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篇』-關於太陽能的大小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哈~ 最近一直跟友人在討論現在的太陽能建置狀況,也協助這個產業,

對了,如果認識我的人應該知道,我在工程顧問產業很久了,

會想寫這篇是因為我記起以前我在學校教授跟我們說過的一句話,

工程是一項不斷溝通後產生的作品

我是土木工程系畢業的,從小至你家的房子,大到公共工程的造橋鋪路,

我的工程生涯幾乎都執行過了,工程人對我來說是自然的一個身分,

但,從六年多前開始,我陸續執行許多景觀工程、生態工程的顧問監造案,

開啟了我有許多與地方對話的機會,我也漸漸開始了解,

開發或是工程這件事情,少了對話與溝通,他開始變的只是一種獲利產品,

為富不良是真的嗎?

對於太陽能開發,據我目前所了解不論國內外的投資者,仍然視為一項具投資價值的項目,

如果具投資價值,那也代表著對於投資者而言,仍有一筆不錯的收入跟投資報酬率,

但,隨著我越深入這個產業,我也發現更多仍需要思考的問題,

就投資開發商來說,

興建電廠就是為了獲利,不會是來做公益的,為了使發電量極大化,

善用土地或是開發地的每一寸土地,就是最大目標,以目前較大的財團或是開發商而言,

政府給予的開發容量有限,勢必要在這些容量中「蓋好蓋滿」,不能發電的都不重要,

所以,跟地方溝通這事情、要有安全設施這些事情、不要造成區域排水負擔增加這件事情以及不影響環境生態這事情,就只是第二順位,第三順位,甚至是以後再來想的事情,

不少只圖利益又不良的太陽能業者,連後續維修的通道跟安全設施都沒有,讓電廠變成一個危險又不穩定的環境,又或者後續使用除草劑等等,來維持案場狀態,造成第二次的汙染,

甚至在大規模開發時,不但截斷原有水路,也沒有施作新的排水系統,造成大雨來時地方的淹水問題,或是排水負擔的增加,

為什麼不做呢?因為不但要多花更多錢,還因為這些設施都會減少業者能蓋電廠的面積,讓業者無法追求發電量的極大化,

法規面,並無法一一規劃許多施工跟規劃細節,業者也容易抱持沒規定就是不用做的心態,只要可以應付環團跟地方就好,

如果,太陽能電廠是一種開發,為什麼只會讓人感覺獨厚開發業者,而沒有造福鄰里的現象?如果綠電為了讓我們生活更好,與地方共存與共好,應該才是最佳的解決方案才對。

溝通是你們業者的事情,我只管你合不合法

看到許多太陽能、風電的抗議與抗爭,說真的,以我自己參與過多年工程經驗來說,

就是沒有看到「共好」的產生,我們無法期望每個人都同意每項工程或是開發,

但起碼應該造福大多數人,而非只利益參與廠商,政府機關是一個很棒的溝通角色,

卻常淪為看戲的,許可、核准只要依法行政,其餘的是業者自己要想辦法的,因為是業者想開發,業者想賺錢,所以業者自己應該平息這些紛爭。

卻忘了,業者是營利單位,能不花錢就不花錢,能閃則閃,在沒有硬性規定業者需要擔負的責任之前,怎麼會有業者主動願意面對,縱使他們願意召開說明會,也不一定知道該如何正確地與地方溝通。

別忘了,開發一直以來都是為了獲利為主,為了不受阻饒為主,有多少開發在前期評估規畫,是以跟地方「共生共榮」為主的呢?

我們有請了保育業者、我們有閃過保育區、我們已經離開影響範圍以及我們開過說明會了,這是業者唯一會做的事情,但多數也是隔靴搔癢,沒有人願意降地獲利換取共好,最多的狀況都是無可奈何,逼不得已,那就不要開發吧。

但是,「共好」不是閃過這些地方不靠近,不是規避責任不去碰,

而是需要有一個更專業的把關者,來了解地方需求,解決工程開發與地方問題的衝突點,

而在尋找解決方案中,不但一邊需要向地方民眾溝通,一邊也要監督開發商該盡到哪些責任,而不是放任不管,

暴發戶時代已經結束

我們常常在笑說,過去太陽能開發像是暴發戶時代,沒有限制,沒有要求,只要做就有錢,

為了配合政府政策,蓋就對了,導致我遇到許多太陽能業者跟我說,

-為什麼我們要做這些?

-為什麼我們要處理排水問題?

-為什麼我想施工還要跟居民溝通?

-為什麼法規要限制這些內容?

我都淡淡笑著說,過去為了快速推廣,前期當然你怎麼做怎麼搞大家都不會對你有太多意見,但是隨著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多不良廠商,大家就會開始不斷檢討、摸索然後確定規範,然而,

太陽能電廠不管你站在投資立場也好、站在能源管理角度也好,

太陽能電廠建置始終是一項工程項目,就如我們過往做公共工程一樣,

你要遵守政府的法令規範,要跑相關流程,施工過程要保護人員的安全,

前期呢,規劃評估要思考20年的維護如何進行,這20年如何與地方共處,

不要覺得,反正我蓋完就賣人家,或是反正就是跟我業者沒關係的那種心態。

在商言商

但說到底,出來做就是要賺錢,叫廠商不要賺錢或是賠錢做,我想也是強人所難,

但我看到的不是沒有賺錢,而是賺不夠他們要的錢,到底賺多少才算夠,因公司而異,

唯一一樣的就是多多益善,誰會嫌賺得多呢?

既然如此,給開發業者更明確的規範,更清楚的開發應負責任,才是對這個產業更好的方法,只談獲利就會變成追逐金錢的遊戲,

這個產業其實仍有許多堅持品質的良善業者,如果真的要蓋太陽能,也建議選擇品質好,而不只是便宜的廠商,就算名氣大的業者,其實也不一定多要求品質,

用料實在,選擇適合的設備,按部就班的施工方法,才會讓你安心使用20年。


封面圖:Image byGerd AltmannfromPixabay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an/艾玩誌的沙龍
6會員
6內容數
2021/08/29
有人離職了耶~! 最近陸續收到同事離職的消息, 離職的人數也已經不是雙手數的完了, 當公司還在不斷的大內宣時, 在內部的我們,看到了人心惶惶的一幕, 傳統的職場觀念,撐下去才是一種好的工作態度, 也正如多數職場生存的指導一樣, 是你要適應公司,誰付錢就該聽誰的, 工作不就是餬口飯吃嗎? 離開這裡,下
Thumbnail
2021/08/29
有人離職了耶~! 最近陸續收到同事離職的消息, 離職的人數也已經不是雙手數的完了, 當公司還在不斷的大內宣時, 在內部的我們,看到了人心惶惶的一幕, 傳統的職場觀念,撐下去才是一種好的工作態度, 也正如多數職場生存的指導一樣, 是你要適應公司,誰付錢就該聽誰的, 工作不就是餬口飯吃嗎? 離開這裡,下
Thumbnail
2021/07/15
《教育芯理學》的芯老師,是我在經營podcast期間在IG上認識的朋友, 一開始就是被老師的許多教育經驗分享給吸引, 老師這個名詞,在我的記憶中,是一個具有威嚴且不太容易親近的名詞, 雖然有時應邀前往授課時,我還是很開心能被稱為老師, 但我知道,想成為一位可以傳授知識成為榜樣的老師,在我的腦海中,還
Thumbnail
2021/07/15
《教育芯理學》的芯老師,是我在經營podcast期間在IG上認識的朋友, 一開始就是被老師的許多教育經驗分享給吸引, 老師這個名詞,在我的記憶中,是一個具有威嚴且不太容易親近的名詞, 雖然有時應邀前往授課時,我還是很開心能被稱為老師, 但我知道,想成為一位可以傳授知識成為榜樣的老師,在我的腦海中,還
Thumbnail
2021/07/12
研究所時期,我的教授推薦了我們一本書,書名是: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這是一堂企業管理的策略課程,我們時常研讀著HBR中的各項案例, 也探討每一個企業案例所帶來的啟發與策略思維, 而這本書是由一位哈佛商學院教授也是全球知名管理大師-
Thumbnail
2021/07/12
研究所時期,我的教授推薦了我們一本書,書名是: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這是一堂企業管理的策略課程,我們時常研讀著HBR中的各項案例, 也探討每一個企業案例所帶來的啟發與策略思維, 而這本書是由一位哈佛商學院教授也是全球知名管理大師-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在台灣 太陽能板應該是近年來最熱門的產品 也是飽受爭議的產業 那時政府剛推行一個政策 要求用電大戶需增設綠能設備以及儲能設備 我服務的賣場理所當然的被要求了 只是是地主要去承擔建造與合約費用 對 賣場這塊地是用租的 地上建物都是賣場自己另外花錢蓋的 就蓋在頂樓停車場 剛好拿來當作遮
Thumbnail
在台灣 太陽能板應該是近年來最熱門的產品 也是飽受爭議的產業 那時政府剛推行一個政策 要求用電大戶需增設綠能設備以及儲能設備 我服務的賣場理所當然的被要求了 只是是地主要去承擔建造與合約費用 對 賣場這塊地是用租的 地上建物都是賣場自己另外花錢蓋的 就蓋在頂樓停車場 剛好拿來當作遮
Thumbnail
我先講我的看法,除非政府開特別條列、修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之法條或大幅增加躉購費率等其他方法(簡單說就是開掛),2025年太陽能設置要達25GW可能難上加難??
Thumbnail
我先講我的看法,除非政府開特別條列、修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之法條或大幅增加躉購費率等其他方法(簡單說就是開掛),2025年太陽能設置要達25GW可能難上加難??
Thumbnail
起手式:光電,水很深! 先簡述立場,筆者曾參與太陽能案場開發過程,從選址、監造、到後續去化剛好都摸到了,但對於台灣的地面型光電,個人是"不支持",原因尚待後面敘述;無論你對於光電贊成或反對,看完這篇,也許能有不一樣的想法。
Thumbnail
起手式:光電,水很深! 先簡述立場,筆者曾參與太陽能案場開發過程,從選址、監造、到後續去化剛好都摸到了,但對於台灣的地面型光電,個人是"不支持",原因尚待後面敘述;無論你對於光電贊成或反對,看完這篇,也許能有不一樣的想法。
Thumbnail
在淨零倒數下,使用再生能源的趨勢已蓬勃發展勢不可擋,就像在通膨下房價起飛一樣,在能源危機跟酷熱夏季雙重夾擊,太陽能發電設備也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不止世界各地政府都在鼓勵、民眾也積極裝設,台灣更是從農漁用地、荒廢鹽田、公共設施、停車場到民宅都陸續裝設了太陽能發電板,還有公民電廠集眾人之力一起設置太陽能
Thumbnail
在淨零倒數下,使用再生能源的趨勢已蓬勃發展勢不可擋,就像在通膨下房價起飛一樣,在能源危機跟酷熱夏季雙重夾擊,太陽能發電設備也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不止世界各地政府都在鼓勵、民眾也積極裝設,台灣更是從農漁用地、荒廢鹽田、公共設施、停車場到民宅都陸續裝設了太陽能發電板,還有公民電廠集眾人之力一起設置太陽能
Thumbnail
我們作職涯規劃時,需了解有志從事的行業收入概況、外在機會,作有彈性的理財規劃。
Thumbnail
我們作職涯規劃時,需了解有志從事的行業收入概況、外在機會,作有彈性的理財規劃。
Thumbnail
〔記者揪底🕵️‍♀️/專題報導〕家中閒置屋頂🏡能賺錢?人人都能輕鬆晉身陽光電廠⚡️主人?今天要介紹的摳題,是推廣綠能經濟的社會企業——陽光伏特家!趕快一起和記者揪底來看看「如何做環保也能讓人人有錢賺」吧~
Thumbnail
〔記者揪底🕵️‍♀️/專題報導〕家中閒置屋頂🏡能賺錢?人人都能輕鬆晉身陽光電廠⚡️主人?今天要介紹的摳題,是推廣綠能經濟的社會企業——陽光伏特家!趕快一起和記者揪底來看看「如何做環保也能讓人人有錢賺」吧~
Thumbnail
能源安全問題,是管理問題。沒有哪個能源是最好的、最乾淨、最安全、最永續的,但我們可以因應此地的自然環境去設計出一個合理的比例,以及「最適合」的發電比例,讓每一度的發電都值得。
Thumbnail
能源安全問題,是管理問題。沒有哪個能源是最好的、最乾淨、最安全、最永續的,但我們可以因應此地的自然環境去設計出一個合理的比例,以及「最適合」的發電比例,讓每一度的發電都值得。
Thumbnail
2017年底,公投提案、成案和通過門檻下修後,公投儼然成為政治運動,看似是給予民眾直接參與議題的入場券,但,深究其內裡,其實彷彿一場資訊不對等下、各派人馬的公關大戰。 老實說,不論能源、農產品貿易,每一項都牽涉複雜專業知識,有的更涉及國家安全、產業規劃、經濟發展,真的適合公投嗎?
Thumbnail
2017年底,公投提案、成案和通過門檻下修後,公投儼然成為政治運動,看似是給予民眾直接參與議題的入場券,但,深究其內裡,其實彷彿一場資訊不對等下、各派人馬的公關大戰。 老實說,不論能源、農產品貿易,每一項都牽涉複雜專業知識,有的更涉及國家安全、產業規劃、經濟發展,真的適合公投嗎?
Thumbnail
提到太陽能發電,環保可行.高價.佔地面積大……的念頭於多數人的腦海中浮出,架設太陽能板的成本與土地問題總使人們望而卻步。但是你有想過只要花一點錢就能成為太陽能電廠的主人嗎?你有想過投資太陽能發電還能拿到滾雪球般越滾越大的利潤?
Thumbnail
提到太陽能發電,環保可行.高價.佔地面積大……的念頭於多數人的腦海中浮出,架設太陽能板的成本與土地問題總使人們望而卻步。但是你有想過只要花一點錢就能成為太陽能電廠的主人嗎?你有想過投資太陽能發電還能拿到滾雪球般越滾越大的利潤?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