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感謝一切的機遇,讓我擁有一個多采多姿,而且十分特殊的公務生涯。」回首公務生涯,陳惠姝秘書為自己下了一個這樣的註腳。她耕耘的痕跡遍布整個新竹,民國 78 年通過丁等特考後,先是分發至士林區公所任職兩年,接著轉調新竹市立文化中心(今新竹市文化局),身為中壢女兒的她自此與新竹結下不解之緣。不似一般的公務員多數時間坐在辦公室裡,她在新竹市立文化中心從行政、採購相關事務做起,一次偶然的機會,跟著當時的文化中心洪惠冠主任辦理文建會推動的《公共藝術示範(實驗)設置計畫》,在當時還沒有太多前例可循的狀況下,一步一腳印地開拓出辦理公共藝術設置與評選工作的相關執行規範與細節,位在新竹市演藝廳旁的「竹影城跡」就是法國藝術家 Nicolas Bertoux 的公共藝術作品,結合在地歷史人文特色,以風與竹做為創作重點,並以現代手法予以表現。
陳秘書曾擔任新竹玻藝節的國際作品負責人,在推動文化工作期間,結識來自各國的藝術家,也多次進行國際策展實務交流。圖為1995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參展藝術家Lucio Bubacco攝於西雅圖「Pillchuck Glass School」。
陳秘書謙虛地說:「現在回頭看很勇敢, 就是憑著一股傻勁,完成時真的很有成就感」。在《政府採購法》尚未施行的年代, 許多執行細節都得靠公務人員親力親為, 很難想像,她當年曾經自己挽起袖子佈展、到尖石鄉物色搭配藝術作品的石材、用機車載著藝術家到新竹各處找材料,甚至處理複雜的外文翻譯文件校對。在文化中心 8 年的歷練,承辦 1995、1997 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國際館」的工作, 讓她就此投入展覽。
「我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啦, 哈哈哈。」陳惠姝秘書謙虛地如此自嘲。 她曾憑藉著優異的外語能力,多次隨團到國外考察,帶回第一手的新知,也擔負起文化交流尖兵的重任。面對一次又一次不熟悉的業務,她抱著「球來就打」的心情, 也常常以此勉勵後進同仁,她說:「做文化工作不要把它單純當工作,完成任務的同時你在精神上也被潛移默化,一面做一 面學,每個人都會有精彩、豐盛的人生」。
「竹影城跡」落成典禮秘書與作者Nicolas Bertoux合影。
在短暫地服務於新竹市消防局負責出納、 採購業務後,熱愛文化工作的她在民國 94 年發現新竹社會教育館開出職缺,便主動申請調任至此。上任後首件大事就是承辦賽期長達一個月的「全國學生音樂比賽」,這項全國性的比賽參賽者眾多,且攸關學生的升學權益,不僅學子間十分關注,帶隊的老師、家長們也會通電話詢問相關細節。秘書最自豪的就是透過她縝密、細心地規劃,最後不僅活動順利辦理完成,更有許多家長對她表示感謝。當時國立新竹社會教育館掌管北部7縣市的社會教育工作,這段期間北部 95 個社教站大多設立在國小,由校長擔任召集人,隨著主管機關改隸文建會,新竹社教館更名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各地社教站轉型、 立案為人民團體,至今美學館同仁依然和許多當年社教站夥伴成為莫逆之交。
除了辦理上級交辦的業務之外,她也大力配合歷任館長推動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的創新計畫。其中《璞玉發光》打破過去競賽僅發獎金、獎狀就結束的常見作法,更著重在人才培育、作品行銷,讓青年創作者們能一步一腳印地在畫壇站穩腳步。見多識廣的秘書把握著「雪中送炭,不錦上添花」的原則,或挹注資源,或深度陪伴,為臺灣各地的文化夥伴帶來活水。
一轉眼,新竹公會堂即將修復完成,她在這個空間裡經歷過5位館長,也即將在兩年後榮退。曾在這裡寫下數不清回憶的秘書,在公會堂各個角落都有故事。「公會堂立面很漂亮,我最喜歡拱廊!」服務過婚紗攝影公司的秘書曾突發奇想,希望有新人能夠利用修復完成的新竹公會堂拍攝婚紗照留下重要回憶,也讓更多人知曉市中心有這樣的建築物。如同建物的名稱「公會堂」一樣,秘書希望這裡恢復成民眾集會的地方,讓不同年齡層都願意親近:「早上廣場開放跳晨操,一旁貼上鏡面讓青少年可以進來練舞」,看著秘書眉飛色舞地描摹未來能連結哪些社群來使用這個空間,想必秘書退休後的生活將無比充實,公會堂也將走入更多人的生活中。
本篇文章出自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發行之《巢兼代》刊物 Vol.1
指導單位|文化部
出版單位|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執行單位|城市透鏡文化有限公司
圖片提供|陳惠姝 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