲月」,所以活著的人們啊,你們要放我編攢的歌單,以追悼替代哀慟。我的歌單都不斷在改朝換代演進著,你們也不能深陷悲傷裹足不前。

不用等到親友逝去,同質音樂即使聽多了也會麻木。於是我回頭鑽進老搖滾世界,一路聽到現在。我愛上了 Pink Floyd 獻給曾經耀眼奪目的創建樂團好兄弟 Syd Barrett 的思念曲〈Wish You Were Here〉和〈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也感動於 The Rolling Stones 想念已逝戰友 Brian Jones 的〈Shine A Light〉(沒想到這首歌現在卻被樂迷用來懷念前幾天前剛過世的老鼓手 Charlie Watts)。不論是 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 或是 Shine A Light,我都希望我的告別式上能有這些曲子來 “shine”,讓思念之光照亮我,也持續照耀好好活著的人們。

May the good lord shine a light on you
Make every song you sing your favourite tune
May the good lord shine a light on you
Warm like the evening sun

「願你能永遠唱著最愛的歌」,滾石想念已故老友,披頭四則懷念自己少年十五二十時的單純青春。〈In My Life〉如此唱到:

Some are dead and some are living
In my life, I've loved them all

愛是不會消逝的,即使我已不在這塵世上。繞了一大圈,最終我還是成為搖滾樂之神-披頭四的鐵粉,那段前往英國朝聖披頭四的行程,大概是我這輩子最難忘的一段回憶,即使只有短短十天。這份歌單必須要有披頭四,我相信你們懂的。

樂如人生,人生如樂。我的告別式歌單,我的愛樂人生。


同場加映:《Joan Didion: The Center Will Not Hold》(瓊・蒂蒂安:核心潰散)。還想找她的《Slouching Towards Bethlehem》、《The White Album》和《Blue Nights》等書來看,有沒有台灣出版社有興趣呢?

avatar-img
小白的窩的沙龍
70會員
254內容數
2015 年夏末,台灣最知名的披頭四達人馬世芳連續第三年帶團去英國,走訪披頭四相關景點,可謂道道地地難得的搖滾樂進香團。我看了兩年,也盼了兩年,終於在這年初下定決心去報名,圓我身為披頭四粉絲的一個大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小白的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年初終於解鎖買了很多年都有閱讀心理障礙而看不完的垮派究極奇書《裸體午餐》後,就想說不知何時才能看到電影。沒想到機會這麼快就來了,片商引進大衛柯能堡的經典作品重新上映,當中就包含了此片!所以當然要趁著上映第一天就去看,這只是我今年去戲院看的第四部電影。
納粹集中營的生還者、著名的義大利作家兼化學工程師普利摩・李維(Primo Levi),他的書在台灣被翻譯出版的至今有三本。雖僅有三本,但也囊括他的出道作、遺作和畢生名著。前後四十年寫作生涯,除了文風一貫不卑不亢卻洗鍊精準外,也始終在旁觀人性百態並不懈地適時發出警語。
披頭四有《白色專輯》,然而樂界也有一張著名的「黑色專輯」,那當然不是電影《年少時代》中 Ethan Hawke 送給兒子的自選輯,而是 Metallica 的《黑色專輯》。今天這張西洋流行音樂史上的異數剛滿三十歲,值得來回憶一下,並回首我的搖滾啟蒙路。
台灣疫情進入三級警戒後,不方便跑書店、圖書館借書服務也暫停,剛好趁機把積累了很久的未讀書給消化掉。有些是開數較大不方便通勤攜帶,有些則是以前無法一次讀完而擱到現在的。這些書債積壓心頭已久,正是償還時候。
一場演唱會,重點卻不是音樂,這是什麼狀況? 1969 年 8 月 15 日是個艷陽高照的星期五,從當天起至 8 月 19 日星期一早上,連續三天半在紐約州郊區 Bethel 小鎮附近農場舉辦的 Woodstock 音樂節,早已成為半個世紀以來搖滾樂迷念念不忘的神話。
昨晚用了幾小時再度讀完《查令十字路 84 號》,上次讀剛好是 5 年前的 6 月。台灣譯本由時報出版社發行,初版是 2002 年,我買的是 2016 年 2 月的 2 版 24 刷。譯者陳建銘文筆極讚,名作家唐諾為序,也是好文。但我建議先讀完篇幅不到百頁的正文,當然大量譯注的含金量也很高。
年初終於解鎖買了很多年都有閱讀心理障礙而看不完的垮派究極奇書《裸體午餐》後,就想說不知何時才能看到電影。沒想到機會這麼快就來了,片商引進大衛柯能堡的經典作品重新上映,當中就包含了此片!所以當然要趁著上映第一天就去看,這只是我今年去戲院看的第四部電影。
納粹集中營的生還者、著名的義大利作家兼化學工程師普利摩・李維(Primo Levi),他的書在台灣被翻譯出版的至今有三本。雖僅有三本,但也囊括他的出道作、遺作和畢生名著。前後四十年寫作生涯,除了文風一貫不卑不亢卻洗鍊精準外,也始終在旁觀人性百態並不懈地適時發出警語。
披頭四有《白色專輯》,然而樂界也有一張著名的「黑色專輯」,那當然不是電影《年少時代》中 Ethan Hawke 送給兒子的自選輯,而是 Metallica 的《黑色專輯》。今天這張西洋流行音樂史上的異數剛滿三十歲,值得來回憶一下,並回首我的搖滾啟蒙路。
台灣疫情進入三級警戒後,不方便跑書店、圖書館借書服務也暫停,剛好趁機把積累了很久的未讀書給消化掉。有些是開數較大不方便通勤攜帶,有些則是以前無法一次讀完而擱到現在的。這些書債積壓心頭已久,正是償還時候。
一場演唱會,重點卻不是音樂,這是什麼狀況? 1969 年 8 月 15 日是個艷陽高照的星期五,從當天起至 8 月 19 日星期一早上,連續三天半在紐約州郊區 Bethel 小鎮附近農場舉辦的 Woodstock 音樂節,早已成為半個世紀以來搖滾樂迷念念不忘的神話。
昨晚用了幾小時再度讀完《查令十字路 84 號》,上次讀剛好是 5 年前的 6 月。台灣譯本由時報出版社發行,初版是 2002 年,我買的是 2016 年 2 月的 2 版 24 刷。譯者陳建銘文筆極讚,名作家唐諾為序,也是好文。但我建議先讀完篇幅不到百頁的正文,當然大量譯注的含金量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