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ech觀點 | 為什麼iPhone的手機保固服務是由保險公司來賣?-談金融記憶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想像一下,今天你走進Apple實體店,想要購買一隻iPhone手機,考量到常常不小心就把手機摔壞或遺失的情況,於是你決定購買AppleCare+的手機保險服務,然而打開合約後發現,這份保險合約的名稱為「AIG美國國際產物行動裝置保險」而不是「蘋果公司行動裝置保險」。
AppleCare手機保險服務合約範例
照理說,iPhone手機是由Apple生產,因此他應該更了解消費者在使用iPhone手機可能發生的潛在風險,但為何卻是由保險公司代為推出?,難道保險公司比Apple更了解手機用戶的習性?
根據下面這篇新聞報導,在台灣保險法規的監理制度下,主管機關認為Apple直接向販售消費者AppleCare+保險服務,可能會有潛在的金融風險,為了充分保障消費者的權益有,主管機關要求Apple必須與保險業者合作,才能在台灣推出AppleCare+保險服務。

一、如果先拿掉法規的因素,Apple為何有能力推出AppleCare+保險服務

我們現在的生活幾乎離不開手機,搜尋資料、網路購物、追劇等幾乎只要一支手機就能夠搞定所有的一切,然而當在享受移動網路所帶來的便利時,你的使用資料正悄悄地被這些科技業者收集,產生「資料賦權」。
什麼是資料賦權?
資料賦權是一種A方將資料移轉給B方,並賦予B方擁有運用A方資料權利的過程,以日常的上網場景為例,我們每天都會在網路上產生數億的資料量,這些資料可能來自於Google網路搜尋,撰寫email、使用社群媒體平台、上網購物等,而這些龐大的資料量就流入了提供我們網路服務的科技業者手中,當這些科技公司手中掌握了我們在平台上所生成各種資料後,透過潛在需求探索與資料分析,提供我們各種商品或服務,如廣告投放、商品推薦、顧客體驗優化等,上述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稱其為資料賦權。
而當服務的提供商所能擁有的資料量越多,「資料賦權」的影響性也就越大,所能提供消費者的商品與服務種類也就越豐富,如起初Google一開始只由提供資料搜尋的功能,隨著使用Google搜尋用戶的增長,Google獲得了龐大的資料量,讓Google有能力與分析用戶需求並研發新的服務,如Google Map,Google Ads、Google lens等,產生一個正向的循環。
從資料賦權到風險訂價權
保險其實一種基於人們對於風險的厭惡而誕生的解決方案,由於未來充滿許多不確定性,我們無法有效預測未來會發生哪些變化,為了消除因無法預測未來變化而感到不安的情緒,我們購買保險其實是一種趨避風險的行為。
然而為何保險公司有能力去計算不確定的未來?,原因在於他們蒐集了我們許多生活相關的行為資料,如就醫紀錄、飲食狀況、運動習慣等,並把這些豐富的資料量,放到統計模型去運算,就能有精準的計算出我們生活周遭發生潛在風險的機率,並加總相似的風險機率,得出一個風險期望值,訂定出我們的風險價格,設計成保險服務。
但Apple是如何取得過往保險公司所擁有風險訂價權的能力?,其主因自於iPhone手機帶給Apple資料賦權的力量,Apple透過販售iPhone手機給消費者,消費者在使用手機時所產生的數據流向了Apple手中,這個資料移轉的過程,讓Apple產生資料賦權。
隨著iPhone的手機用戶越來越多,Apple資料賦權的影響度也就越強,Apple就可以去分析手機用戶的使用行為與潛在需求,不斷地推陳出新各種新型態的服務,例如AppleCare+,透過資料賦權搶奪了原本屬於保險公司的風險訂價權。

二、 現實中,為何Apple在台灣不能取代保險公司,自己跳出來賣保險?

假設你今天在街頭上看到比爾蓋茲因為破產正在進行群眾募資,手上的標語寫著:「如果你願意捐給我$1,000元美金,未來我東山再起後,一定要以10倍奉還」。
此時你基於他過去創業表現良好的紀錄,決定捐贈他$1,000元美金幫助他再次創業,雖然他最後真的再次創業成功,但你只拿到原本他承諾你10倍報酬的1/10,被欺騙的你要他把當初你借他錢時,所紀錄你跟他借款明細的「帳本」拿出來比對,結果經比對發現$1,000美金竟然變成$100美金了,很明顯是被他進行竄改了,但此時的你卻求助無門,因為沒有人可以驗證帳本上所記載資料的可信度與真實性。
為何台灣主管機關不准Apple賣AppleCare+保險
延續上述的故事脈絡,Apple就如同故事的主人翁比爾蓋茲,雖然他身上存有良好的信譽,因此你向Apple購買AppleCare+手機保險服務,讓Apple取得了你與他之間金融往來的歷程,如同是一種金融記憶。
但在缺乏一個有效地監管機制下,Apple可以很輕易地竄改你與他之間的金融記憶,或在你未曾同意的情況下,隨便移轉資料的使用權給他人使用等情況,就像是你借給比爾蓋茲$1,000美元,但他最後卻沒有信守當初的諾言,任意地修改了你的金融記憶。
有鑑於此,台灣的主管機關為了保障消費者與Apple之間的帳本記錄,規定Apple需要與保險公司進行合作,才能推出AppleCare+保險服務,避免Apple隨便把你的資料挪為他用,或洩漏給其他第三方的人,抑或是當Apple不幸宣告破產時,你所繳給他的保費發生求償無門的情形,發生金融監理的問題。
從金融記憶到金融監理
根據「科技島讀」<搶奪金融記憶的控制權>這期Podcast節目中,特別來賓政大法學院臧正運助理教授,與我們分享了關於金融記憶權的想法,在訪談的過程中他有提到,金融服務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記憶,這個記憶是指你過往與金融機構的往來行為,假若失去了這個記憶,你也無從回溯過往你在金融世界中的每一個腳印,例如你今天向朋友借錢,朋友借了你$100元,你們雙方的借貸記憶就各自保存在雙方的腦海中,讓他可以進行回溯,向你討債。
而原本這些存放在腦海中的金融記憶難免會忘記,因此金融機構在你開戶的時候,提供你一本專屬於你的帳本,記錄著過往發生金融需求的記憶點,而這本帳本在政府的監管機制下,金融機構將會妥善地保管你的金融帳本,降低個資外流或失竊的風險。
因此金融機構藉由金融帳本的方式,取得了你的金融記憶,這些金融記憶如同各種資料,在取得你金融記憶的過程中,產生了資料賦權,讓金融機構有能力去運用你的金融資料,掌握了你的金融記憶的控制權,創造並提供各式各樣的金融商品或服務,。

三、假若金融業喪失了金融記憶的控制權,那他該何去何從?

從上述的案例我們可以知道,金融記憶對於消費者的重要性,而目前台灣的金融業者,受惠於主管機關的監理制度,能夠擁有我們金融記憶的控制權,但未來有沒有可能發生,科技業者有能力去解決金融記憶權的痛點,建立一個可信任的監管機制,來奪取本屬於金融業者的金融記憶權?
然而這項技術其實已經存在,他就是區塊鏈技術
區塊鏈技術與金融記憶權
區塊鏈其中有一個關鍵技術為「分散式帳本」,在此架構下任何人的交易紀錄都會存在大家的帳本上並生成一個區塊,這一個區塊上所記錄的資料是公開且透明的,受到每一個人的監督,所記錄的資料都是不能被竄改。
過往我們的「金融記憶權」都是被掌握在金融機構的手裡,但現在反倒出現一個去中心化的技術,能夠讓我們的金融記憶權不再是集中給某家銀行進行保管,而是透過區塊鏈的技術,讓我們的金融記憶點可以被妥善地被監控與保存。
近期科技業者搶奪金融業的金融記憶權的案例,莫過於是Facebook所推行的Libra,Libra為Facebook所推出的數位貨幣,其宗旨是希望透過能夠給網路上尚沒有數位穩定幣的開發中國家、個人或企業所使用,希望能夠實現普惠金融的價值,而Libra的跨境結算平台的底層結構是一種混合型的區塊鏈模式,作為儲存使用Libra服務之消費者的金融記憶權。
在未來金融科技會存在,金融業不一定會存在
因此在網路蓬勃發展的世代,面對科技公司應用各種創新科技,並挾帶龐大的資料賦權優勢跨足各項金融服務,開始搶奪本屬於金融業者的金融記憶權,因此在未來金融科技很可能取代傳統的金融服務業者,來滿足我們生活中的金融需求。
就以本篇文章一開始Apple在台灣賣AppleCare+保險服務做舉例,我們在深入研究一下保單的內容會發現,Apple只是借用了AIG美國國際產物保險業者的殼,殼裡面的內容全部都是由Apple負責,包含薪水、獎金等都將由Apple統一管理與發放,幾乎等同於Apple親自跳下來提供保險服務,保險公司的作用只是為了讓Apple能符合主管機關的監管制度而存在。
因此許多金融業者意識到了這點,開始強化自身金融服務在新興科技上的投資與建設,此外也採用創投的方式,投資市場上許多正在萌芽中的金融科技業者,最好的案例就是純網銀,幾乎台灣的各大金控都有參與其中,透過雙管齊下的方式,以防被這些金融科技業者所反噬。
難道金融業者在這場金融記憶權的競賽中完全沒有優勢嗎?,其實不然,金融業本身就擅長於風險管理,因此若能持續強化金融監理科技的應用,於未來以顧問輔導或銷售監理服務等形式,提供科技公司金融監理上的建議與服務,成為科技公司的守門人,將能為金融業創造新的附加價值。
avatar-img
4會員
9內容數
FinTech | Open Banking | Business Insight | MarTech | Salesforce | RPA | Data Analysis | 產品觀察 | 產品開發 | 產品分析 | 敏捷心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lex Ch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IsurTech從字面上理解,可以被拆分成「Insurance」與「Technology」兩個單詞,而InsurTech顧名思義就是保險服務如何與新興科技結合,讓保險公司可以開發出更具多樣化的商品,但保險因InsurTech變得越來越精準時,可能會產生哪些影響?
2019年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中國央行),決定將在蘇州、深圳、成都等地點,展開DCEP的試行消息,引發各國對於央行數位貨幣的討論與關注度,在此之前如日本、韓國、英國等都正著手研擬發行央行數位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CBDC)的可行性
近年來銀行因數位化的衝擊,紛紛採用微服務(Microservice)或Open API的方式進行數位轉型,但底什麼是微服務?到底什麼是Open API?有鑑於此,我們將用生活中飲料店的情境,來比喻Open API與微服務(Microservice)的概念,希望能幫助大家有效理解這兩者運作的概念
開放銀行(Open Banking)是指在取得消費者同意後,透過應用程式介面(API)與其他銀行或是第三方服務供應商(TSP)的合作,藉由取得消費者資料,提供更加個人化、多元的金融服務。今天我們將用更生活化的案例:「去餐廳吃飯」的場景,說明到底什麼是開放銀行(Open Banking)。
資料科學(Data Science)應該是繼AI之前,大家最關注的議題,如何運用數據分析瞄準目標客群,制定不同的行銷策略,已經是每個產業必備技能。 然而在建立市場行銷模型時,我們大多先以「射飛鏢」的方式,從無數個變數中,挑初一、二個做為初步劃分市場的區隔,經由修正與調整建立市場行銷模型,評估行銷成效
2017年11月金管會正在準備開放申請「虛擬銀行」的事宜,許多業者對於此舉也抱持樂見其成的態度,吸引業者想要申請「虛擬銀行」的特點在於,他不需要增設分行據點,就能執行銀行的金融業務,其申請門檻100億元也較成立傳統型銀行來的低許多,對於缺乏金融交易體系的業者確實是一項利多消息,
IsurTech從字面上理解,可以被拆分成「Insurance」與「Technology」兩個單詞,而InsurTech顧名思義就是保險服務如何與新興科技結合,讓保險公司可以開發出更具多樣化的商品,但保險因InsurTech變得越來越精準時,可能會產生哪些影響?
2019年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中國央行),決定將在蘇州、深圳、成都等地點,展開DCEP的試行消息,引發各國對於央行數位貨幣的討論與關注度,在此之前如日本、韓國、英國等都正著手研擬發行央行數位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CBDC)的可行性
近年來銀行因數位化的衝擊,紛紛採用微服務(Microservice)或Open API的方式進行數位轉型,但底什麼是微服務?到底什麼是Open API?有鑑於此,我們將用生活中飲料店的情境,來比喻Open API與微服務(Microservice)的概念,希望能幫助大家有效理解這兩者運作的概念
開放銀行(Open Banking)是指在取得消費者同意後,透過應用程式介面(API)與其他銀行或是第三方服務供應商(TSP)的合作,藉由取得消費者資料,提供更加個人化、多元的金融服務。今天我們將用更生活化的案例:「去餐廳吃飯」的場景,說明到底什麼是開放銀行(Open Banking)。
資料科學(Data Science)應該是繼AI之前,大家最關注的議題,如何運用數據分析瞄準目標客群,制定不同的行銷策略,已經是每個產業必備技能。 然而在建立市場行銷模型時,我們大多先以「射飛鏢」的方式,從無數個變數中,挑初一、二個做為初步劃分市場的區隔,經由修正與調整建立市場行銷模型,評估行銷成效
2017年11月金管會正在準備開放申請「虛擬銀行」的事宜,許多業者對於此舉也抱持樂見其成的態度,吸引業者想要申請「虛擬銀行」的特點在於,他不需要增設分行據點,就能執行銀行的金融業務,其申請門檻100億元也較成立傳統型銀行來的低許多,對於缺乏金融交易體系的業者確實是一項利多消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為什麼要保險: 保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預繳一定的費用,讓你人生中無法承受的事件獲得保障。
Thumbnail
賈伯斯在當初是堅決反對製造手機的,但後來卻領導著蘋果推出了 iPhone。這篇文章深入探討蘋果如何持續創新和改變,在極其競爭的科技產業中立足。透過擴大能力圈和建立強大的生態系統,蘋果不斷引領市場走向。
Thumbnail
保險觀念跟保險意識真的缺一不可 知道自已要買保險 跟知道自己要買什麼差別 差別就在於會不會多花錢 - 有些人會覺得 趁現在繳貴一點的保費,以後就輕鬆了 其實真的不會 畢竟科技的進步是很可怕的 我國小的時候普通手機很猛 我國中的時候滑蓋手機很猛 我高中的時候智慧型手機很猛
Thumbnail
在決定更換電池時,相信許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蘋果手機換電池資料會不見嗎?」 答案是否定的。由於 iPhone 手機的記憶體是固定在設備中的, 因此更換電池也不會導致資料遺失。為了保障數據安全會建議客戶,維修前重要資料提前備份起來。 iPhone換電池防止資料洩漏、遺失 ●拔除SIM
Thumbnail
台灣人愛買保險,有人喜歡買保險來存錢,也有人喜歡買保險當投資,新聞就報導2021年我國保險滲透率達14.8%,是全球第三名。因此,許多人是把保險當作財產來看,在晚年時就希望保險先給子女,其中一個方法是就是變更要保人。但是,許多人忽略變更要保人有贈與稅的問題。
Thumbnail
美國司法部(DOJ)於週四對蘋果公司(Apple Inc.)提出訴訟,聲稱其iPhone生態系統形成了壟斷市場,這不僅推高了蘋果的“天文估值”,同時也以消費者、開發人員以及競爭手機製造商的利益為代價。
Thumbnail
蘋果引領硬體技術潮流,並擁有嚴格的品牌力、成本控管和供應鏈技術。
Thumbnail
前陣子蘋果傳出不造車了要專注投入AI領域掀起了很多的討論,有人拍手叫好認為早該如此有人認為小米都可以做到蘋果太遜啦… 個人認為蘋果放棄造車是好事,雖然說現在電動車的供應鏈已經滿完整的,我認為大多數供應鏈很難像蘋果的其他產品一樣任蘋果完全掌握,之前科技工作講有採訪前蘋果採購,採訪中大家可以很清楚知道
Thumbnail
當今的保險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革。隨著人工智慧(AI)和數據分析技術的日益成熟,傳統的保險產品設計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革新。例如,一家領先的保險公司最近利用AI算法來預測風險和客戶偏好,從而設計出更個性化的保險套餐。這種轉型不僅改變了產品開發的方式,也重塑了客戶體驗。
Thumbnail
保險是幾乎每個人都會規畫購買的商品,長年累積下來的保額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大約每人一年2~3萬元,都可以快閃日本一趟了,但大家往往對於保障內容不甚了解,甚至要申請理賠時,才知道不在保單範圍之內。只有你才會最在意自己的錢,讓家庭的收入發揮最大的價值,下面列舉了九項保險概念,讓你不再被動接收保險業務員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為什麼要保險: 保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預繳一定的費用,讓你人生中無法承受的事件獲得保障。
Thumbnail
賈伯斯在當初是堅決反對製造手機的,但後來卻領導著蘋果推出了 iPhone。這篇文章深入探討蘋果如何持續創新和改變,在極其競爭的科技產業中立足。透過擴大能力圈和建立強大的生態系統,蘋果不斷引領市場走向。
Thumbnail
保險觀念跟保險意識真的缺一不可 知道自已要買保險 跟知道自己要買什麼差別 差別就在於會不會多花錢 - 有些人會覺得 趁現在繳貴一點的保費,以後就輕鬆了 其實真的不會 畢竟科技的進步是很可怕的 我國小的時候普通手機很猛 我國中的時候滑蓋手機很猛 我高中的時候智慧型手機很猛
Thumbnail
在決定更換電池時,相信許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蘋果手機換電池資料會不見嗎?」 答案是否定的。由於 iPhone 手機的記憶體是固定在設備中的, 因此更換電池也不會導致資料遺失。為了保障數據安全會建議客戶,維修前重要資料提前備份起來。 iPhone換電池防止資料洩漏、遺失 ●拔除SIM
Thumbnail
台灣人愛買保險,有人喜歡買保險來存錢,也有人喜歡買保險當投資,新聞就報導2021年我國保險滲透率達14.8%,是全球第三名。因此,許多人是把保險當作財產來看,在晚年時就希望保險先給子女,其中一個方法是就是變更要保人。但是,許多人忽略變更要保人有贈與稅的問題。
Thumbnail
美國司法部(DOJ)於週四對蘋果公司(Apple Inc.)提出訴訟,聲稱其iPhone生態系統形成了壟斷市場,這不僅推高了蘋果的“天文估值”,同時也以消費者、開發人員以及競爭手機製造商的利益為代價。
Thumbnail
蘋果引領硬體技術潮流,並擁有嚴格的品牌力、成本控管和供應鏈技術。
Thumbnail
前陣子蘋果傳出不造車了要專注投入AI領域掀起了很多的討論,有人拍手叫好認為早該如此有人認為小米都可以做到蘋果太遜啦… 個人認為蘋果放棄造車是好事,雖然說現在電動車的供應鏈已經滿完整的,我認為大多數供應鏈很難像蘋果的其他產品一樣任蘋果完全掌握,之前科技工作講有採訪前蘋果採購,採訪中大家可以很清楚知道
Thumbnail
當今的保險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革。隨著人工智慧(AI)和數據分析技術的日益成熟,傳統的保險產品設計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革新。例如,一家領先的保險公司最近利用AI算法來預測風險和客戶偏好,從而設計出更個性化的保險套餐。這種轉型不僅改變了產品開發的方式,也重塑了客戶體驗。
Thumbnail
保險是幾乎每個人都會規畫購買的商品,長年累積下來的保額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大約每人一年2~3萬元,都可以快閃日本一趟了,但大家往往對於保障內容不甚了解,甚至要申請理賠時,才知道不在保單範圍之內。只有你才會最在意自己的錢,讓家庭的收入發揮最大的價值,下面列舉了九項保險概念,讓你不再被動接收保險業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