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代木,回歸生活──竹生活‧陳明子

2012年成立的「竹生活文化促進協會」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組織,許多協會都是由單一行業或相關產業所組成,但「竹生活」的成員有醫師、老師、藝術家、企業家、生態環保解說員……,一群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唯一的共通點是:有感於竹山的竹產業沒落,想為地方做點事。
由於大家都有自己的正職工作,無法全力投入,但也因為成員背景多元,每個人可以各自貢獻所長,有錢的出資,有設計專才的提供文創點子,有民宿業者幫忙行銷等等。而陳明子在去年接任專案經理人,以她竹山高中美工科本科出身的背景,承接起竹產業復興的任務。
整合資源,建構人才地圖
希望把竹慢慢帶回生活中,像我們5、6年級生這一輩還能接觸到,但是7、8年級生搞不好連看連摸都沒有,提到竹,只會聯想到阿公阿嬤時代的器物。」明子說。怎麼樣讓年輕人覺得有趣、不會枯燥乏味,設計生活文創品、開課程、辦活動、帶遊程,這些都是目前協會在做的事。
竹生活文化促進協會推廣各種竹生活用品。
明子觀察,協會不缺竹工藝相關的人才,但是欠缺整合,以及需要挖掘年輕潛力新秀,「先調查出大概的年齡分布、在哪個地區、我們需要哪些人,最主要我要找出隱形者。」她把建構人才地圖列為首要任務。
她不諱言現實狀況是,儘管竹山的竹藝人才很多,但是礙於經濟考量,許多人會有另一份工作來維持基本生計,以她自己是美工科畢業來說,她的許多學長姐、學弟妹都是有名的竹雕師、竹編藝師、竹管家具師,但除非名氣到一定的程度,可以跨出竹山鎮,才足以靠竹藝維持生活。
她直言就算透過比賽這個捷徑能快速累積知名度,但比賽得大獎,不代表作品一定賣得出去。而且,大部分的藝術工作者、創作者都不會行銷自己,這也是她想做整合的原因。
協會的據點搬到台西客運旁一棟民房,整棟建築用竹子「包裝」起來。
技術傳承,挖掘潛力新秀
斷層很厲害,我們需要找出那一塊來。」曾經,竹山高中美工科是培育藝術人才的重要搖籃,曾經有北復興、中竹高之美名,尤其竹藝課程曾是竹山高中美工科的特色,師資更是一時之選,曾幾何時,因為學校政策或轉型的考量,廢除了美工科,現在只有美術班,或者廣告設計、創意設計相關的科系,竹藝已經被淡化消失。
復興竹編工藝是協會的主要任務。
例如竹編,明子因為經歷過扎實的訓練,她很清楚學會編竹子不是三、五天的事,如果真正要投入這個領域,必須從剖竹、刮竹學起,她強調不是去買別人剖好的材料回來做,因為那會限制了想像,沒辦法活用。初學者可能很長一段時間每天都在刮竹青、剖竹子,能不能耐得住?但是她認為做設計一定要從頭去認識竹子、學習如何選材,從最基本的開始,才能長遠走這一條路。
可以想見,要有高度興趣的人,才有辦法耐受這個枯燥的過程。在她心目中設定的隱形者是年輕、沒有名氣的工藝師,但是熱愛做竹編或者從事文化的事情,因此協會一方面要做技術傳承,一方面要把隱形的人才找出來。
竹餐桌計畫,把竹融入生活
試圖讓竹子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之中,協會在2021年辦了一場「幸福餐桌」活動,利用竹子做成器皿、餐具,搭配當地食材,呈現出非常竹山味的餐桌,「主要是展示出來竹子可以這樣用。」明子說。
「幸福餐桌」用竹器、在地食材打造竹山味。(圖片提供/陳明子)
發揮創意製作出來的竹製品,不僅有設計感也具實用性,像是挑選很粗的孟宗竹,利用它的竹根頭製作成容器,擺放起來非常大器。但是孟宗竹不是每一根都能長到那麼粗,而且一根竹子也就只有一個竹根頭,數量非常稀少,餐會之後,有慧眼獨具的客人看了喜歡便直接買走,可以說這場餐會也帶出了實際的購買行動。
有些人會質疑竹子怕潮濕、不易保存的問題,明子也分享聰明的使用方法,像是在竹編盤上鋪上大片的樹葉襯墊,不僅可以隔離油水,也兼具裝飾的作用;或者選擇擺放比較乾燥的食物,像是當壽司盤、水果盤;另外,他們也製作可以包覆在瓷碗外圍的竹編,達到方便盛裝又好看的效果。而且,其實竹製品是可以放進烘碗機裡烘乾的。
圖片左側的竹根頭處理過後也可以變成容器。
竹子是友善環境的材料,而且生長速度快,說實在的,很適合運用在生活用品上,當作耗材也不會有負擔,「至少它不會傷害地球。」明子說。嘗試開發過許多商品,明子觀察,不用帶著走的,接受度比較高,例如竹編燈罩就好過竹手機殼。
「以竹代木」是一個選項,竹子的固碳率比木頭高,輪伐期又短,近年來看到竹設計品也越來越有質感,如果木材、竹材都可以做的東西,不妨優先選擇竹子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近十多年,台灣農村有了創新性的發展,一群人生中途轉換跑道的青農投入,發展出一種生產者與消費者更直接互動的模式。宜蘭縣員山鄉深耕村,2004年賴青松創立「穀東俱樂部」是先驅代表,2013年「倆佰甲」擔起媒合閒置農田和小農的角色。一群有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因各種原因來到深溝形成新農聚落,一場青農實驗逐漸形成新型態的農村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