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憤遺民或是怪誕狂人?鄭思肖與他的〈墨蘭圖〉(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從陳之藩〈失根的蘭花〉談起

國中國文課本中,收錄了陳之藩〈失根的蘭花〉這篇文章。這則散文,是陳之藩寫自己到美國之後的思鄉、思家之情。文中末段,以南宋鄭思肖的蘭花圖像,作為自己心情的寫照:

「宋朝畫家思肖,畫蘭,連根帶葉,均飄於空中。人問其故,他說:『國土淪亡,根著何處?』國,就是土,沒有國的人,是沒有根的草,不待風雨折磨,即形枯萎了。」

這段文字形塑了諸多學子對於鄭思肖蘭花的印象。但是,從我念藝術史以來,鄭思肖的作品,似乎只有這樣的蘭花形象,而沒有其他的作品傳世。而這樣的蘭花形象,也只有一件作品存世,收藏在日本的大阪市立美術館。

鄭思肖是誰?

鄭思肖的作品在畫史上鮮有記載,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因為他並不是以畫為生的畫家,而是一名文人。


鄭思肖像,蘇州刻石

鄭思肖像,蘇州刻石

他出生於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連江人。父親也是讀書人,但不願迎合當時已一團渾水的政治環境,不出仕,而在家鄉以教書為生。鄭思肖在南宋末年通過科舉考試,中秀才,應博學宏詞科。但隨之而來的並非平步青雲的官涯,而是咸淳九年(1273)的襄陽失守。

此時鄭思肖不過而立之年,雄心壯志,不遺餘力地獻策抵抗元兵,卻未被採納。他自稱「景定詩人」,被歸入晚宋派。晚宋派詩人多生於宋末,卒於元初,目睹家國傾危。戰亂與國滅,是他們心中永難癒合的傷口;他們的悲憤之情、忠君之心,只能透過詩詞中的悲哀與激憤達到宣洩。

鄭思肖最為知名的詩句,或許是那一句以菊自詠的「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學者多將「北風」解作元朝,說明鄭思肖寧死不屈於元人的堅毅心志。

〈墨蘭圖〉──蘭花無根?

鄭思肖的〈墨蘭圖〉為日本大阪市術美術館所典藏,現正於台北故宮「遺珠──大阪市立美術館書畫珍藏」展覽中展出。

「遺珠--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書畫」,展期至9/21,趕快去看!

「遺珠--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書畫」,展期至9/21,趕快去看!

〈墨蘭圖〉的主題簡單,用筆也相當簡單。蘭花以幾乎左右對稱的樣子,平穩地居於畫面上,蘭花旁邊沒有坡石相伴,畫面十分簡單。

鄭思肖,〈墨蘭圖〉,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鄭思肖,〈墨蘭圖〉,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相較於其他當時的畫蘭名家,鄭思肖此作可說是樸實無華到了極致,甚至有點過於簡白了。這裡所說的「簡白」,微帶一些貶義。因為在蘭葉的莖部,墨色迷漫,各莖之間的表現不甚清晰;蘭葉的翻轉上,也不夠流利,可以轉受到運筆時些微的不確定感。

如果相較南宋畫蘭名家趙孟堅的作品,運筆的流𣈱以及各枝莖葉的前後層次感分明,更是高下立見。

確實,鄭思肖並非以畫維生的畫家,可以解釋為何他的畫技一般。而當重新細看〈墨蘭圖〉時,卻會感受到與陳之藩不同的感受:畫面上的蘭花,並沒有飄浮感,充其量只能說畫家「不畫土坡」,但蘭花的量感仍是紮實而穩定的。

因此,更可以說是畫家只是略去了土坡,以及土坡之下的蘭花根。

而「無根蘭」的文化意象,並非遲至陳之藩時才被這位旅美文人所提起。元代詩人韓奕〈鄭所南畫蘭〉一詩中,指出「土為蕃人奪」的說法;韓奕的祖父曾與鄭思肖為好友,兩人皆為南宋遺民。韓奕的說法,因而流傳至今,在歷史的陳述中不斷地被引用。

然而,事實的真相卻是如此嗎?

(未完待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lee的沙龍
78會員
134內容數
對我而言,閱讀是一種休息時間。讓我們一起在忙碌生活中徜游書海,用閱讀豐富人生。
Alle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8/01
七月的關鍵字是在月初就決定了:「網站」。 先上網站:http://readingmint.com 月初時在帶路姬粉專上看到 A2 Hosting 特價的消息,決定真正投入資源做自己的部落格。 然後跟著帶路姬的教學一步一步走(當然顯生還是有跳步驟再回頭的啦),摸索著蓋出了一個自己文章的「家」。
2024/08/01
七月的關鍵字是在月初就決定了:「網站」。 先上網站:http://readingmint.com 月初時在帶路姬粉專上看到 A2 Hosting 特價的消息,決定真正投入資源做自己的部落格。 然後跟著帶路姬的教學一步一步走(當然顯生還是有跳步驟再回頭的啦),摸索著蓋出了一個自己文章的「家」。
2024/07/03
作為一名顯示生產者,比起拖延,我更常發生的是先衝出去,又殺回來。 然而,確實有些時候,腦袋裡會有一個「啊…再等等吧!」的聲音,尤其是一些明明知道有好處、但就是不想做的事情。 像是運動,或是自己煮飯。 雖然我的「小惡魔」不是在大事上扯住我,但在這些生活小事上,我很明確地感受到是有一些阻力存在的。
Thumbnail
2024/07/03
作為一名顯示生產者,比起拖延,我更常發生的是先衝出去,又殺回來。 然而,確實有些時候,腦袋裡會有一個「啊…再等等吧!」的聲音,尤其是一些明明知道有好處、但就是不想做的事情。 像是運動,或是自己煮飯。 雖然我的「小惡魔」不是在大事上扯住我,但在這些生活小事上,我很明確地感受到是有一些阻力存在的。
Thumbnail
2024/05/30
​​艾德勒 Mortimer J. Adler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所謂的讀書家是指主要從印刷字獲得資訊和知識的人。」 如果依據這個定義,我應該也是一位讀書家。​​ 讀書家會有什麼特質呢?我想第一個應該是要喜歡閱讀吧。再來,因為閱讀會積累了很多想法,有時候又會由一個想法跳躍去另一個想
Thumbnail
2024/05/30
​​艾德勒 Mortimer J. Adler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所謂的讀書家是指主要從印刷字獲得資訊和知識的人。」 如果依據這個定義,我應該也是一位讀書家。​​ 讀書家會有什麼特質呢?我想第一個應該是要喜歡閱讀吧。再來,因為閱讀會積累了很多想法,有時候又會由一個想法跳躍去另一個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有兩位漫畫家的作品是我較為著意追購或補購的。一位是陳某,另一位即是鄭問。
Thumbnail
有兩位漫畫家的作品是我較為著意追購或補購的。一位是陳某,另一位即是鄭問。
Thumbnail
書友在本地某閱讀社團,貼文介紹史景遷的《王氏之死》。經由史料蒐集、研究,史景遷重構明末清初,山東剡城、淄川農村人民的生活狀況。主要材料是《郯城縣志》和幾個地方志,並以《聊齋誌異》想像地方民眾的所思所想。作品融合歷史文獻與文學作品,為史景遷的創舉。文末書友還說該重溫《聊齋誌異》。
Thumbnail
書友在本地某閱讀社團,貼文介紹史景遷的《王氏之死》。經由史料蒐集、研究,史景遷重構明末清初,山東剡城、淄川農村人民的生活狀況。主要材料是《郯城縣志》和幾個地方志,並以《聊齋誌異》想像地方民眾的所思所想。作品融合歷史文獻與文學作品,為史景遷的創舉。文末書友還說該重溫《聊齋誌異》。
Thumbnail
一.國家興亡的感受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對於一個詩人,可能比一般人感受更為強烈。屈原在頃襄王二十一年(西元前278年)寫下了〈哀郢〉,對當時楚國所面臨天災人禍,表示哀悼。可以說頭一次毫不隱晦地將自給的愛國情懷表現出來。唐代張巡死守睢陽,說:「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守睢陽作〉)正是基於一份
Thumbnail
一.國家興亡的感受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對於一個詩人,可能比一般人感受更為強烈。屈原在頃襄王二十一年(西元前278年)寫下了〈哀郢〉,對當時楚國所面臨天災人禍,表示哀悼。可以說頭一次毫不隱晦地將自給的愛國情懷表現出來。唐代張巡死守睢陽,說:「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守睢陽作〉)正是基於一份
Thumbnail
一枚木印題款,引發不同的想像 研究者在仔細觀看這件〈墨蘭圖〉時,發現了一個有所疑問的地方。畫面蘭花的左側,有一則小小的題記,看似畫家自題,寫著:「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 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 乍見之下,似乎只有書寫得略為緊密些,並沒有什麼奇怪的。但是,仔細辨認之下,卻發現這幾個字,只有「正
Thumbnail
一枚木印題款,引發不同的想像 研究者在仔細觀看這件〈墨蘭圖〉時,發現了一個有所疑問的地方。畫面蘭花的左側,有一則小小的題記,看似畫家自題,寫著:「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 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 乍見之下,似乎只有書寫得略為緊密些,並沒有什麼奇怪的。但是,仔細辨認之下,卻發現這幾個字,只有「正
Thumbnail
從陳之藩〈失根的蘭花〉談起 國中國文課本中,收錄了陳之藩〈失根的蘭花〉這篇文章。這則散文,是陳之藩寫自己到美國之後的思鄉、思家之情。文中末段,以南宋鄭思肖的蘭花圖像,作為自己心情的寫照: 「宋朝畫家思肖,畫蘭,連根帶葉,均飄於空中。人問其故,他說:『國土淪亡,根著何處?』國,就是土,沒有國的人,是
Thumbnail
從陳之藩〈失根的蘭花〉談起 國中國文課本中,收錄了陳之藩〈失根的蘭花〉這篇文章。這則散文,是陳之藩寫自己到美國之後的思鄉、思家之情。文中末段,以南宋鄭思肖的蘭花圖像,作為自己心情的寫照: 「宋朝畫家思肖,畫蘭,連根帶葉,均飄於空中。人問其故,他說:『國土淪亡,根著何處?』國,就是土,沒有國的人,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