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憤遺民或是怪誕狂人?鄭思肖與他的〈墨蘭圖〉(上)

2021/09/1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從陳之藩〈失根的蘭花〉談起

國中國文課本中,收錄了陳之藩〈失根的蘭花〉這篇文章。這則散文,是陳之藩寫自己到美國之後的思鄉、思家之情。文中末段,以南宋鄭思肖的蘭花圖像,作為自己心情的寫照:
「宋朝畫家思肖,畫蘭,連根帶葉,均飄於空中。人問其故,他說:『國土淪亡,根著何處?』國,就是土,沒有國的人,是沒有根的草,不待風雨折磨,即形枯萎了。」
這段文字形塑了諸多學子對於鄭思肖蘭花的印象。但是,從我念藝術史以來,鄭思肖的作品,似乎只有這樣的蘭花形象,而沒有其他的作品傳世。而這樣的蘭花形象,也只有一件作品存世,收藏在日本的大阪市立美術館。

鄭思肖是誰?

鄭思肖的作品在畫史上鮮有記載,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因為他並不是以畫為生的畫家,而是一名文人。
鄭思肖像,蘇州刻石
他出生於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連江人。父親也是讀書人,但不願迎合當時已一團渾水的政治環境,不出仕,而在家鄉以教書為生。鄭思肖在南宋末年通過科舉考試,中秀才,應博學宏詞科。但隨之而來的並非平步青雲的官涯,而是咸淳九年(1273)的襄陽失守。
此時鄭思肖不過而立之年,雄心壯志,不遺餘力地獻策抵抗元兵,卻未被採納。他自稱「景定詩人」,被歸入晚宋派。晚宋派詩人多生於宋末,卒於元初,目睹家國傾危。戰亂與國滅,是他們心中永難癒合的傷口;他們的悲憤之情、忠君之心,只能透過詩詞中的悲哀與激憤達到宣洩。
鄭思肖最為知名的詩句,或許是那一句以菊自詠的「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學者多將「北風」解作元朝,說明鄭思肖寧死不屈於元人的堅毅心志。

〈墨蘭圖〉──蘭花無根?

鄭思肖的〈墨蘭圖〉為日本大阪市術美術館所典藏,現正於台北故宮「遺珠──大阪市立美術館書畫珍藏」展覽中展出。
「遺珠--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書畫」,展期至9/21,趕快去看!
〈墨蘭圖〉的主題簡單,用筆也相當簡單。蘭花以幾乎左右對稱的樣子,平穩地居於畫面上,蘭花旁邊沒有坡石相伴,畫面十分簡單。
鄭思肖,〈墨蘭圖〉,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相較於其他當時的畫蘭名家,鄭思肖此作可說是樸實無華到了極致,甚至有點過於簡白了。這裡所說的「簡白」,微帶一些貶義。因為在蘭葉的莖部,墨色迷漫,各莖之間的表現不甚清晰;蘭葉的翻轉上,也不夠流利,可以轉受到運筆時些微的不確定感。
如果相較南宋畫蘭名家趙孟堅的作品,運筆的流𣈱以及各枝莖葉的前後層次感分明,更是高下立見。
確實,鄭思肖並非以畫維生的畫家,可以解釋為何他的畫技一般。而當重新細看〈墨蘭圖〉時,卻會感受到與陳之藩不同的感受:畫面上的蘭花,並沒有飄浮感,充其量只能說畫家「不畫土坡」,但蘭花的量感仍是紮實而穩定的。
因此,更可以說是畫家只是略去了土坡,以及土坡之下的蘭花根。
而「無根蘭」的文化意象,並非遲至陳之藩時才被這位旅美文人所提起。元代詩人韓奕〈鄭所南畫蘭〉一詩中,指出「土為蕃人奪」的說法;韓奕的祖父曾與鄭思肖為好友,兩人皆為南宋遺民。韓奕的說法,因而流傳至今,在歷史的陳述中不斷地被引用。
然而,事實的真相卻是如此嗎?
(未完待續)
72會員
129內容數
對我而言,閱讀是一種休息時間。讓我們一起在忙碌生活中徜游書海,用閱讀豐富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