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漢學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書友在本地某閱讀社團,貼文介紹史景遷的《王氏之死》。經由史料蒐集、研究,史景遷重構明末清初,山東剡城、淄川農村人民的生活狀況。主要材料是《郯城縣志》和幾個地方志,並以《聊齋誌異》想像地方民眾的所思所想。作品融合歷史文獻與文學作品,為史景遷的創舉。文末書友還說該重溫《聊齋誌異》。
我忍不住留言。台灣版的編輯曾說,史景遷著作翻譯的困難之處,在於找出原始的中文文本。不能以英文直譯,某中國譯本就犯了這個大錯。比如《追尋現代中國》,從孔尚任的《試眼鏡》一詩開始。
稍微熟知中國古典文學,即知這個任務相當艱困。孔尚任雖是戲曲名作《桃花扇》作者,然而其詩不知名,在沒有網絡搜尋的年代,孔的詩集十分罕見!大學中文系所圖書館都未必有書。我有點好奇,中文不太好的史景遷,如何得知這首冷僻的詩?據說有人幫史景遷閱讀中文原典,但材料是他指定的。
在國際漢學家中,史景遷是中文比較差的。史去中國,與錢鍾書以法語交談。史至台灣,也多以英文與人對談。不過,史景遷以獨到的角度,詮釋中國歷史,為中國歷史研究開創新的方向。且著作廣獲大眾喜歡,長銷不輟,確實非常了不起。
史景遷夫人金安平亦是歷史學者,著有《合肥四姊妹》。四姊妹中的么妹張充和,是知名的民國才女,擅長書法、崑曲,亦為另一位漢學家傅漢思夫人。傅漢思、史景遷曾於耶魯共事多年,兩家交好。傅漢思為語言學專家,中文就比史景遷好的多,親自閱讀中文原典,且能以中文交談。台灣知名詩人鄭愁予曾受教於傅漢思。
早年的荷蘭漢學家高羅佩,曾為首任荷蘭駐馬來亞大使。高羅佩在大使內任,南下馬六甲參訪青雲亭,留下草書寫就的對聯:「無事度溪橋,洗鉢歸來雲袖溼;有緣修法果,談經空處雨花飛。」署名荷蘭高羅佩。此聯書法、文采俱佳,青雲亭將之置於大殿正中,相當禮遇。大家若至青雲亭參訪,不妨瞧瞧這位漢學家的手跡。
高羅佩多才多藝,會彈古琴,亦蒐羅一些琴譜。他過世後,藏書捐給荷蘭萊頓大學。梅庵琴派名曲《關山月》,來歷說法不一。梅庵的祖師爺爺王燕卿,曾表示出自《龍吟館琴譜》殘本,但誰也沒見過《龍吟館琴譜》。於是有人認為此曲出自山東小調《罵情人》。多年前中國古琴家謝孝苹偶然得知萊頓大學藏有《龍吟館琴譜》,或為海內外孤本。在交通、通訊不便的年代,經多方交涉,謝孝苹終於輾轉取得副本,兩相比對,確定《關山月》出自《龍吟館琴譜》,了結古琴界一段公案。感謝謝孝苹和其他人的努力,也幸而高羅佩遺愛人間,且萊頓大學多年來將他們未必了解的書籍保存周全,實在難得。
瑞典馬悅然是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審委員之一,也是唯一懂中文的。馬與中、台人士交流,就用中文。馬悅然認為,華文作家少獲諾貝爾獎青睞,主要是缺乏良好譯本,以致歐美對華文作家非常陌生。馬悅然創辦斯德哥爾摩大學中文系,門生學習中文從《左傳》入手。然而這樣的教材是精英教育的選擇,並不適合普羅大眾。
漢學家熟悉中華文化,他們的著作對我們理解中華文化,是很好的參照。除了史景遷,通常漢學家的中文程度,遠勝於一般受過教育的華人。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會員
33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YI Ping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晃盪社交媒體,偶爾遇到眾人熱烈討論某話題,我多半只聽不說,未必熱烈加入討論。並非不願交流,而是明白很多議題自己所知不多,傾聽學習更適合我。倘若當下網友問起我的看法,我往往直接回覆不知道。
日前,聽說某連鎖書局特價,家人和我忍不住去看一下。圖書館已關閉,不知何時才會重開。素來將書籍視為「維持生命所必須」的家人,此時偶爾去書店走一走,是必要的,情緒穩定對他的健康很重要。 中年之後逐漸體悟,沒有什麼書是非看不可的,與書的錯過與相遇都是緣份。珍惜尚能掌握的緣份(買了就要讀),其他無須強求。
由於時代變遷,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與之前的農業社會截然不同。生命經驗大異,產生的文藝作品自然出現不同的面貌。再者,接受現代教育的我們,國學素養不足,的確很難做出水準以上的古典詩。偶而習作,稍稍體會前人鍛字鍊句的用心與巧妙,也就是了。
之前,香港某年輕學者,在社交媒體詢問網友,是否曾使用過現在覺得丟臉的筆名。儘管有些人提供了一些筆名,我左看右看,還好啊,都還不到羞恥的程度。不知是響應者沒拿出最丟臉的筆名,還是用過丟臉筆名的人,沒看到這則呼籲。 不過,我始終沒勇氣去香港學者的社交媒體自首。
在社交媒體和網友互動,由於彼此陌生,謹慎一點比較好。有時想多問兩句,又擔心冒昧,這時我便會提及,《射雕英雄傳》周伯通教導郭靖,聽故事要問:「後來怎樣?」為說故事之人增添談興。接下來回到原來的話題,我再問網友:「後來怎樣?」
友人前一陣子辭職。這段期間打算協助家人事業,調養身體,順便多一點時間閱讀、寫作。由於他打算出清部份藏書,想著乾脆做些舊書生意,和我先後聊了不少。 近來,本地開始出現在網絡買賣舊書,我覺得滿好。不過,未來馬六甲若出現實體舊書店,那就更好了。還是很期待踏入書店,而我有能力買下其中許多的感覺。
晃盪社交媒體,偶爾遇到眾人熱烈討論某話題,我多半只聽不說,未必熱烈加入討論。並非不願交流,而是明白很多議題自己所知不多,傾聽學習更適合我。倘若當下網友問起我的看法,我往往直接回覆不知道。
日前,聽說某連鎖書局特價,家人和我忍不住去看一下。圖書館已關閉,不知何時才會重開。素來將書籍視為「維持生命所必須」的家人,此時偶爾去書店走一走,是必要的,情緒穩定對他的健康很重要。 中年之後逐漸體悟,沒有什麼書是非看不可的,與書的錯過與相遇都是緣份。珍惜尚能掌握的緣份(買了就要讀),其他無須強求。
由於時代變遷,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與之前的農業社會截然不同。生命經驗大異,產生的文藝作品自然出現不同的面貌。再者,接受現代教育的我們,國學素養不足,的確很難做出水準以上的古典詩。偶而習作,稍稍體會前人鍛字鍊句的用心與巧妙,也就是了。
之前,香港某年輕學者,在社交媒體詢問網友,是否曾使用過現在覺得丟臉的筆名。儘管有些人提供了一些筆名,我左看右看,還好啊,都還不到羞恥的程度。不知是響應者沒拿出最丟臉的筆名,還是用過丟臉筆名的人,沒看到這則呼籲。 不過,我始終沒勇氣去香港學者的社交媒體自首。
在社交媒體和網友互動,由於彼此陌生,謹慎一點比較好。有時想多問兩句,又擔心冒昧,這時我便會提及,《射雕英雄傳》周伯通教導郭靖,聽故事要問:「後來怎樣?」為說故事之人增添談興。接下來回到原來的話題,我再問網友:「後來怎樣?」
友人前一陣子辭職。這段期間打算協助家人事業,調養身體,順便多一點時間閱讀、寫作。由於他打算出清部份藏書,想著乾脆做些舊書生意,和我先後聊了不少。 近來,本地開始出現在網絡買賣舊書,我覺得滿好。不過,未來馬六甲若出現實體舊書店,那就更好了。還是很期待踏入書店,而我有能力買下其中許多的感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關一位研究員搜索山洞多年始終遍尋不著,直到有天黃昏,他扶著石壁慢慢往前,摸著摸著發覺不對勁,這凹凸不平滑的手感,是個「四」字。「有字啊!」......因為有字便有記錄,有紀錄就有歷史與故事,在漫長的一生中,當你終於摸到了先祖的證明、歷史的證明,那會是多麼的感動,就像摸到甲骨文而興奮的沈愷一樣。
集句聯發明者北宋「王安石」創造一種比較自由的不局限於作者、文體、年代的詩文集合的創作手法;以工巧為重,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清朝才子「何文煥」在其所撰《歷代詩話》說:“荊公(王安石)始為集句詩,多者至百韻,皆合前人之句,語意對偶往往親切過於本詩”。王安石可為集聯之集大成者。 維基百科記載:何文
Thumbnail
陳生:天心,有個文哲所座談會:「經學史學化的反省與開展」。 天心:有興趣,聽范XX講空話反省反省。范就是文哲所裡大力主張經學不應該史學化的人,但是她自己研究出土文獻為主,美其名古文經。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林紓翻譯家及古文家的形象非常突出,以致很少人注意林紓的繪畫。其實林紓在繪畫方面也有獨到成就。在花鳥方面承其師陳文召之傳,山水畫也具有突出的創意。
Thumbnail
  本文打算以當代的視角,簡介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絕句,看王昌齡如何化身為班婕妤,代言她的怨情,如何將她的委屈虛擬再現,提升「宮怨詩」的藝術境界,並如何在有限的字句中,展現深度的美感。
Thumbnail
班婕妤原受到漢成帝寵幸,奈何趙飛燕姊妹入宮之後與之爭寵,班婕妤落敗受到排擠,於是,自請供奉皇太后於長信宮,並移居長信宮。現存作品僅三篇,即辭賦兩篇:《自傷賦》、《搗素賦》、五言詩一首即《怨歌行》,題材都與她的宮廷生活內容有關。
Thumbnail
芙蓉樓送辛漸 唐代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辛漸的不舍之情。描繪了詩人在寒雨霏霏的夜晚到達吳地,江水與寒雨連成一片,烘托出蕭瑟淒涼的氛圍。清晨時分,詩人送別友人,目送友人離去,只剩下楚山孤零零地矗立在江邊,更
Thumbnail
班固《詠史》一詩,許多文學史書都提到:是中國文學史第一首文人創作的五言古詩。比如早期的文學史家羅根澤《樂府文學史》、當代學者葉慶炳《中國文學史》都如此主張。 班固《詠史》有何歷史意義與價值?是本文所要回應的主題。
Thumbnail
學術界對於〔民國詩話〕的研究,向來偏於「個別詩話作者」的單一研究,或者偏向某些「特定議題」的討論;罕見到對於〔民國詩話〕既有微觀精細的研究,又作了宏觀全局的考察。林教授十幾年來,忙碌的教學和學術服務之外,付出巨大的心力,完成這部大著,不僅可以嘉惠後學,而且也是同領域學者不可不讀的最新成果。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關一位研究員搜索山洞多年始終遍尋不著,直到有天黃昏,他扶著石壁慢慢往前,摸著摸著發覺不對勁,這凹凸不平滑的手感,是個「四」字。「有字啊!」......因為有字便有記錄,有紀錄就有歷史與故事,在漫長的一生中,當你終於摸到了先祖的證明、歷史的證明,那會是多麼的感動,就像摸到甲骨文而興奮的沈愷一樣。
集句聯發明者北宋「王安石」創造一種比較自由的不局限於作者、文體、年代的詩文集合的創作手法;以工巧為重,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清朝才子「何文煥」在其所撰《歷代詩話》說:“荊公(王安石)始為集句詩,多者至百韻,皆合前人之句,語意對偶往往親切過於本詩”。王安石可為集聯之集大成者。 維基百科記載:何文
Thumbnail
陳生:天心,有個文哲所座談會:「經學史學化的反省與開展」。 天心:有興趣,聽范XX講空話反省反省。范就是文哲所裡大力主張經學不應該史學化的人,但是她自己研究出土文獻為主,美其名古文經。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林紓翻譯家及古文家的形象非常突出,以致很少人注意林紓的繪畫。其實林紓在繪畫方面也有獨到成就。在花鳥方面承其師陳文召之傳,山水畫也具有突出的創意。
Thumbnail
  本文打算以當代的視角,簡介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絕句,看王昌齡如何化身為班婕妤,代言她的怨情,如何將她的委屈虛擬再現,提升「宮怨詩」的藝術境界,並如何在有限的字句中,展現深度的美感。
Thumbnail
班婕妤原受到漢成帝寵幸,奈何趙飛燕姊妹入宮之後與之爭寵,班婕妤落敗受到排擠,於是,自請供奉皇太后於長信宮,並移居長信宮。現存作品僅三篇,即辭賦兩篇:《自傷賦》、《搗素賦》、五言詩一首即《怨歌行》,題材都與她的宮廷生活內容有關。
Thumbnail
芙蓉樓送辛漸 唐代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辛漸的不舍之情。描繪了詩人在寒雨霏霏的夜晚到達吳地,江水與寒雨連成一片,烘托出蕭瑟淒涼的氛圍。清晨時分,詩人送別友人,目送友人離去,只剩下楚山孤零零地矗立在江邊,更
Thumbnail
班固《詠史》一詩,許多文學史書都提到:是中國文學史第一首文人創作的五言古詩。比如早期的文學史家羅根澤《樂府文學史》、當代學者葉慶炳《中國文學史》都如此主張。 班固《詠史》有何歷史意義與價值?是本文所要回應的主題。
Thumbnail
學術界對於〔民國詩話〕的研究,向來偏於「個別詩話作者」的單一研究,或者偏向某些「特定議題」的討論;罕見到對於〔民國詩話〕既有微觀精細的研究,又作了宏觀全局的考察。林教授十幾年來,忙碌的教學和學術服務之外,付出巨大的心力,完成這部大著,不僅可以嘉惠後學,而且也是同領域學者不可不讀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