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你錄在適當的音量中】你可能錄太大聲了,原因是…

2017/09/15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進入數位錄音時代後,錄音混音很多都是在數位的環境下進行,上回我們有分享過如何看音量表的文章,為什麼會特別分享音量表的知識?反正數位只要聲音不錄破就好了,又不像早年錄盤帶要考慮很多。進入數位世代後,幾乎在麥克風收音後就轉換成數位格式傳輸,後面所有的事都發生在電腦的DAW軟體中,少了很多類比傳輸間的問題,但是否就真的沒問題了呢?到底要錄到表頭上什麼位置才正確呢?
版主也是見證類比進步到數位世代的人,新手入門數位錄音常犯的錯我也都犯過,其中不得不提出來的是數位錄音的音量問題,這不只牽扯到聲音的美學外,也是必須終結"音量戰爭"的最大原因。很多新手或是非錄音師的音樂工作者對技術層面的知識不夠,很多積非成是的陋習在這圈子中流行著。為了讓更多人對錄音工程有正確的了解,版主有時間會自己寫或慢慢翻譯國外專業錄音技術雜誌的文章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對大家的疑問有所幫助。因台灣並無音樂工程上統一的字眼翻譯,所以有些字眼還是會用原文表示,而翻譯的文章會以一般能了解的表達方式呈現。

【確定你錄在適當的音量中】你可能錄太大聲了,原因是…
我將試著簡單明瞭地說明。這篇文章的誕生是來自數十或更多錄音討論版上關於錄音預留空間問題所引發的熱烈討論。對於特定習慣以及一般奉行的做法為何是很糟的?我希望能灌輸些基本認識,在你完成閱讀,也許也根據所講的做了一點實驗後,就不用我再來證明它了,你自己會知道的。
這是爛錄音的”神奇治療”法嗎?
一般來說,我會說:「不是!」
但現我常會接到數百封emails、電話、信件、討論文與其它形式的交流訊息告訴我這些建議完全改變了他們對錄音的觀念。我想這資訊值得分享給更多的聽眾。讓人感到悲哀的是這些理應是基本常識,對”磁帶”世代長大的人來說,可能是這樣,但對0與1數位世代長大的人來說,卻不見得是如此。所以,如果你曾為了錄音聽起來”太虛弱”或”太小聲”、”太有壓迫感”或”不夠`專業`”,請你一定要看這篇文章。如果你有這些問題,可能很快地會有不同的想法。
我知道!我知道!-「手冊上說要儘可能在不失真下把訊號錄大呀!」嗯~我要說那都是胡說八道,(如果不用花太多時間的話)我用很簡單的實驗來支持我所說的。
做為一位母帶後期處理工程師,講的直白點-我不喜歡”音量戰爭”再繼續下去。然而,我跟那些造成這問題的人一樣感到罪過,我很努力想反抗,但卻仍不能抵抗它,總有一天這場戰爭會終止,但很不幸地,在追求大聲下,有很多錄音師在學會瞄準目標前就先射中自己的腳了。他們以為錄音錄大聲,混音混大聲會讓成品在母帶後期處理時有更大的音量,這完全不是真的,而且通常最好的聲音處理方式是確認你的錄混音不會有比商業發行平均音量下”大聲的潛能”。乾淨的錄混音,或低失真、頻率上有好的平衡是掌握母帶後期處理階段上聲音有多少加分空間的關鍵。
這篇文章並不是要給你讓錄混音變大聲的祕密,但它肯定可以給你如何讓錄混音更好的重點,有著音質更好更清晰的錄混音會讓最終成品聽起來更大聲。
首先,我們先了解幾個名詞
dBFS
Deci-Bel(0.1分貝)Full Scale的縮寫,在數位錄音上 0 dBFS是能獲得的最大訊號量。是音量表最頂端的位置,訊號量不可能更大了,因為不可能更大,所以音量表讀取數值一定在0以下,也就是” - “的數值。
Line Level / 0 dBVU
如單字之意,是Line訊號等級。0 dBVU在類比VU(Volume Unit縮寫)音量表上,專業級的(+4 dBu)或是家用級的(-10 dBV)的訊號,就是Line的訊號大小。(註:意思為在專業器材上0 VU 位置等於 +4 dBu,家用級的器材0 VU 位置等於 -10 dBV)
Headroom預留空間
在額定音量訊號(如: line的訊號大小)和電路產生失真點間的空間。(註:即平均音量大小與產生失真之音量點間為預留的音量空間,以防止錄音中瞬間產生高音量聲響時,聲音會立即失真。)
Steak
古老北歐的字”steik”所演變來,是”烤”的意思。通常指橫切肌肉處、有點厚度的牛肉片,用烤或煎的方式烹調。
所以….
你有支麥克風跟一台前級放大器,輸入訊號到訊號轉換器或聲音卡中,這些轉換器的訊號是Line等級的訊號大小。在近幾年例子中,多數時候我的校調訊號值是設在-18 dBFS = line level (或0 dB VU)。也就是說,假設你輸入一個持續的訊號(如鍵盤樂器上一個持續的音)進入前級放大器,將放大器上的增益旋鈕(gain)轉到VU音量表指針指到 0 VU的位置,在訊號轉換器上,它會顯示是 -18 dBFS 或-18 dBFS(RMS) 。這是你器材設計要運作的訊號大小,是它規格所在,在這個音量值或更低數值的校調點下,你會有相當多的餘裕空間,有最低的失真,最佳的訊噪比等等。
有些器材-通常是非常高品質的-在這音量設定下會有相當多可用的餘裕空間。很多”較平價”的器材卻不見得有,因此所有這些給的建議對使用”尚可”的輸入器材的人來說更重要,甚至是你的數位訊號轉換器本身內部有很多類比零件在做數位轉換的,他們也不想要一直維持在過量運作中。
現在我們來進一步談餘裕空間這事。大於0 dBVU/-18 dBFS 到最頂的範圍即餘裕空間。數位的餘裕空間很單純,只有-完美、完美、完美、完美、失真。訊號在失真點前都是”它應該是”的樣子。類比器材(如你的前級放大器、限幅器、外接訊號處理器等)卻不是那樣運作的….它聽起來較像是”完美”、”有點吵”、”緊實”,然後頻譜上開始失真,最後亮CLIP燈失真。
數位訊號轉換器的工作非常簡單-將數位輸入的訊號重製,無論訊號是乾淨、動態反應大或小、失真,或是髒髒糊糊的。
類比訊號路徑的工作基本上,如果你把輸入訊號加了20、30,也許50 dB的增益放大(gain),前級放大器是在工作沒錯-但卻不只是”傳遞”訊號而已。訊號開始會有些雜訊、失真,頻率上會因音量動態大小而有些不同,讓頻率失去平衡(以EQ觀點來說,整體頻率響應改變了)。換句話說,本來很好聽、肥厚的吉他音色可能因訊號輸入大小不同造成不等的音色改變。高頻本來是開闊有輕盈感的,但訊號因某些原因變大聲後,高頻不是被吃掉,就是變尖銳刺耳了。不管任何情況下,這種現象發生並無一致性,不是音量較”正常”就不會發生。但即便如此,類比器材還是可能比數位full-scale有較好的頻率上預留空間。但這不是說訊號因音量的不同還保持著原應有的樣貌。發生的事很簡單,訊號錄製過大(通常指”用了所有的位元”,再說一次,都是胡說八道!)輸入訊號鍊過載就像是吉他前級放大器過載驅動Marshall音箱一樣(沒那麼嚴重,但道理是相同的)。
錄完所有其他的音軌後,現在要混音卻得將全部音軌衰減個12、15個dB或更多才能讓混音輸出音量不會過大到亮clip燈,那些已失真、頻率響應已改變、尖銳很嘈雜的音軌通通都要降音量下來。你聽懂我在說什麼了嗎?當你煎牛排煎到燒焦了,它就是燒焦了!就算你倒上冰塊想降溫,它也不會變成原來生肉的樣子,只會變成濕冷而燒焦的牛排,不管你怎樣處理,它就是燒焦了!錄音錄過大聲也是一樣。但如果你牛排煎得有點生,你永遠可以事後再加熱一下。你可以用微波爐加熱讓它不是外熟內生,也可以再炸個幾分鐘,它仍是可以變成一塊美味可口的牛排。
當你立即用光所有的餘裕空間後,就算將音量拉回也不可能變回原樣,它永遠變樣了,當然,你可以(註:整體降音量)增加混音時音量的餘裕空間,或用bus(註:設成bus降整體音量)來增加餘裕空間,但它不會讓原來音軌減少失真或修正原就錄砸的訊噪比。
你可做這樣的實驗
你需要幾條Y線(註:可將訊號一分為二的麥克風線)(別太深究技術上分流麥克風訊號的事,只是個實驗而已),和至少一台立體聲(2軌)的麥克風前級擴大機。錄下一首歌裡所有你覺得需要的音軌,越多軌結果越明顯。將麥克風訊號輸出分成2道,同時錄下2軌訊號。
在麥克風前級擴大機上,其中一軌將gain(增益)調到訊號轉換器上最大音量在-18到-12 dBFS間,把這個訊號錄到奇數軌。另外一軌將訊號儘可能(gain)放大到未失真的大小,錄到偶數軌上。錄下吉他、鼓,也許也錄鋼琴,當然也要錄些人聲、鍵盤等等。
把所有奇數軌設到0或unity處(註:指音軌不再做音量gain增減下,只動fader的混音),開始進行粗略的混音,送到一組立體聲Bus輸出。
接著換到偶數軌上,試著找出要衰減音軌多少音量,總輸出的Bus才不會一直顯示clipping亮紅燈。有可能要衰減很多,在做混音前,所有音軌可能都得衰減個10-15 dB才能做事。將偶數軌輸出送到一組立體聲Bus,將奇數軌的Bus跟偶數軌的Bus相互切換監聽,試著將兩者音量調到相同大小。
你可能馬上會注意到:設到0位置的音軌混音(奇數軌)聽起來較開闊、有動態、有空間感、清楚且乾淨,比起錄很大聲的偶數軌混音,樂器間有更多的”聲音空間”。
現在在總輸出上加個限幅器(Limiter),把偶數軌那個很大聲的混音Bus輸出到這個總輸出上,將音量加大到明顯失真聲音變樣的程度。換奇數軌的混音輸出Bus也做跟前面相同的動作。在同樣音量下,現奇數軌應聽起來較有勁道,如果你的實驗跟其他人沒什麼不同的話,這混音聽起來音場仍會較開闊、較有空間感和動態,也較少失真,比起另外偶數軌混音更有空間可”加大音量”。
變”喑啞”版本
停止錄過大聲吧!讓你的音軌最大音量維持在-20到-12dBFS間,不要讓音軌最大音量維持在-2dBFS,你的混音沒什麼問題的話都會聽起來較好聽。混音會更容易,EQ頻率修整也會更有效,動態壓縮也會更流暢,更容易控制。你是在24位元的數位錄音時代-放輕鬆享受動態上的預留空間吧!即便你只是顧慮到成品的音量(這很丟臉,但它確實發生過)。錄混音若有良好的餘裕空間,通常都會比濫用很多動態控制的聲音更好。
較小聲的錄混音有更多日後變大聲的潛力,這是因為從開始他們多半就聽起來好聽了!
文: MASSIVE錄音室母帶後期處理工程師 John Scrip / ProSound Web
原文連結:http://www.prosoundweb.com/topics/studio/ensuring_youre_recording_at_the_proper_levels/4/

謝謝您來到我的聲音研究室,希望您喜歡我的文章,請多多支持幫我按讚、分享、訂閱及追蹤。如果有聲音後製、唱片製作上的需求,也歡迎連絡我的工作室。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Jazzer聲音研究室
Jazzer聲音研究室
專業混音/母帶後期處理工程師、資深成音師,斜槓做過編曲及爵士樂手,【現場錄音聖經】、【音效聖經】、【影視聲音設計】的譯者,對各種聲音知識感興趣,樂在玩弄聲音的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