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致勝:感激、同理與自豪的力量| 你要當尋求未來獎賞的螞蟻,還是決定立即享樂的蝗蟲 ?

2018/09/06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究竟小編推薦:小心!意志力有額度限制!今天忍住不吃棉花糖,明天反而暴走狂嗑鹹酥雞!美國心理學教授大衛‧德斯諾「情緒科學實驗室」認證情緒才是成功的契機。感激、同理與自豪這三種親社會情緒,能輕鬆改變你的大腦思考模式,提升自制力,並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讓你成為自己的好隊友!
大衛‧德斯諾,《 情緒致勝:感激、同理與自豪的力量 》,究竟出版

螞蟻與蝗蟲

很多決策造成的影響,不是馬上就能感受到的—這點應該不必多說。有時候,一件事的影響就像緩慢成長的小樹、逐漸化膿潰爛的傷口,需要一點時間才能完全看清事情的結果。當然,這不見得算是問題,假設一項決策的近期與長期結果都很正面,那麼就毋須擔心。一個愛上健身房運動的人,如果有充裕的時間好好享受,那當然很棒,不但當下會感到很開心,他的身體也會變得健康;提升了整體的身體素質後,未來便會好過許多。麻煩的是,當一件事的代價和利益會依時間變化時,做決定就沒那麼容易了。面對決策時,你經常得拿眼前的利益換取未來的利益,或是反過來;換句話說,你不能拿長期累積的結果來與單次決定導致的短期代價或利益做比較。你吃的食物、你要怎麼投資、你怎麼利用空閒時間—這些決定隨著時間的流逝,經常會帶來非常不一樣的收穫或虧損。你現在可能覺得多吃一份薯條很棒,可是下禮拜量體重時可能會很難過;當你把退休存款用來租一輛時髦的BMW,可能暫時能讓你身邊的人羨慕不已,但是你以後的生活也許就沒那麼舒適了。就連上健身房也不見得有益無害,假如你因此用掉了準備考試或會議簡報的時間,同樣得承擔未來的苦果。

這種後果隨時間而改變的情境,稱為「跨期選擇難題」。我們每天都要面對這種問題,像是每次把資源或精力投注在某一種活動或目標上,都是用某種代價換來某種利益,不管有沒有意識到這件事都一樣。問題是,我們該怎麼選擇才好?你該選擇花好幾個小時做報告,還是去電影院看一部有趣的電影?用邏輯思考的話,如果你希望讓效用最大化—經濟學家用來描述「滿足」的詞彙—那你該用的選擇策略就很清楚了。比較一下,用準時完成重要報告所得到的獎金或升遷,來換取觀賞一部好電影的時間,值得嗎?答案應該很明顯。完成報告的長期利益,通常遠超過看電影的短期享受。你現在認真工作,以後會有好幾年的時間和機會可以看電影—而且你的薪水調漲以後,看電影對你來說也不會是太重的負擔。

從上面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遇到這種關於努力或消費的抉擇時,我們的大腦會衡量得失。用《伊索寓言》中有名的〈螞蟻與蝗蟲〉故事來比喻的話,我們做決定時必須選擇「當螞蟻?」「還是當蝗蟲?」

如果你不記得這則年代久遠的童話故事,不妨來複習一下吧!故事中的兩種動物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工作理念:在夏天剛開始時,螞蟻和蝗蟲必須決定自己要如何利用接下來的時間。勤奮的螞蟻抗拒了在陽光下玩耍的誘惑,努力收集並保存過冬的食物;悠哉的蝗蟲則恰恰相反,選擇在夏季歌唱、舞蹈,享受食物充足的日子。寒冷的冬天來臨時,螞蟻準備的食物能幫助牠過冬,而蝗蟲則因為過去遊手好閒而被螞蟻責罵,只能挨餓受凍。

我們一直用這則寓言教育孩子,告訴他們:放下玩樂,認真工作,我們才能成功(至少不會餓死)。除此之外,故事的主題也完美地捕捉到自制的精髓,蝗蟲代表立即享樂,而行為截然相反的螞蟻,則代表用當下辛勞換取未來獎勵的價值觀。在某個情境下,如果你的思維模式比較像蝗蟲,做決定時就會用短期利益為標準。相反的,如果你比較像故事裡的螞蟻,就會希望得到更多薪水和上司的認可,而選擇專注於工作,犧牲現在的娛樂。不管我們討論的是金錢、飲食、練習或守信,都可以用同樣的比喻來看待。我們的大腦時時刻刻在計算現在與未來,估量不同利益的價值。

整體來看,這樣的決策模式似乎很合理。不過,有時候選擇短期利益也不無道理;假如短期利益完全不重要,我們也不會有這類的欲望了。那麼,想做出良好的決定,我們只需要公平公正的大腦演算系統—一個客觀且精準,能視情況選擇模仿螞蟻或蝗蟲的演算系統。壞消息是,這樣的演算系統並不存在。人腦本就不客觀,我們傾向滿足現在的欲求,無視未來獎賞的價值。因此,只有當未來獎賞遠遠超過立即享樂的價值,螞蟻才有可能贏過蝗蟲,否則我們會像蝗蟲一樣選擇吃喝玩樂,而不是工作、存錢或努力為未來鋪路。這究竟是大腦「軟體」的差錯還是功能呢?問題的答案不在於我們「怎麼」提問,而是在提問的「時機」。

蘿蔔實驗

聽到「蘿蔔實驗」,你也許會認為這是棉花糖實驗衍生出來的版本。這麼想也沒錯,這是由佛羅里達大學心理學家羅伊.博美斯特設計的實驗。他猜測,人們自制失敗通常不是因為少用了意志力,反而是因為過度使用。你可能一大早起床去健身、上班開會時被老闆氣到,但你都勉強撐住了,然後回家強迫自己準備考試。這時,減肥的你經過冰箱,聽到冰淇淋的呼喚,吃到第三口才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沒精力去抗拒誘惑了。過度使用意志力差不多就是這種情形。

博美斯特想證明他的猜測,於是他的團隊邀請一些人到實驗室參加所謂的「智力測試」。受試者踏進實驗室時,工作人員帶他們坐在一張桌子旁,上頭擺了熱騰騰的餅乾、巧克力與一碗蘿蔔。工作人員說,實驗材料還要再等幾分鐘才會準備好,邀請一部分受試者吃甜食,另一部分受試者吃蘿蔔。為了確保所有人都飢腸轆轆、實驗時會對甜食特別感興趣,工作人員在事前指示大家要節食數小時。說明完畢後,工作人員離開房間,用隱藏的錄影機觀察。

被分到「甜食組」的幸運兒開始愉快地品嘗餅乾或糖果,而「蘿蔔組」的受試者像棉花糖實驗裡成功抗拒誘惑的孩子一樣,渴望地盯著甜食,卻沒有向誘惑妥協。有些人聞了聞餅乾的香味之後開始啃蘿蔔,但沒有一個人表現出開心的樣子。過了幾分鐘,工作人員回來引導受試者到另一個房間,請他們解幾何謎題(但受試者不知道這些題目都無解)。博美斯特對這些人的解題能力沒興趣,他想觀察的是這些人堅持的能力。

甜食組受試者平均花了二十分鐘對付那些無解的試題,但已先用意志力阻止自己吃甜食的蘿蔔組受試者,不到十分鐘就放棄了。這不是因為甜食組血糖上升—科學研究已經證明熱量無法幫助人自制—也不是因為他們吃了餅乾之後心情比較好,蘿蔔實驗和其他許多實驗一樣,證明人們面對一連串的誘惑時,意志力的效果會下降。行為經濟學家丹.艾瑞利也做了類似的研究,證實透過意志力讓自己專心完成工作時,更有可能用不道德的方法讓自己短期獲利。當然,這和大部分的科學論述一樣有議論空間。我們不曉得對於每一種困難的任務而言,意志力失靈的效果都相同(例如耗體力和耗腦力的任務);但我們知道面對那些需要你持續努力、堅持不懈的任務時,以意志力專注於工作上的效果確實會下降。意志力每成功一次,下一次自制失敗的機率就會變高。換言之,下一次管控功能會變得更難用,成功的機率也跟著變低。由此可見,我們很多人用來面對壓力、堅持努力的系統,復元力其實很差。


本文節錄自大衛‧德斯諾,《 情緒致勝:感激、同理與自豪的力量 》,究竟出版
〔感激〕時時提醒我們重視未來的無限可能,克服自私誘惑,和未來的自己合作。
〔同理〕加強自制力,使人心平氣和、減少鬥爭,幫助未來的自己。
〔自豪〕提升個人魅力,輕鬆獲得吸引信任、追隨目光,與堅持到底的動力。
★各界推薦:謝碧玲,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專文導讀、海苔熊,心理學作家、程大洲,洲界國際顧問總經理、蔡宇哲,臺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 雅莉安娜‧赫芬頓,《赫芬頓郵報》創辦人、《愈睡愈成功》作者
    這本書既深具啟發性,也很實用。作者教導我們如何好好善用感激、同理心和純正的自尊心來改善我們的生活,進一步改造世界!
  • 安琪拉‧達克沃斯,《恆毅力》作者
    那些容易達成目標的人,是因為比我們其他人更有意志力嗎?德斯諾在本書中表示,成功的科學即是如感激或同情等「社會情緒」的科學。而我,完全被說服了!
  • 保羅‧布倫,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學教授、《失控的同理心》作者
    這是領先全球的心理學研究,原來成功的關鍵在於我們的情緒!這些情緒給我們力量,幫助我們更堅定自己的目標,也幫我們成為更好的人、更好的朋友。這本書寫得很棒,也是非常重要的書!
  • 亞當‧格蘭特,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終身聘教授、《給予》《擁抱B選項》作者
    如果你覺得自我控制的關鍵在於壓抑情緒,你最好再好好思考一下。這本有趣的書將透過最先進的社會科學,告訴你可以如何讓道德情緒強化你的意志力!
  • 陳一鳴,Google開心一哥工程師、《搜尋你內心的關鍵字》作者
    這本書說明了能讓我們更開心、更健康、更平靜達成目標的革命性新方式。作者透過深具說服力的文字與創新的科學研究,清楚說明我們可以如何實現勇氣與優雅、展現成功的毅力以及激勵他人的品質。
  • 彼得‧薩拉維,耶魯大學校長、社會心理學家
    任何想要活得更有意義、更豐富的人,都應該要看這本書。德斯諾在這本書中揭露了「社會情緒:驕傲但不傲慢、感激與同理心」的隱藏祕密。比起一般同類書籍會使用大量的軼事趣聞來當案例,德斯諾利用許多研究與實驗案例,更具說服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圓神出版
圓神出版
書是活的,他走出來溫柔地貼近你。他不在乎你在背後談論他東長西短,也不在乎你劈腿好幾本。這是一種愛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