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秒法則》讀後感:行動帶來改變,與其想,不如衝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作為一名顯示生產者,比起拖延,我更常發生的是先衝出去,又殺回來。

然而,確實有些時候,腦袋裡會有一個「啊…再等等吧!」的聲音,尤其是一些明明知道有好處、但就是不想做的事情。

像是運動,或是自己煮飯。

雖然我的「小惡魔」不是在大事上扯住我,但在這些生活小事上,我很明確地感受到是有一些阻力存在的。

這時候,我看到了這本《五秒法則》。方法十分簡單,簡單到會讓人質疑:真的嗎?這樣就可以成功嗎?

事實上,真的可以。

作者梅爾.羅賓斯最初沒有想到自己無意間發現的這個方法,會可以寫成一本書。最初,她是在 TED 演講的最後 5 分鐘,提到了這個方法,卻意外地引起討論。

本書或許是因為這樣一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契機成書,在結構上並非特別的嚴謹,僅僅只是一個框架架出了內容範圍,反而是引用了大量的讀者在社交媒體上的實作與反饋,證明這樣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達到的巨大成效。

▍五秒法則是什麼?

如果有人沒有聽過阿波羅 11 號,也應該對阿姆斯壯這句「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有印象。

1960 年代是美國和蘇俄高度競度的年代,彼此的較勁區域延伸出地球,太空成為新的競賽場域。

1969 年 7 月 16 號阿波羅 11 號發射,這是受到全球關注的一次太空行動,火箭發射出去的畫面至今仍為經典。

塔台倒數的 5、4、3、2、1 伴隨著大量煙霧及火箭升空的畫面,烙印在無數人的腦海中。

五秒法則就是把自己想像成火箭,腦中倒數 5、4、3、2、1 後,就要起身行動。

是不是簡單到不可思議?

▍五秒法則為什麼有用?

梅爾.羅賓斯在書籍中整理出五秒法則之所以有用的兩個理論基礎:

從心理學上來講,人如果越相信自己可以掌控人生、行動和未來,就會越快樂。

當我們遲遲不做出行動,只是「想」的時候,沒有改變的無助感會越來越讓我們遲滯、怯懦、憂鬱。

倒數,就是在強迫換檔,利用這個「5、4、3、2、1 」,告訴自己「我要行動了」。

還記得那個深入人心的火箭發射畫面嗎?我們已經預設好了這個「倒數後立刻行動的機制」,只要倒數,我們就像火箭一樣,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而從腦科學,倒數則像是一種儀式感。它會活化前額葉皮質,這是大腦負責規畫、計畫等理性決策的區域。活化這個區域,可以有效地讓我們用理性打敗惰性,開始執行我們「應該」要做的事情。

▍因為只有五秒,所以要用最小行動

五秒法則非常符合 AI 時代的省力原則,它像是一個自動化的程式:設立了觸發行為,倒數五秒,執行簡單行動。

書中有一個讓大家體會五秒法則的挑戰,也就是「早起」:設定一個比平常早 30 分鐘的鬧鐘,聽到鬧鐘響後,告訴自己「5、4、3、2、1,起床!」。

這是一個單純的挑戰,沒有別人,只有自己和鬧鐘;所需要東西很少,只要我們有意識到自己正在進行這個挑戰,以及聽到鬧鐘的聲音;執行的動作更是簡單,就是睜開眼睛,起床!

這個小挑戰可以讓人感受五秒法則運作的感受。之後,我們便可以設計出其他的五秒法則:遵守三個原則,單純、保持意識、最簡單行動。

▍五秒法則會為我們帶來什麼改變?

就像自動化的小程式可以帶來最省力的改變,簡單的五秒法則也對人生產生巨大的改變。

人的無助感來自於自覺無法掌握生活,但每當要做出改變時,我們的大腦又會自動急踩煞車。

這是大腦的保護機制之一,大腦的本質是慣性的、害怕改變的。

舒適圈不一定舒適,只是我們習慣了這樣的模式,大腦不用多費工去應對,因此感覺舒適。

但只要我們做出行動,即使是小小的行動,都可以為生活產生變化。

像是投入水面的小石子般,震盪起層層向外擴散的漣漪。

只要開始行動,我們就走在改變行為的路上,我們開始把注意力放在需要關注的地方(像是自己的健康、如期的工作),不再拖延,增加生產力。

只要開始行動,我們的心理就產生變化,我們不再是無能為力的小羔羊,而是有力量選擇、執行出自己人生道路的角色。

當我們可以放下焦慮、恐懼時,我們就像是登上火箭的太空人一樣,有著使命必達的決心與自信。

而這一切的改變,只是來自於我們把自己當成火箭的簡單方法:倒數「5、4、3、2、1」,行動!

raw-image


avatar-img
77會員
134內容數
對我而言,閱讀是一種休息時間。讓我們一起在忙碌生活中徜游書海,用閱讀豐富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lle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艾德勒 Mortimer J. Adler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所謂的讀書家是指主要從印刷字獲得資訊和知識的人。」 如果依據這個定義,我應該也是一位讀書家。​​ 讀書家會有什麼特質呢?我想第一個應該是要喜歡閱讀吧。再來,因為閱讀會積累了很多想法,有時候又會由一個想法跳躍去另一個想
《鈍感力》是一本我一直想讀的書,但實際讀了後,又有一種「咦?」的心情,甚至一度懷疑起是不是版本的問題(我閱讀的是簡體中文版),讓我對這本期待已久的書籍有著這麼複雜的感受。​​ 書中有些段落,讓我在看的時候產生「真是如此嗎?」的疑問。但考慮到這本書是一本類似散文集的書籍,而非勵志或是科普類書籍,
《占星療癒魔法》是一本以占星、療癒、魔法為主題的工具書,以深入探討星座學的不同面向為特色。書中介紹了星座、行星和宮位的基本概念,並將它們應用於個人占星學的解讀中。書中涉及了療癒的主題,強調了與宇宙合作、適應變化的重要性,並提倡透過儀式和冥想來深化內在探索。
《只用10%的薪水,讓全世界的財富都聽你的》在現代的理財書中,是相當特別的一本。​​ 相較於多數理財書籍的作者多是事業有成的商務人士,本書作者喬治.山繆.克雷森(George Samuel Clason)背景相對簡單,甚至樸素。​​喬治.山繆.克雷森並非知名的商務人士,他曾參加美西戰爭,之後成立了
《怎麼微笑》是一本以禪宗智慧為基礎的書籍,作者一行禪師以溫和且堅定的筆觸,教導讀者如何將微笑融入生活,以正念面對苦難與挑戰。書中強調微笑的力量,以及如何通過微笑培養覺知和平靜的心態。透過微笑禪的實踐,讀者可以練習正念,提升生活品質,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快樂。
《人類圖,自私的覺悟》是作者喬宜思對人類圖的深入體悟和實踐的結晶。書中透過「果類圖」隱喻,探討人類如何面對自身的煩惱、怨恨和憤怒,並提出愛自己的概念。書中還涉及自我覺察、人際關係以及對待痛苦的角度,呼籲人們與自己好好相處,尊重彼此,並享受每一次美好的體驗。
​​艾德勒 Mortimer J. Adler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所謂的讀書家是指主要從印刷字獲得資訊和知識的人。」 如果依據這個定義,我應該也是一位讀書家。​​ 讀書家會有什麼特質呢?我想第一個應該是要喜歡閱讀吧。再來,因為閱讀會積累了很多想法,有時候又會由一個想法跳躍去另一個想
《鈍感力》是一本我一直想讀的書,但實際讀了後,又有一種「咦?」的心情,甚至一度懷疑起是不是版本的問題(我閱讀的是簡體中文版),讓我對這本期待已久的書籍有著這麼複雜的感受。​​ 書中有些段落,讓我在看的時候產生「真是如此嗎?」的疑問。但考慮到這本書是一本類似散文集的書籍,而非勵志或是科普類書籍,
《占星療癒魔法》是一本以占星、療癒、魔法為主題的工具書,以深入探討星座學的不同面向為特色。書中介紹了星座、行星和宮位的基本概念,並將它們應用於個人占星學的解讀中。書中涉及了療癒的主題,強調了與宇宙合作、適應變化的重要性,並提倡透過儀式和冥想來深化內在探索。
《只用10%的薪水,讓全世界的財富都聽你的》在現代的理財書中,是相當特別的一本。​​ 相較於多數理財書籍的作者多是事業有成的商務人士,本書作者喬治.山繆.克雷森(George Samuel Clason)背景相對簡單,甚至樸素。​​喬治.山繆.克雷森並非知名的商務人士,他曾參加美西戰爭,之後成立了
《怎麼微笑》是一本以禪宗智慧為基礎的書籍,作者一行禪師以溫和且堅定的筆觸,教導讀者如何將微笑融入生活,以正念面對苦難與挑戰。書中強調微笑的力量,以及如何通過微笑培養覺知和平靜的心態。透過微笑禪的實踐,讀者可以練習正念,提升生活品質,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快樂。
《人類圖,自私的覺悟》是作者喬宜思對人類圖的深入體悟和實踐的結晶。書中透過「果類圖」隱喻,探討人類如何面對自身的煩惱、怨恨和憤怒,並提出愛自己的概念。書中還涉及自我覺察、人際關係以及對待痛苦的角度,呼籲人們與自己好好相處,尊重彼此,並享受每一次美好的體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面對拖延的問題,這篇文章分享了拖延的原因以及有效的解決方案,如分解任務和重要的事互相拖延。作者也分享了自己的個人經歷以及告別拖延的方法。最後鼓勵讀者從小步驟開始行動,並提供了對作者的追蹤和訂閱建議。
上一篇 我們聊到了拖延,今天要來談談可以透過什麼樣的方式停止拖延或是擬訂有效率的計畫呢? 請先想像一下,如果你總是漫無目的地過生活、沒有目標的進公司、不帶理由或是興趣的隨意和他人進行談話,對自己、對生活和周遭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也不關心, 這樣你的感受會是如何的呢?     (圖片出處:ht
做能做的,別在乎不能做的。 慢慢地,將心思收回,專注於日常的規律,逐漸重拾合宜的節奏,即使再瑣碎、再無趣,沒有關係,沈浸於做事就好。別太去在乎外在的變化,不管多麽驟然,多麽不堪。 即便烏雲籠罩天空,請邁開步伐,走出自己的姿態,放鬆如昔。 這種專注於當下的態度
Thumbnail
不要把時間花一直盯著網路看,網路世界不會因為你三十分鐘空下來去做別的事而有什麼太大的改變;不要把時間花在「抗拒」的情緒裡,先停下抗拒的情緒,去做那些你喜歡也不抗拒的事,情緒上想逃避、萬分抗拒的情緒被自己喜歡的事給安撫了,那些你抗拒不去做其他事的情緒就會少了,你就會起身去做了!
在快節奏的世界裡,我們經常追求速度而忽略了過程的價值。當你在做某件事的時候,如果心裡只想著要快點完成,這其實反映了你對它的不在乎。這種急躁不僅剝奪了你體驗和學習的機會,也可能是因為你更期待去做另外一件事。但是,真正的滿足和成就感往往來自於沉浸在當下,細心地對待每一個細節。學會放慢腳步,不僅能讓你更深
拖延和休息是兩回事兒。 有時候我們會把拖延當成休息的藉口,但實際上這並不是一樣的。當我們感到壓力、焦慮或不確定時,就會更容易陷入拖延的陷阱。 對於那些不想做但又必須去做的事情,這種情況尤其明顯。 拖延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為任務太難、太乏味,或者我們對它沒有興趣。我們也可能會感到害怕失敗,擔心
Thumbnail
現代人都為拖延症所苦,也嘗試了眾多方法想要解決拖延症,我也是其中之一。嘗試過番茄鐘工作法、艾森豪矩陣排列優先緊急順序、遠離手機…..等等,大多都失敗。後來我發現,拖延症是一種抗拒的情緒,當我們拖延,就代表大腦在抗拒。偏偏人類的大腦又是喜歡做不費力的事情,此時就會把注意力轉到滑手機等不費腦力的事。
Thumbnail
本章重點 1.現今社會強調快速,任何事情如果突然變慢,就好像不正常一樣讓人心煩。比如怎麼今天,網頁載了那麼久還沒跑出來,但也不過才等不到十秒鐘。 2.大部分豐碩的成果並非一蹴而就,必須能夠理解持續努力的重要性。 3.與其追求快速成長,以一個適合自己的速度往前走,更能完成自己的目標,並且在過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面對拖延的問題,這篇文章分享了拖延的原因以及有效的解決方案,如分解任務和重要的事互相拖延。作者也分享了自己的個人經歷以及告別拖延的方法。最後鼓勵讀者從小步驟開始行動,並提供了對作者的追蹤和訂閱建議。
上一篇 我們聊到了拖延,今天要來談談可以透過什麼樣的方式停止拖延或是擬訂有效率的計畫呢? 請先想像一下,如果你總是漫無目的地過生活、沒有目標的進公司、不帶理由或是興趣的隨意和他人進行談話,對自己、對生活和周遭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也不關心, 這樣你的感受會是如何的呢?     (圖片出處:ht
做能做的,別在乎不能做的。 慢慢地,將心思收回,專注於日常的規律,逐漸重拾合宜的節奏,即使再瑣碎、再無趣,沒有關係,沈浸於做事就好。別太去在乎外在的變化,不管多麽驟然,多麽不堪。 即便烏雲籠罩天空,請邁開步伐,走出自己的姿態,放鬆如昔。 這種專注於當下的態度
Thumbnail
不要把時間花一直盯著網路看,網路世界不會因為你三十分鐘空下來去做別的事而有什麼太大的改變;不要把時間花在「抗拒」的情緒裡,先停下抗拒的情緒,去做那些你喜歡也不抗拒的事,情緒上想逃避、萬分抗拒的情緒被自己喜歡的事給安撫了,那些你抗拒不去做其他事的情緒就會少了,你就會起身去做了!
在快節奏的世界裡,我們經常追求速度而忽略了過程的價值。當你在做某件事的時候,如果心裡只想著要快點完成,這其實反映了你對它的不在乎。這種急躁不僅剝奪了你體驗和學習的機會,也可能是因為你更期待去做另外一件事。但是,真正的滿足和成就感往往來自於沉浸在當下,細心地對待每一個細節。學會放慢腳步,不僅能讓你更深
拖延和休息是兩回事兒。 有時候我們會把拖延當成休息的藉口,但實際上這並不是一樣的。當我們感到壓力、焦慮或不確定時,就會更容易陷入拖延的陷阱。 對於那些不想做但又必須去做的事情,這種情況尤其明顯。 拖延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為任務太難、太乏味,或者我們對它沒有興趣。我們也可能會感到害怕失敗,擔心
Thumbnail
現代人都為拖延症所苦,也嘗試了眾多方法想要解決拖延症,我也是其中之一。嘗試過番茄鐘工作法、艾森豪矩陣排列優先緊急順序、遠離手機…..等等,大多都失敗。後來我發現,拖延症是一種抗拒的情緒,當我們拖延,就代表大腦在抗拒。偏偏人類的大腦又是喜歡做不費力的事情,此時就會把注意力轉到滑手機等不費腦力的事。
Thumbnail
本章重點 1.現今社會強調快速,任何事情如果突然變慢,就好像不正常一樣讓人心煩。比如怎麼今天,網頁載了那麼久還沒跑出來,但也不過才等不到十秒鐘。 2.大部分豐碩的成果並非一蹴而就,必須能夠理解持續努力的重要性。 3.與其追求快速成長,以一個適合自己的速度往前走,更能完成自己的目標,並且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