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控資本主義

含有「監控資本主義」共 13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當然,他們並不是真正「理解」你。他們不是透過「正常的相處」來和你自然地變熟,不是透過深入談話,知道你的價值觀與興趣愛好。它們像是一些性格扭曲的跟蹤狂,一直躲在你身邊,蒐集你身上掉落的毛屑,將之拼湊成你的「替身」,讓這個替身暗地裡替你做選擇。
  事實上,從技術上來說,拿掉或減少那些會讓我們分心的功能並不困難。譬如說,臉書和Gmail可以改變通知模式,讓我們一天只會收到一次統一的通知,告訴我們今天誰傳了訊息給我們。以當前的技術來說,甚至可以結合AI,幫我們彙總這些消息。
Thumbnail
  聊天型AI也存在著相同的邏輯。而且,AI的用戶往往會更主動地嘗試讓AI理解自己。我們巴不得AI對我們的想法瞭如指掌,這樣它才可以快速且充分地為我們服務。然而,我們根本無法避免這些數據被人拿去「破解我們」。就算山姆.奧特曼的團隊不會這麼做,馬斯克或祖克伯的團隊會、威權國家的政府部門也一定會這麼做。
Thumbnail
  阿薩解釋,我們可以把這件事情理解為,在臉書、Google等企業的伺服器裡「有個小巫毒娃娃,『它』是你的模型」。一開始,每個人的模型都是一些沒有明顯特徵的通用模型,但它們會不停紀錄、蒐集你的點擊軌跡、搜尋內容、使用偏好、在網站上停留的時間等你自己都不在意的小細節,用它們來調整這個娃娃。
Thumbnail
根據統計,擁有智慧型手機的美國人超過百分之八十,每人平均約看手機五十次。起床時看社群貼文、搭大眾運輸時回客戶訊息、休閒時刻看Netflix,我們生活處處是數位科技的身影,而伴隨數位科技發展的,不僅有生活型態的改變,還有大數據提取與分析的「數據代理公司」...
Thumbnail
讀書會至今已討論了七本書,以下除了簡單的心得分享,也會附上可能會有興趣的讀者類型,以及我個人對每一冊的喜愛程度。
Thumbnail
Adai-avatar-img
2021/11/23
無限賽局,不講輸贏,只有領先與落後,存活與淘汰,終極目標不再是打敗別人,而是如何不斷讓自己更好。~喜歡這段話
韓筠青 // Anna -avatar-img
發文者
2021/11/24
沒錯!以自己為主就不會陷入「一定要跟別人爭第一」的惡性循環,。
付費限定
台灣的立委諸公有鑑於數位生活已成為民眾生活的延伸,認為人民的數位權利(digital rights)是政府應積極保障之權利,且人民在數位虛擬環境中仍應享有憲法保障之自由,以及避免受不當侵害權利的保障,因此曾擬具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增訂第13條條文草案的「數位自主權」。這個權利的概念是怎麼演變來的?
Thumbnail
演算法可以幫人類決定一些事情。隨著現代社會漸趨複雜,使用到演算法的例子只會越來越多。但我們可曾想過,演算法也會「歧視」?
Thumbnail
你在網路上的一舉一動,其實背後都有「老大哥」在監看著,你的每一個點擊、停留在哪個網頁多久、關鍵字搜尋等等,這老大哥不只看,還會吸收、分析,並因此提供更好的服務(廣告)。這對用戶來說其實是跟魔鬼簽契約,以自身數據來交換免費平台。但,用戶本身是否真的知道這些眉角?
Thumbnail
2020年,一部具有超大迴響力的原創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Social Dilemma),在Netflix平台中正式上映。它所揭示的是一場監控資本主義的陰謀。究竟,在這個新的權力關係中,人類是如何被操控的?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