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十字路口上的Apple商業模式/Jean-Louis Gassée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最近幾年來,Apple把相當程度的重心放在「服務」業務上,也有相當不錯的獲利成績。但這樣的轉變,會讓Apple的商業模式開始轉向、甚至影響它原本以硬體裝置為主的企業文化嗎?

過去,Apple的商業模式相當簡單明瞭:設計並銷售各種大小不等的電腦相關設備,並且將自家產品定義在「買得起的中高價位/價值」,也確實從中獲得了不錯的收益。
而這些獲利又回頭推動了強大的產品研發能力,同時也讓員工、股東、以及政府都十分滿意。
至於所有其他的Apple服務與周邊商品,都只有一個共同的目的:讓電腦產品賣得更好、獲利更高。
或許有些人已經忘了,Apple的OS X系統升級曾經是收費的,而且還分成「個人版」和「家用五人版DVD」。而我當時也很老實的買了家用版,但卻發現個人版根本沒鎖,要裝在幾台機器上都可以。
後來有一天,OS X升級變成跟現在一樣免費。理由也是一樣:它的重點並不在於單獨賣錢,而是提高Mac電腦使用者的滿意度,讓使用者持續成為忠實顧客。
而隨著時間和產品的演進,如此簡單的商業模式也開始分化,變得越來越複雜;例如iPhone誕生所帶來的改變,不僅是創造了一個全新類別的商品,更催生了App Store這個龐大的生態系。

建立數位內容市場新模式的iPod

讓我們回顧一下iPod隨身聽和iTunes音樂商店的時代。事實上,Apple近年來的改變、成長、以及大幅獲利,相當程度都必須歸功於iPod這個小東西;在許多人懷疑「Apple已死、Mac已死」的時候,iPod一舉挽救了Apple的命運、也改變了Apple的形象。
在iPhone問世之前的2006財務年度,iPod銷售金額已經達到77億美元(以下同),超過了Mac電腦的74億;也就是說,在成為「做iPhone的公司」之前,Apple就已經是一家「iPod公司」了。
iPod先幫iPhone在市場上開好了路,也讓消費者先習慣使用隨身的小型電子裝置;另一方面,Apple透過iPod的生產過程先建立了供應鍊體系,讓日後iPhone的發展水到渠成。
但還不只如此:由iPod使用環境衍生出來的iTunes音樂商店,讓Steve Jobs得以說服音樂公司,願意將專輯拆解成單曲來賣,也說服信用卡公司接受0.99美元這種「超小額付款」。
然後,iPhone就問世了,而且重新啟發了整個智慧手機的產業與市場。

iPhone的角色

型態上來說,iPhone所使用的app也是一些數位檔案,跟音樂檔案差不了多少;而既然音樂檔案在iTunes商店上都能賣、也賣得動,Apple也從中學到了如何建立商店架構、如何處理金流、瞭解了顧客行為,那麼繼續進化成iPhone用的App Store,就是理所當然、事半功倍的事情了。
App Store成立之後的第一個任務,當然還是幫忙撐高iPhone的銷售量和獲利;但一段時間之後,App Store已經不再只是扮演推手的角色,本身就已經是一門非常龐大的生意。
不過Apple一直沒有單獨公布App Store的營業額,而是把它放在包括iCloud雲端服務、Apple Music音樂服務、Apple Care延長保固、以及Apple TV視訊的整個「服務」分類之下。
根據Apple在2021年3月底提供給美國證交所的最近一季財報,該公司的「服務」業務營業額為169億美元,跟Mac和iPad兩項產品合計的169億剛好一樣,但離同季iPhone創下的480業績仍然還有一大段距離。
但服務事業的大幅成長,這已經改變了Apple商業模式的重心。

該轉向「看起來更賺錢」的事業嗎?

在App Store的營收呈現爆發性的提升之後,Apple內部已經有「營收從硬體事業轉向服務事業」的聲音,但華爾街的投資人並不認同。因為iPhone的成功、而且佔Apple營收比例越來越高,也同時帶來了一個問題:太依賴購物季的因素,而且評價不佳的機種可能會導致太大的負面影響。
所以有人認為,如果把各種服務都放進當紅的App Store來賣,就可以創造忠誠度更高、願意持續付費、受季節影響較少的顧客族群,進而紓解iPhone營收因為季節起落而導致的不穩定。
所以,像是電視劇、好萊塢電影、健身、遊戲、其他雲端服務等等,都陸續加入了Apple服務事業的陣容;甚至有人預測,這些服務的營業額在2023年將會達到1,000億美元之譜。
這樣的樂觀預測除了激勵了投資人之外,當然也會衝高Apple的股價;而另外一個結果,就是讓部分高層人士更加認為,這個方向才是Apple的未來所在:好用的服務讓Apple的硬體更好用,於是就賣得更多,再回頭增加使用這些服務的顧客。
理論上來說,這是個避免硬體銷售季節問題的完美方案,也更能讓滿意的顧客綁在Apple硬體和服務所構成的專屬生態系中。對嗎?

危機與優先順序

但如此一來,Apple原本的產品優先順序、以及一直以來的企業文化,會受到怎麼樣的影響?該犧牲哪些原則、又保留哪些原則?
舉例來說,當預算受到限制時,要以哪個業務優先?先買一部新美劇的版權來播,還是先開發下一代的Mx處理器?對於包括Apple在內的企業來說,隨時都可能遭到危機突襲:忽然捲入一場智財權訴訟、出了一款賣不好的iPhone、VR產品出包、難產的Apple Car電動車……。
總之,就是因為無法預知,所以才叫做危機;如果可以預知的話,通常就可以迅速處理掉了。
作為一位長年的Apple產品資深使用者,我當然很樂見Mx處理器繼續發展、也期待Apple Watch可以測血壓和血糖值;對於Apple的企業文化,短期之內也沒有太多操心。
不過在過去幾十年的生涯之中,我也看過太多企業因為優先順序的改變、以及沒有認清自己的長處而衰落。例如我的老東家惠普科技(HP),在桌上型和筆記型電腦市場雙雙領先之後,卻因為轉而追求其他目標,而錯失了後來在新一代PC和行動裝置革命中的領導地位。

歷史會不會重複?

有人說,「歷史不會直接重複,只是難以捉摸」;HP的失誤並不一定會成為Apple未來的劇本,但Apple過往並不出色的雲端服務、以及沒能讓Siri語音辨識成為主流的故事,都還是可以告訴我們,就算是成功的公司也有犯錯的時候。
微軟也是一樣。他們錯過了一整個世代的手機發展,而用於試圖振作的Surface Duo又評價普普,現在只能打折流血出清。
我個人希望,Apple不要失去原本「以硬體為核心」的精神;因為無論是使用者、或是科技業的菁英們,從Apple期待的仍然是下個版本的iOS、以及下一代的Apple處理器,而不是另外一部好萊塢電影。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企業主管把「對的人」擺在「對的位置」、賦予「對的任務」,是成功運作的關鍵之一;而從人選自己的角度來看,則要接受跨部門、跨領域的專案,才能夠擴大專業、加強能力,為自己走出更寬廣的路。經驗沒有捷徑,必須自己承擔、挑戰、實踐,才能爭取到職涯的發展機會。
電動車時代已經漸漸來臨,而且除了車子本身的效能和潛力之外,車廠更在疫情和地緣政治導致的晶片短缺之際,展現出了更大的生產彈性。電動車廠的這個特色,能為傳統車廠帶來什麼啟示嗎?
曾經引領世界半導體產業的美國,至今已經慢慢落後於台灣和南韓。重新回鍋Intel的執行長Pat Gelsinger或許已經胸有成竹,計畫讓美國重新站上半導體產業的舞台、成為這個「戰略物資」領域的主宰。
過去十年以來,Apple的App Store這類線上軟體商店的經營模式、以及對於開發者的種種單向規範,一直都是許多爭議的來源;然而,無論你覺得這些行之有年的作法是否合理,在不久的將來之中都必然會開始改變。而這些改變又會對產業帶來什麼影響?
新一代電動車廠的本質都是「科技公司」,而不是「汽車公司」。無論從工程、商業、或是企業文化的角度看,它們跟傳統車廠的經營模式都沒有太大關係,而這也將會是帶來破壞性創新的關鍵;不過,這些公司也可能將科技業行之有年的「負面」手法帶進汽車產業。
「使命」必須要有高度、廣度,和時間的跨度,才能為目標、策略、績效指標,指出明確的內容與方向;有了宏觀的使命與願景,才不會一味追求短期效應,進而開始考慮中長期的目標、策略和指標,化危機為轉機。
企業主管把「對的人」擺在「對的位置」、賦予「對的任務」,是成功運作的關鍵之一;而從人選自己的角度來看,則要接受跨部門、跨領域的專案,才能夠擴大專業、加強能力,為自己走出更寬廣的路。經驗沒有捷徑,必須自己承擔、挑戰、實踐,才能爭取到職涯的發展機會。
電動車時代已經漸漸來臨,而且除了車子本身的效能和潛力之外,車廠更在疫情和地緣政治導致的晶片短缺之際,展現出了更大的生產彈性。電動車廠的這個特色,能為傳統車廠帶來什麼啟示嗎?
曾經引領世界半導體產業的美國,至今已經慢慢落後於台灣和南韓。重新回鍋Intel的執行長Pat Gelsinger或許已經胸有成竹,計畫讓美國重新站上半導體產業的舞台、成為這個「戰略物資」領域的主宰。
過去十年以來,Apple的App Store這類線上軟體商店的經營模式、以及對於開發者的種種單向規範,一直都是許多爭議的來源;然而,無論你覺得這些行之有年的作法是否合理,在不久的將來之中都必然會開始改變。而這些改變又會對產業帶來什麼影響?
新一代電動車廠的本質都是「科技公司」,而不是「汽車公司」。無論從工程、商業、或是企業文化的角度看,它們跟傳統車廠的經營模式都沒有太大關係,而這也將會是帶來破壞性創新的關鍵;不過,這些公司也可能將科技業行之有年的「負面」手法帶進汽車產業。
「使命」必須要有高度、廣度,和時間的跨度,才能為目標、策略、績效指標,指出明確的內容與方向;有了宏觀的使命與願景,才不會一味追求短期效應,進而開始考慮中長期的目標、策略和指標,化危機為轉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AAPL 公布 FY3Q24 財報結果,營收報 857.8 億美元,高於我 Model 預期的 848.0 億美元,也高於 Bloomberg 共識預期的 844.6 億美元,而 EPS 則報 1.40 美元,大幅高於 Model 預期的 1.17 美元,亦高於 Bloomberg 共識預期的 1.
Thumbnail
品牌官網與品牌電商的設計思維截然不同,體現在商品介紹與購買流程的分離上。這篇文章探討了官網的教育、認識功能,以及購物頁的轉換率、客單價等目標。作者建議利用部落客內容來協助品牌的教育和認識工作。同時也提到在廣告投放時如何利用第三方數位資產作為品牌的廣告素材。
Thumbnail
賈伯斯在當初是堅決反對製造手機的,但後來卻領導著蘋果推出了 iPhone。這篇文章深入探討蘋果如何持續創新和改變,在極其競爭的科技產業中立足。透過擴大能力圈和建立強大的生態系統,蘋果不斷引領市場走向。
Thumbnail
蘋果WWDC發布會在每一年都能吸引全球的目光。今年,在銷量不及預期的背景下,這場科技盛宴再次拉開帷幕,全球消費者見證iOS 18、iPadOS 18、macOS Sequoia等一系列重磅系統更新的亮相。
Thumbnail
科技七雄之一的蘋果APPLE,我們來解析一些數據與圖表來解析看看這家公司還能不能進場與繼續持有。
Thumbnail
生活中存在的符號消費 生活中的符號消費無所不在,當人們工作不再單純為了生活,而是為了消費用品,出現以生活風格與品味為重心的個體性, 透過展示自己所買的物品,創造並保持一種認同感,美學與文化是消費商品的元素,消費主要的目的是產品所象徵的符號意義,而不是產品本身。
Thumbnail
美國司法部(DOJ)於週四對蘋果公司(Apple Inc.)提出訴訟,聲稱其iPhone生態系統形成了壟斷市場,這不僅推高了蘋果的“天文估值”,同時也以消費者、開發人員以及競爭手機製造商的利益為代價。
Thumbnail
蘋果引領硬體技術潮流,並擁有嚴格的品牌力、成本控管和供應鏈技術。
Thumbnail
智慧型手機龍頭蘋果 Apple,於月初正式發布了其 2023 第四季的財報 (蘋果公司內部財務年度為 2024 第一季)。雖然營收與獲利都打敗了分析師的預期,但由於中國市場表現不佳,並且也給出了一個較保守的第一季預期,所以導致於公布財報之後出現了股價下跌的狀況......
Thumbnail
AAPL 公布 FY3Q24 財報結果,營收報 857.8 億美元,高於我 Model 預期的 848.0 億美元,也高於 Bloomberg 共識預期的 844.6 億美元,而 EPS 則報 1.40 美元,大幅高於 Model 預期的 1.17 美元,亦高於 Bloomberg 共識預期的 1.
Thumbnail
品牌官網與品牌電商的設計思維截然不同,體現在商品介紹與購買流程的分離上。這篇文章探討了官網的教育、認識功能,以及購物頁的轉換率、客單價等目標。作者建議利用部落客內容來協助品牌的教育和認識工作。同時也提到在廣告投放時如何利用第三方數位資產作為品牌的廣告素材。
Thumbnail
賈伯斯在當初是堅決反對製造手機的,但後來卻領導著蘋果推出了 iPhone。這篇文章深入探討蘋果如何持續創新和改變,在極其競爭的科技產業中立足。透過擴大能力圈和建立強大的生態系統,蘋果不斷引領市場走向。
Thumbnail
蘋果WWDC發布會在每一年都能吸引全球的目光。今年,在銷量不及預期的背景下,這場科技盛宴再次拉開帷幕,全球消費者見證iOS 18、iPadOS 18、macOS Sequoia等一系列重磅系統更新的亮相。
Thumbnail
科技七雄之一的蘋果APPLE,我們來解析一些數據與圖表來解析看看這家公司還能不能進場與繼續持有。
Thumbnail
生活中存在的符號消費 生活中的符號消費無所不在,當人們工作不再單純為了生活,而是為了消費用品,出現以生活風格與品味為重心的個體性, 透過展示自己所買的物品,創造並保持一種認同感,美學與文化是消費商品的元素,消費主要的目的是產品所象徵的符號意義,而不是產品本身。
Thumbnail
美國司法部(DOJ)於週四對蘋果公司(Apple Inc.)提出訴訟,聲稱其iPhone生態系統形成了壟斷市場,這不僅推高了蘋果的“天文估值”,同時也以消費者、開發人員以及競爭手機製造商的利益為代價。
Thumbnail
蘋果引領硬體技術潮流,並擁有嚴格的品牌力、成本控管和供應鏈技術。
Thumbnail
智慧型手機龍頭蘋果 Apple,於月初正式發布了其 2023 第四季的財報 (蘋果公司內部財務年度為 2024 第一季)。雖然營收與獲利都打敗了分析師的預期,但由於中國市場表現不佳,並且也給出了一個較保守的第一季預期,所以導致於公布財報之後出現了股價下跌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