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台灣的新聞,不管是疫苗、防疫措施、紓困,都讓我想起一本多年前看過小說:《房間》。上次讀這本書到現在真的時隔太久,內容早已忘得差不多。對於大腦讓我浮出這本書的緣由,我充滿著好奇,於是再次找到這本書重新閱讀。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別於其他書籍,對於被囚禁者的人設,通常以「第一人稱」或是「囚禁者」的視角出發。本書一開始就從「被囚禁者生下來的兒子」的角度出發。
小孩名叫傑克,一出生就待在房間裡,跟外面的世界唯一聯繫就是電視。因為媽媽無法讓他到外面世界,傑克在電視上看到的東西都被教育成是虛構的。除了幾項很確定是真實存在的東西,例如:天花板的窗戶飄下的雪、太陽、偷吃東西的螞蟻、結網的蜘蛛。一些我們連思考都不需要的事物,在傑克世界裡,除了要不斷認證,還要記住他們是「真實存在的」。
為了加強傑克的視角,作者刻意不給媽媽起名字(就是被囚禁八年的主角,居然連名字都沒有...),囚禁者以綽號代稱,甚至連用語也特別調整成五歲小孩的世界觀。
讀到這裡,我其實大概就清楚為何看到最近的新聞,大腦會不斷浮現《房間》這本書。將時空背景拉到現在的台灣,就算大家沒有被禁止走出房間,又有多少人因為電視新聞寫什麼,選擇連上網驗證都不驗證就直接相信了呢?我們活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資訊的篩選和驗證就相對重要。連五歲的小孩都要努力分辨每件事情的真偽,身為大人的我們,訓練自身思辨的能力,統統我認為比任何專業技能都更為重要。
記得今年四月 AZ 疫苗剛進台灣時,新聞渲染著產生血栓的高風險。真的不是我在誇張,到處都在說:「誰要打 AZ?」、「死都不要打!」這種理性盡失的話。而我,在第一批疫苗進來時就預約,所以後來疫苗短缺,還是能以第八類的身分提早施打。
為什麼我會想在大家害怕的時候去預約呢?除了因為工作可能出差,也透過上網找資料及比較後發現。雖然 AZ 保護力不及 BNT 和莫德納,但 AZ 有個無法取代的優勢:就是他不需要冷鏈運送。對提升全世界的普及率來說,一定比其他疫苗還要快,而且血栓率也相當相當低,所以我就放心地預約施打。
遙記剛打完第一劑沒多久,去剪頭髮的時候,聽到隔壁的人以輕蔑的語氣說:「現在去打 AZ 疫苗的都是想當白老鼠的白癡!」不知道她現在是不是打到疫苗了呢?也有可能是打她口中說的白痴 AZ?
回到《房間》這本書,由於老尼克(囚禁者的代稱)的工作被資遣了,導致傑克他們的物資開始短缺。於是媽媽一開始想讓傑克裝病去外面就醫,小心翼翼的老尼克半信半疑並且頻頻推託。後來,媽媽把計畫改成讓傑克裝死,再請老尼克帶傑克到外面掩埋,但不能在這間小屋附近。等到卡車到比較熱鬧的大街後,再依照跟媽媽演練說的九步驟跑下來呼救。剛好,遇到熱心的民眾,母子倆才終於獲救。
整個過程其實描述得很精采,也希望大家可以買這本書來從頭閱讀。前半段聚焦在囚禁的生活,後半段聚焦在回到正常生活。說到後半段,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就是媽媽上電視接受訪問,主持人在採訪的過程中,無形中也把自己的固見加諸在被害者身上,認為當時若請老尼克把傑克交給別人撫養,會為小孩帶來更健全的童年。
我們總是擅自幫別人決定什麼是對他們最好的。
就連我最近,也因為這樣的自以為的標籤偏見,得罪了一個超可愛的人。好險,最後還是跟這個最可愛的人和好如初。
經由這次,我真的希望整個台灣社會,包括我自身,都能時時提醒自己,站在別人立場思考。我相信我們會得到一個更強壯的台灣!台灣加油!
也歡迎大家可以聽我的Podcast本及介紹喔--
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