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的一日廚房》——不該被遺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重見天日的藝術家及其作品

2020年,北師美術館辦了「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展。那次展覽讓我認識好多過去完全不知道、活躍於日治時期台灣的畫家。2021年底,北師美術館又辦了「光—台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以光為名,回應一百年前台灣文化協會的創立,透過藝術,呈現當時的人如何懷抱勇氣,追尋那份覺醒。北美館也辦了一個「走向世界:臺灣新文化運動中的美術翻轉力」展,一樣是呈現1920到1940年代台灣人如何透過美術走向世界。三個展覽像是為我開了一扇窗,走入不曾發現的新世界。不管水彩、膠彩、油畫還是雕像,也不分寫實還是抽象,這些作品帶給我極大感動,那感動或許來自美、來自共通人性,也可能來自與台灣、與自己的連結。

不知是否因雕像最吸睛,三個展覽都分別以黃土水的作品〈少女〉〈甘露水〉〈釋迦出山〉做為主打,也真的很成功吸引到我。可是在這之前,〈少女〉被塵封於太平國小校史室,〈甘露水〉則被棄置台中街頭、甚至被墨水潑灑導致汙損,是台中的張醫師冒著危險將之保存,五十年後才重見天日。如同許多日治時期藝術家及其作品,被遺忘、被棄置、或者被小心地藏起來不敢提起。

進入他們的故事

《藝術家的一日廚房》介紹許多上述展覽中的藝術家,有些我原本就認識,像是三峽出身的李梅樹、二二八事件受難的陳澄波、李遠哲的父親李澤藩……;有些則是因展覽作品而留下記憶,如剛才說到的黃土水,畫迪化街南街的郭雪湖,畫礦工的洪瑞麟、畫風乾淨明亮的女畫家陳進、野獸派風格的廖繼春、畫作背後常有深意的李石樵;有些則是我有點印象,但對其作品與生平毫無印象……

相比展覽,書中介紹的作者與畫作沒那麼多,但透過作者潘家欣帶點詼諧風格的文字介紹,我更深入藝術家們的故事。比如為台灣美術帶來極大影響的石川欽一郎,過去只知道他是畫壇重要推手,閱讀後才深刻感受到他啟發影響了多少徒子徒孫。又比如此書封面淡水風景畫創作者倪蔣懷,我對他的作品印象不深,卻從文中得知他聽從老師石川欽一郎的話,放棄赴東京留學成為藝術家的夢,經營礦業出資辦展覽、開設洋畫研究所、籌畫台灣第一個美術館的設立。

透過每個人的故事,我似乎能感受到當時這些文藝青年的決心。以藝術為職志,不管古今中外,都不是簡單的,這些藝術家,有些家境富裕、有些則不怎麼樣,但都是很優秀的人才。當時台灣學生最好的選擇應該就是進入師範學校或是醫學校,他們如果照正常路徑,應該也是這麼走,可是受到藝術啟發,他們嶄露天分與決心,甚至在家人反對下追求藝術之路。許多人赴東京留學,有些上了最好的東京美術學校、有些始終考不上而頂著壓力在東京持續補習學畫。

藝術家有他們的人生故事,創作出的作品也各自呈現不同的故事。透過畫作,我看到了百年前的淡水、大稻埕、新竹、嘉義風光,有些還可以和現在對照,有些早已不知何在;我也看到了百年前的女子裝扮、市場模樣。有時,也感受到藝術家的詼諧與畫作背後想傳達的內容。不同的內容與主題,觸動了我們共有的人性而產生共鳴。

純粹的追求

大多數能在當時台灣藝壇展露頭角的藝術家,多半還是有個固定脈絡——受到啟發愛上藝術(學校老師或家庭),留學東京(最好是東京美術學校),跟對主流老師,作品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帝展)或台灣官辦的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還是民間最大的臺陽美術協會(臺陽展)。畫風上,無論東洋畫還是西洋畫,最好跟隨主流(有點像是參加歌唱比賽,選歌還有唱法最好要照評審喜好)。事實上,大多我熟悉的藝術家都是走這條路。但書中提到的幾位我過去比較不熟的藝術家,卻始終「做自己」,不跟隨主流,只畫自己喜歡的,純然探索自我。比如陳德旺,他就被日本的「在野派」吸引,反對派系,追求自由自在的創作、研究。在日本「遊學」十多年,他一次比賽都沒參加,只因他覺得那「不純粹」,而且到過世前,一輩子也沒辦過個展。作者這麼形容他:

陳德旺的創作之路,其實就是將自己的靈魂誠實地釋放到畫布上,不穿衣服,不做姿態,除了純真,別無所求

這真的觸動到我!別無所求的追尋一定是孤獨的,不會被多數人看見,但也因為不需要去應和任何標準與他人,才會自由、才能找到自己。

書中介紹的26位藝術家無論只活了二十幾歲還是活到一百多歲,現在都已不在世間,但他們透過作品與我們進行交流。或許就同三十五歲就過世的黃土水所說:

永劫不死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精神上的不朽。至少對我們藝術家而言,只要用血汗創作而成的作品還沒有被完全毀滅之前,我們是不會死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樂思哈學的沙龍
22會員
42內容數
書本是通往過去未來、通往世界宇宙、通往現實虛幻的任意門。 關於書的種種。儘可能每週介紹一本我有感覺、對我有啟發的書。
樂思哈學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3/21
瑞典年輕人對人生意義感到懷疑後選擇在泰國出家,十七年後還俗。這段期間的精神修練讓他學到一種「超能力」: 我對自己的每個念頭,再也不相信了。這是我的超能力。
Thumbnail
2023/03/21
瑞典年輕人對人生意義感到懷疑後選擇在泰國出家,十七年後還俗。這段期間的精神修練讓他學到一種「超能力」: 我對自己的每個念頭,再也不相信了。這是我的超能力。
Thumbnail
2023/03/10
不管翻譯成用心學習或正念學習,Mindful Learning指的是不受限於單一觀點、脈絡,不被困在某種固定框架、類別,學習過程中不會變成自動導航般不知不覺的狀態。態度上保持開放、好奇,以「不知道的心」享受過程而非以結果為導向;實踐上則是不斷發現新東西,即使面對熟悉的人、事、物,甚至是痛苦。
Thumbnail
2023/03/10
不管翻譯成用心學習或正念學習,Mindful Learning指的是不受限於單一觀點、脈絡,不被困在某種固定框架、類別,學習過程中不會變成自動導航般不知不覺的狀態。態度上保持開放、好奇,以「不知道的心」享受過程而非以結果為導向;實踐上則是不斷發現新東西,即使面對熟悉的人、事、物,甚至是痛苦。
Thumbnail
2023/02/15
雖然書名中有「learning」,但本書和一般談學習的書並不同,它更加深入本質,探討關於學習的迷思,有些想法甚至違反一般人的直覺。但也正因如此,一旦你想清楚後認同,所獲得的啟發會很巨大。書名中的「Mindful Learning」,若不是怕造成混淆,其實也能翻譯成「正念學習」。
Thumbnail
2023/02/15
雖然書名中有「learning」,但本書和一般談學習的書並不同,它更加深入本質,探討關於學習的迷思,有些想法甚至違反一般人的直覺。但也正因如此,一旦你想清楚後認同,所獲得的啟發會很巨大。書名中的「Mindful Learning」,若不是怕造成混淆,其實也能翻譯成「正念學習」。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身為台灣人,怎麼可以只知道梵谷、畢卡索、雷諾瓦?
Thumbnail
身為台灣人,怎麼可以只知道梵谷、畢卡索、雷諾瓦?
Thumbnail
近幾個月臺灣的本土文化與藝術最熱門的展覽,可能就是這一場了。這一檔展覽其實延續於近年來興起的臺灣本土文藝風潮,因為過去的時空背景的影響,臺灣的本土藝術並沒有被極力的推廣,甚至在我學生時期,如果不是我們高中蓋了雨賢館,紀念背包印了水牛,那我可能從來都不會知道鄧雨賢或者謝里法。
Thumbnail
近幾個月臺灣的本土文化與藝術最熱門的展覽,可能就是這一場了。這一檔展覽其實延續於近年來興起的臺灣本土文藝風潮,因為過去的時空背景的影響,臺灣的本土藝術並沒有被極力的推廣,甚至在我學生時期,如果不是我們高中蓋了雨賢館,紀念背包印了水牛,那我可能從來都不會知道鄧雨賢或者謝里法。
Thumbnail
前陣子去北師美術館看展覽,不過今天要介紹的不是〈甘露水〉,而是畫家 — — 陳進。​陳進,台展三少年之一,打敗前輩名家的天才畫家。這是陳進給眾人的第一印象。​​陳進出生 1907 年的新竹,很幸運地有個開明的父親,雖然父親喜愛的是舊文人的書畫,但對於新文化非常開明,認同女性接受新式教育。​
Thumbnail
前陣子去北師美術館看展覽,不過今天要介紹的不是〈甘露水〉,而是畫家 — — 陳進。​陳進,台展三少年之一,打敗前輩名家的天才畫家。這是陳進給眾人的第一印象。​​陳進出生 1907 年的新竹,很幸運地有個開明的父親,雖然父親喜愛的是舊文人的書畫,但對於新文化非常開明,認同女性接受新式教育。​
Thumbnail
出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生於此土地便愛此土地,此乃人之常情。雖然說藝術無國境之別,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創作,但終究還是懷念自己出生的土地。我們臺灣是美麗之島更令人懷念。 ─ 黃土水,〈出生於臺灣〉,《東洋》,1922
Thumbnail
出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生於此土地便愛此土地,此乃人之常情。雖然說藝術無國境之別,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創作,但終究還是懷念自己出生的土地。我們臺灣是美麗之島更令人懷念。 ─ 黃土水,〈出生於臺灣〉,《東洋》,1922
Thumbnail
關於雕塑藝術家黃土水與《甘露水》顛沛流離的歷史,仔細去查然後閱讀才是比較有意義的事情.... 不過我最有感覺的是找到塵封許久的雕塑後,協助修復的日籍修復師,同時也具雕刻家身分的 森純一 老師所說的話:
Thumbnail
關於雕塑藝術家黃土水與《甘露水》顛沛流離的歷史,仔細去查然後閱讀才是比較有意義的事情.... 不過我最有感覺的是找到塵封許久的雕塑後,協助修復的日籍修復師,同時也具雕刻家身分的 森純一 老師所說的話:
Thumbnail
讀一場世人遺忘的歷史記憶,煮一桌淡中有味的常日生活——《藝術家的一日廚房》
Thumbnail
讀一場世人遺忘的歷史記憶,煮一桌淡中有味的常日生活——《藝術家的一日廚房》
Thumbnail
最近幾檔大型收藏展:《不朽的青春》、《經典再現》、《時代映像》收穫不少關注,予人一股當代台灣人渴求歷史的印象,欲透過對前輩作品的再考察、再認識,追求某種不朽的精神。本文藉由剖析這幾檔展覽的國家化與殖民美學復辟傾向,討論什麼是台灣,什麼又是台灣的藝術?以及藝術作品中有沒有台灣精台灣精神這回事?
Thumbnail
最近幾檔大型收藏展:《不朽的青春》、《經典再現》、《時代映像》收穫不少關注,予人一股當代台灣人渴求歷史的印象,欲透過對前輩作品的再考察、再認識,追求某種不朽的精神。本文藉由剖析這幾檔展覽的國家化與殖民美學復辟傾向,討論什麼是台灣,什麼又是台灣的藝術?以及藝術作品中有沒有台灣精台灣精神這回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