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ech觀點 | 為什麼iPhone的手機保固服務是由保險公司來賣?-談金融記憶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想像一下,今天你走進Apple實體店,想要購買一隻iPhone手機,考量到常常不小心就把手機摔壞或遺失的情況,於是你決定購買AppleCare+的手機保險服務,然而打開合約後發現,這份保險合約的名稱為「AIG美國國際產物行動裝置保險」而不是「蘋果公司行動裝置保險」。

raw-image

照理說,iPhone手機是由Apple生產,因此他應該更了解消費者在使用iPhone手機可能發生的潛在風險,但為何卻是由保險公司代為推出?,難道保險公司比Apple更了解手機用戶的習性?

根據下面這篇新聞報導,在台灣保險法規的監理制度下,主管機關認為Apple直接向販售消費者AppleCare+保險服務,可能會有潛在的金融風險,為了充分保障消費者的權益有,主管機關要求Apple必須與保險業者合作,才能在台灣推出AppleCare+保險服務。


一、如果先拿掉法規的因素,Apple為何有能力推出AppleCare+保險服務

我們現在的生活幾乎離不開手機,搜尋資料、網路購物、追劇等幾乎只要一支手機就能夠搞定所有的一切,然而當在享受移動網路所帶來的便利時,你的使用資料正悄悄地被這些科技業者收集,產生「資料賦權」。

什麼是資料賦權?

資料賦權是一種A方將資料移轉給B方,並賦予B方擁有運用A方資料權利的過程,以日常的上網場景為例,我們每天都會在網路上產生數億的資料量,這些資料可能來自於Google網路搜尋,撰寫email、使用社群媒體平台、上網購物等,而這些龐大的資料量就流入了提供我們網路服務的科技業者手中,當這些科技公司手中掌握了我們在平台上所生成各種資料後,透過潛在需求探索與資料分析,提供我們各種商品或服務,如廣告投放、商品推薦、顧客體驗優化等,上述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稱其為資料賦權。

而當服務的提供商所能擁有的資料量越多,「資料賦權」的影響性也就越大,所能提供消費者的商品與服務種類也就越豐富,如起初Google一開始只由提供資料搜尋的功能,隨著使用Google搜尋用戶的增長,Google獲得了龐大的資料量,讓Google有能力與分析用戶需求並研發新的服務,如Google Map,Google Ads、Google lens等,產生一個正向的循環。

從資料賦權到風險訂價權

保險其實一種基於人們對於風險的厭惡而誕生的解決方案,由於未來充滿許多不確定性,我們無法有效預測未來會發生哪些變化,為了消除因無法預測未來變化而感到不安的情緒,我們購買保險其實是一種趨避風險的行為。

然而為何保險公司有能力去計算不確定的未來?,原因在於他們蒐集了我們許多生活相關的行為資料,如就醫紀錄、飲食狀況、運動習慣等,並把這些豐富的資料量,放到統計模型去運算,就能有精準的計算出我們生活周遭發生潛在風險的機率,並加總相似的風險機率,得出一個風險期望值,訂定出我們的風險價格,設計成保險服務。

但Apple是如何取得過往保險公司所擁有風險訂價權的能力?,其主因自於iPhone手機帶給Apple資料賦權的力量,Apple透過販售iPhone手機給消費者,消費者在使用手機時所產生的數據流向了Apple手中,這個資料移轉的過程,讓Apple產生資料賦權。

隨著iPhone的手機用戶越來越多,Apple資料賦權的影響度也就越強,Apple就可以去分析手機用戶的使用行為與潛在需求,不斷地推陳出新各種新型態的服務,例如AppleCare+,透過資料賦權搶奪了原本屬於保險公司的風險訂價權。


二、 現實中,為何Apple在台灣不能取代保險公司,自己跳出來賣保險?

假設你今天在街頭上看到比爾蓋茲因為破產正在進行群眾募資,手上的標語寫著:「如果你願意捐給我$1,000元美金,未來我東山再起後,一定要以10倍奉還」。

此時你基於他過去創業表現良好的紀錄,決定捐贈他$1,000元美金幫助他再次創業,雖然他最後真的再次創業成功,但你只拿到原本他承諾你10倍報酬的1/10,被欺騙的你要他把當初你借他錢時,所紀錄你跟他借款明細的「帳本」拿出來比對,結果經比對發現$1,000美金竟然變成$100美金了,很明顯是被他進行竄改了,但此時的你卻求助無門,因為沒有人可以驗證帳本上所記載資料的可信度與真實性。

為何台灣主管機關不准Apple賣AppleCare+保險

延續上述的故事脈絡,Apple就如同故事的主人翁比爾蓋茲,雖然他身上存有良好的信譽,因此你向Apple購買AppleCare+手機保險服務,讓Apple取得了你與他之間金融往來的歷程,如同是一種金融記憶。

但在缺乏一個有效地監管機制下,Apple可以很輕易地竄改你與他之間的金融記憶,或在你未曾同意的情況下,隨便移轉資料的使用權給他人使用等情況,就像是你借給比爾蓋茲$1,000美元,但他最後卻沒有信守當初的諾言,任意地修改了你的金融記憶。

有鑑於此,台灣的主管機關為了保障消費者與Apple之間的帳本記錄,規定Apple需要與保險公司進行合作,才能推出AppleCare+保險服務,避免Apple隨便把你的資料挪為他用,或洩漏給其他第三方的人,抑或是當Apple不幸宣告破產時,你所繳給他的保費發生求償無門的情形,發生金融監理的問題。

從金融記憶到金融監理

根據「科技島讀」<搶奪金融記憶的控制權>這期Podcast節目中,特別來賓政大法學院臧正運助理教授,與我們分享了關於金融記憶權的想法,在訪談的過程中他有提到,金融服務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記憶,這個記憶是指你過往與金融機構的往來行為,假若失去了這個記憶,你也無從回溯過往你在金融世界中的每一個腳印,例如你今天向朋友借錢,朋友借了你$100元,你們雙方的借貸記憶就各自保存在雙方的腦海中,讓他可以進行回溯,向你討債。

而原本這些存放在腦海中的金融記憶難免會忘記,因此金融機構在你開戶的時候,提供你一本專屬於你的帳本,記錄著過往發生金融需求的記憶點,而這本帳本在政府的監管機制下,金融機構將會妥善地保管你的金融帳本,降低個資外流或失竊的風險。

因此金融機構藉由金融帳本的方式,取得了你的金融記憶,這些金融記憶如同各種資料,在取得你金融記憶的過程中,產生了資料賦權,讓金融機構有能力去運用你的金融資料,掌握了你的金融記憶的控制權,創造並提供各式各樣的金融商品或服務,。


三、假若金融業喪失了金融記憶的控制權,那他該何去何從?

從上述的案例我們可以知道,金融記憶對於消費者的重要性,而目前台灣的金融業者,受惠於主管機關的監理制度,能夠擁有我們金融記憶的控制權,但未來有沒有可能發生,科技業者有能力去解決金融記憶權的痛點,建立一個可信任的監管機制,來奪取本屬於金融業者的金融記憶權?

然而這項技術其實已經存在,他就是區塊鏈技術
區塊鏈技術與金融記憶權

區塊鏈其中有一個關鍵技術為「分散式帳本」,在此架構下任何人的交易紀錄都會存在大家的帳本上並生成一個區塊,這一個區塊上所記錄的資料是公開且透明的,受到每一個人的監督,所記錄的資料都是不能被竄改。

過往我們的「金融記憶權」都是被掌握在金融機構的手裡,但現在反倒出現一個去中心化的技術,能夠讓我們的金融記憶權不再是集中給某家銀行進行保管,而是透過區塊鏈的技術,讓我們的金融記憶點可以被妥善地被監控與保存。

近期科技業者搶奪金融業的金融記憶權的案例,莫過於是Facebook所推行的Libra,Libra為Facebook所推出的數位貨幣,其宗旨是希望透過能夠給網路上尚沒有數位穩定幣的開發中國家、個人或企業所使用,希望能夠實現普惠金融的價值,而Libra的跨境結算平台的底層結構是一種混合型的區塊鏈模式,作為儲存使用Libra服務之消費者的金融記憶權。

在未來金融科技會存在,金融業不一定會存在

因此在網路蓬勃發展的世代,面對科技公司應用各種創新科技,並挾帶龐大的資料賦權優勢跨足各項金融服務,開始搶奪本屬於金融業者的金融記憶權,因此在未來金融科技很可能取代傳統的金融服務業者,來滿足我們生活中的金融需求。

就以本篇文章一開始Apple在台灣賣AppleCare+保險服務做舉例,我們在深入研究一下保單的內容會發現,Apple只是借用了AIG美國國際產物保險業者的殼,殼裡面的內容全部都是由Apple負責,包含薪水、獎金等都將由Apple統一管理與發放,幾乎等同於Apple親自跳下來提供保險服務,保險公司的作用只是為了讓Apple能符合主管機關的監管制度而存在。

因此許多金融業者意識到了這點,開始強化自身金融服務在新興科技上的投資與建設,此外也採用創投的方式,投資市場上許多正在萌芽中的金融科技業者,最好的案例就是純網銀,幾乎台灣的各大金控都有參與其中,透過雙管齊下的方式,以防被這些金融科技業者所反噬。

難道金融業者在這場金融記憶權的競賽中完全沒有優勢嗎?,其實不然,金融業本身就擅長於風險管理,因此若能持續強化金融監理科技的應用,於未來以顧問輔導或銷售監理服務等形式,提供科技公司金融監理上的建議與服務,成為科技公司的守門人,將能為金融業創造新的附加價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ex Chang的沙龍
4會員
9內容數
FinTech | Open Banking | Business Insight | MarTech | Salesforce | RPA | Data Analysis | 產品觀察 | 產品開發 | 產品分析 | 敏捷心法
Alex Cha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9/26
國外銀行之於Open Banking的發展已行之有年,如德國的Fidor Bank,新加坡的DBS、荷蘭的ING、波蘭的Nest Bank等,今日要與大家分享的Open Banking案例為:德國 Fidor Bank
Thumbnail
2021/09/26
國外銀行之於Open Banking的發展已行之有年,如德國的Fidor Bank,新加坡的DBS、荷蘭的ING、波蘭的Nest Bank等,今日要與大家分享的Open Banking案例為:德國 Fidor Bank
Thumbnail
2021/09/24
IsurTech從字面上理解,可以被拆分成「Insurance」與「Technology」兩個單詞,而InsurTech顧名思義就是保險服務如何與新興科技結合,讓保險公司可以開發出更具多樣化的商品,但保險因InsurTech變得越來越精準時,可能會產生哪些影響?
Thumbnail
2021/09/24
IsurTech從字面上理解,可以被拆分成「Insurance」與「Technology」兩個單詞,而InsurTech顧名思義就是保險服務如何與新興科技結合,讓保險公司可以開發出更具多樣化的商品,但保險因InsurTech變得越來越精準時,可能會產生哪些影響?
Thumbnail
2021/09/23
2019年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中國央行),決定將在蘇州、深圳、成都等地點,展開DCEP的試行消息,引發各國對於央行數位貨幣的討論與關注度,在此之前如日本、韓國、英國等都正著手研擬發行央行數位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CBDC)的可行性
Thumbnail
2021/09/23
2019年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中國央行),決定將在蘇州、深圳、成都等地點,展開DCEP的試行消息,引發各國對於央行數位貨幣的討論與關注度,在此之前如日本、韓國、英國等都正著手研擬發行央行數位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CBDC)的可行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蘋果金融 瀨尿蝦牛丸,蘋果科技加上金融, “真” 金融科技,Apple pay bnpl 和 蘋果高息儲蓄戶口。 只睇美國資料,消費者借貸 (信用卡) 和零售市場市值達到一年 $10T,Apple 在手機軟件科技的下一個進軍市場。 雖然 bnpl,buy now-pay later 電子付款的眾多概
Thumbnail
蘋果金融 瀨尿蝦牛丸,蘋果科技加上金融, “真” 金融科技,Apple pay bnpl 和 蘋果高息儲蓄戶口。 只睇美國資料,消費者借貸 (信用卡) 和零售市場市值達到一年 $10T,Apple 在手機軟件科技的下一個進軍市場。 雖然 bnpl,buy now-pay later 電子付款的眾多概
Thumbnail
ATT 聲稱能限制 App 對用戶行為的追蹤程度,讓用戶自行控制 App 的追蹤活動,但隨著版本更新,隱私條款變得更加嚴苛,這是不是要削弱競爭者的影響力、在自家產品內置入更多廣告的一種舉措,美其名示弱化「他家應用程式」的追蹤程度,還是用來強化「蘋果」自家的追蹤狀況、獨佔 iOS 用戶廣告市場的手段?
Thumbnail
ATT 聲稱能限制 App 對用戶行為的追蹤程度,讓用戶自行控制 App 的追蹤活動,但隨著版本更新,隱私條款變得更加嚴苛,這是不是要削弱競爭者的影響力、在自家產品內置入更多廣告的一種舉措,美其名示弱化「他家應用程式」的追蹤程度,還是用來強化「蘋果」自家的追蹤狀況、獨佔 iOS 用戶廣告市場的手段?
Thumbnail
去年得知德宜購買Apple Care+保障可以在一年保固到期前購買(原規定是購買日起60天內),今年AirPods Pro快過期要投保時,網路上的資訊沒有很清楚,甚至有網友說是從購買日開始起算。留下自己投保Airpods Pro的過程,提供各位參考。
Thumbnail
去年得知德宜購買Apple Care+保障可以在一年保固到期前購買(原規定是購買日起60天內),今年AirPods Pro快過期要投保時,網路上的資訊沒有很清楚,甚至有網友說是從購買日開始起算。留下自己投保Airpods Pro的過程,提供各位參考。
Thumbnail
每次美國某資訊科技業者推出新版iPhone智慧型手機,就吸引大批忠實支持者搶買。台灣知名專欄作家狄驤認為,其他品牌手機的規格及品質,不輸給價錢較高的iPhone,如收入很有限就該理性消費,才不會被iPhone搞窮。 但iPhone的形象及操作有特色,不少支持者為此而買,卻不想因此變窮,該怎麼辦?
Thumbnail
每次美國某資訊科技業者推出新版iPhone智慧型手機,就吸引大批忠實支持者搶買。台灣知名專欄作家狄驤認為,其他品牌手機的規格及品質,不輸給價錢較高的iPhone,如收入很有限就該理性消費,才不會被iPhone搞窮。 但iPhone的形象及操作有特色,不少支持者為此而買,卻不想因此變窮,該怎麼辦?
Thumbnail
想像一下,今天你走進Apple實體店,想要購買一隻iPhone手機,考量到常常不小心就把手機摔壞或遺失的情況,於是你決定購買AppleCare+的手機保險服務,然而打開合約後發現,這份保險合約的名稱為「AIG美國國際產物行動裝置保險」而不是「蘋果公司行動裝置保險」。
Thumbnail
想像一下,今天你走進Apple實體店,想要購買一隻iPhone手機,考量到常常不小心就把手機摔壞或遺失的情況,於是你決定購買AppleCare+的手機保險服務,然而打開合約後發現,這份保險合約的名稱為「AIG美國國際產物行動裝置保險」而不是「蘋果公司行動裝置保險」。
Thumbnail
最近幾年來,Apple把相當程度的重心放在「服務」業務上,也有相當不錯的獲利成績。但這樣的轉變,會讓Apple的商業模式開始轉向、甚至影響它原本以硬體裝置為主的企業文化嗎?
Thumbnail
最近幾年來,Apple把相當程度的重心放在「服務」業務上,也有相當不錯的獲利成績。但這樣的轉變,會讓Apple的商業模式開始轉向、甚至影響它原本以硬體裝置為主的企業文化嗎?
Thumbnail
在台灣新北市有一名廚師付費給Apple公司取得iCloud雲端儲存服務,紀錄他出國深造期間用手機大量拍攝、努力累積的食譜菜單,但這些珍貴資料竟在一夕間消失不見,Apple公司提出「霸王條款」主張免責拒賠。換言之,在iCloud服務條款(即定型化契約條款)中「II. 功能和服務-C. 備份(
Thumbnail
在台灣新北市有一名廚師付費給Apple公司取得iCloud雲端儲存服務,紀錄他出國深造期間用手機大量拍攝、努力累積的食譜菜單,但這些珍貴資料竟在一夕間消失不見,Apple公司提出「霸王條款」主張免責拒賠。換言之,在iCloud服務條款(即定型化契約條款)中「II. 功能和服務-C. 備份(
Thumbnail
你在網路上的一舉一動,其實背後都有「老大哥」在監看著,你的每一個點擊、停留在哪個網頁多久、關鍵字搜尋等等,這老大哥不只看,還會吸收、分析,並因此提供更好的服務(廣告)。這對用戶來說其實是跟魔鬼簽契約,以自身數據來交換免費平台。但,用戶本身是否真的知道這些眉角?
Thumbnail
你在網路上的一舉一動,其實背後都有「老大哥」在監看著,你的每一個點擊、停留在哪個網頁多久、關鍵字搜尋等等,這老大哥不只看,還會吸收、分析,並因此提供更好的服務(廣告)。這對用戶來說其實是跟魔鬼簽契約,以自身數據來交換免費平台。但,用戶本身是否真的知道這些眉角?
Thumbnail
Apple目前的App Store經營模式,一直受到部分軟體開發者和消費者的詬病,認為過於集中封閉、抽取費用太高、太不自由等等;日前美國有消費者因此提出了「反壟斷」訴訟,美國法院也裁定訴訟成立。然而,背後的來龍去脈並不是看起來這麼簡單的。
Thumbnail
Apple目前的App Store經營模式,一直受到部分軟體開發者和消費者的詬病,認為過於集中封閉、抽取費用太高、太不自由等等;日前美國有消費者因此提出了「反壟斷」訴訟,美國法院也裁定訴訟成立。然而,背後的來龍去脈並不是看起來這麼簡單的。
Thumbnail
在Apple不久前宣布一連串新的服務產品之後,許多人還是一直在重複之前的論調:「Apple就是要把大家都關在封閉系統裡,然後榨出每個人的錢來」。不過從別的角度來看,或許有個更好的解釋:Apple的服務與顧客之間的信賴關係。
Thumbnail
在Apple不久前宣布一連串新的服務產品之後,許多人還是一直在重複之前的論調:「Apple就是要把大家都關在封閉系統裡,然後榨出每個人的錢來」。不過從別的角度來看,或許有個更好的解釋:Apple的服務與顧客之間的信賴關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