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認識的蕭麗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新北文化獎延伸報導

獲得本屆新北文化獎特殊貢獻獎的蕭麗虹藝術家, 陪伴台灣當代藝術發展超過 26年,培養眾多藝術 家與藝術行政人才,2021年夏天於新加坡過世。 《新北市文化》季刊特別邀請和蕭老師工作數十年 的姚孟吟,描述她和蕭老師特殊的革命情感。

撰文=姚孟吟 照片提供=竹圍工作室.姚孟吟

(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42期 | Cover Story:新北好手藝,過年當伴手)

2002 年的華山藝文特區。

2002 年的華山藝文特區。

1997 年底,我以研究生的身分從法國回到台灣,希望針 對我的研究主題「台灣藝文政策與機構的發展」找到能貼 近觀察的工作機會。我當時剛完成台灣藝術市場觀察的小 論文,發現 1990 年的股市大崩盤並沒有全然地扼殺藝術 市場,因為跟著 80 年末市場蓬勃生機崛起的,不但有新 生代藝術家,還有國家全面的「文化建設」(包括文建會 和各地文化中心等等),在展演空間與史觀建立上,搭建 藝文發展的基礎架構;除此以外,還有財團投入的基金會 例如帝門和富邦,他們投注企業資源在藝術界開疆闢土, 以新型態的操作讓藝術持續成為話題焦點。

蕭麗虹帶我進入當代藝術現場

找工作真的不容易,茫然間,時任富邦藝術基金會總幹事 的蘇瑤華問我,有位陶藝家正在找助理,你要不要試試看?我心想,是要幫忙揉陶土嗎?但仍然硬著頭皮撥通 電話,才知道,蕭麗虹正籌劃著全球藝術村案例的研究 案,需要有語言能力的研究人員協助。

就這樣,我成為竹圍工作室的第一位全職員工(如果有 編號的話),而在我之前,她一直以工讀的方式,就近 僱請北藝大的學生,協助竹圍工作室展覽與空間的管 理。 我還記得我第一天的工作,就是陪同當時北藝大的工讀 生,到處送發竹圍工作室的展覽 DM:跑了敦南誠品、 亞洲文化協會、伊通公園等,晚上再參加賴純純老師 SOCA 藝術空間《強力春藥》的開幕活動,不僅有陳水 扁市長蒞臨參與,更見識到黃海鳴老師扮女裝的行為演 出,這是我第一次見識到台灣生猛的藝術現場。

早期竹圍工作室的艱辛回憶

不過全職員工才沒那麼好混呢!因為研究案的經費,我 們在漢口街、蕭老師先生家族的商業大樓裡設立了一個五坪大的辦公室,成為蕭老師、我和稍晚加入的另一位 全職研究員的工作據點。

除了藝術村的計畫以外,我和同事也輪流負責承辦工作 室的展覽。每檔一位藝術家,在收到場地押金後給他們 展場遙控器以及開幕酒會、DM 的印製費用,協助發新 聞稿以及 DM,展覽當天也要一起到竹圍工作室協助酒 會佈置。

週六的開幕常常遇到下雨,當時還未整理的道路總因為 附近的土方傾倒以及雨勢變得泥濘不堪,我們只能走在 捷運坡道的防土矮牆,一邊躲車一邊避水,考驗平衡 力!

但心情卻是遠足般的期待,看藝術家如何施展魔法,賦 予倉庫空間不同的生命力。一會兒是地底挖洞、一會兒 又變成愛心的夢幻大水池,再來則是超現實的魚線裝 置,開展倉庫與淡水河的對話。蕭老師曾說,不管淹水、 放火、挖洞,只要房子不垮就好!這也呼應當時「替代 空間」所崇尚體制外的自由精神。

竹圍團隊的修煉:最後的開放日依舊在綿綿雨勢中展開,工作人員只得趕緊清理狼藉。

竹圍團隊的修煉:最後的開放日依舊在綿綿雨勢中展開,工作人員只得趕緊清理狼藉。

積極參與公眾事務,希望促成自由創作的空間

同樣的,我和同事一人認養一個,募集發起人組織籌備會議。蕭老師認為,相對於當時已頗有能量的「表演藝術聯盟」,視覺藝術工作者儼然是「一盤漂亮的散沙」, 因為是個體戶,容易獨善其身,但面對當時正在建立的文化政策與社會體制,不論是國際藝術村政策、爭取立 法院預定地(台北酒廠)保留為華山藝文特區、甚或是藝術家的身分認定與保險等,都需要大家團結起來共同討論與發聲。

以上兩個協會成立以後,蕭老師在不同的時間點,有幸 被推選為理事長,戮力服務,擔任公部門與藝術界溝通的橋樑。但她心裡一直有一個很大的遺憾,就是在 2004 年擔任環改協會理事長任內,因為政府能提供的條件愈 來愈嚴苛,而忍痛放棄華山藝術特區的管理權,讓商業 機制來配合政府的產業政策,藝術家也因此失去一個可以主導的都會戰場。

在環境藝術議題上,蕭麗虹與吳瑪悧合作的「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獲得2012 年台新藝術獎年度視覺藝術獎。

在環境藝術議題上,蕭麗虹與吳瑪悧合作的「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獲得2012 年台新藝術獎年度視覺藝術獎。


竹圍工作室後來在 2006 年擴大園區時,蕭老師特別與 身聲劇場談定合作,邀請他們進駐竹圍共同發展藝術聚 落,主要是從經營華山的經驗學習到跨領域激盪的創造 能量,另一方面也是要彌補在台北市失去一個自由創作 空間的遺憾。



深受嬉皮文化影響,以另類實踐挑戰體制

「自由」是蕭老師很重視與追求的價值。1946 年出生於 香港的她有七個兄弟,受過西方教育的媽媽從小就灌輸 給她男女平權的觀念,讓她成為「不玩洋娃娃、不愛裙 子的野女生!」(蕭老師 70 歲生日自述)。

1967 年她進入加州柏克萊大學學習,深受當時嬉皮文化 的影響,很認同以另類實踐來挑戰體制。就像她選擇從 字面直譯「竹圍工作室」的英文名字為 Bamboo Curtain Studio,以對照冷戰時期嚴實的鐵幕 Iron Curtain。

她得意地說,竹子搭建的簾幕有很多孔洞,可以透風、 可以窺看。我想,這就是藝術的功能,當我們感受到風 時,提醒我們從各種角度再去審視所處的環境,這也是 蕭老師受到藝術吸引、並執著於這條道路的原因。

繞著地球跑的藝文外交

大家都知道,蕭老師是個「外國人」,除了說明她不是 台灣土生土長的身分外,更是要讚揚她流利的英語與世 界經驗:香港、新加坡、紐約、英國,都曾是她重要的 生活據點。

她也是台灣亞洲文化協會的理事,深諳國際組織、文化 交流、甚至藝術家的發展需求,1998 年文建會委託的國 際藝術村案例研究,正是看重她這項長處;儘管她的國 語總是帶著口音,但對國際藝文圈來說,她豐富的閱歷 和經驗贏得大家的敬重,不但曾在許多國際組織擔任常務理事,也在台灣與亞洲區域發起串連合作,互通有無。

更重要的是,她也積極連結國際發展動態,引入重要思 潮如創意城市 Creative City、環境藝術、永續發展等。她 常說,我們做的是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是因應 發展所做的研究,並立即實踐於工作現場。

尤其在 2006 年工作室園區擴大後,更提出「國際連結 / 在地行動」(Global Connection Local Action),將自 1998 年累積的國際網絡能量在淡水區域以及台灣藝術社 群為實踐場域,建立多元多向的合作和串連。

1998 年巫義堅《文件Ⅵ》以精密的計算用釣鉤和魚線巧妙地懸吊起一艘小船。

1998 年巫義堅《文件Ⅵ》以精密的計算用釣鉤和魚線巧妙地懸吊起一艘小船。

以特約編輯身分,協助蕭老師編寫《不良嗜好》

2017 年我以特約編輯的身分,協助蕭老師編寫《不良嗜 好》一書,透過作品、故事和文字的整理,一起檢視她 一頭栽入藝術世界的初衷。她說,各種形式的藝術作品 能療癒、沉澱、省思,並啟發新的感知,因為與藝術的 相遇,讓她這個「洋媳婦」認識在地文化的生命力,也 結交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相互支持,一起探索世界。

也因此,她希望能推坑所有有能力的人多購買藝術品、 多支持藝術計畫⋯⋯,以銀彈肯定創作者,才能讓他們 繼續這條艱辛的道路。此外,她非常認定藝術之於社會 發展有重要且深遠的影響力,曾經希望有生之年能主持 這個抽象的研究,找出藝術 KPI(績效指標)的量測方 式,證明藝術展演、藝術計畫的價值,能幫助我們在面 對問題時獲得啟發和行動的力量。

竹圍最後的開放日,身聲劇場以布農族「銜火聖鳥」紅嘴黑鵯來寓意蕭老師重要的存在。

竹圍最後的開放日,身聲劇場以布農族「銜火聖鳥」紅嘴黑鵯來寓意蕭老師重要的存在。

接續蕭老師的夢想,以各種形式的藝術與社會對話

從1998 年到現在,我在竹圍幾進幾出,從全職的研究員與行政助理 到特定專案的合作與結盟,從政策的研究到倡議、從國際網絡的串連 到在地實踐,一路披荊斬棘,像是坐雲霄飛車第一排的體驗,也回應 了我一開始想近身觀察藝術環境發展的許願,很刺激,也與有榮焉。

而台灣的藝文環境,在蕭老師如園丁般近30年的熱情灌溉後,在體 制內,推動了思維的轉換與對話,在體制外,則保留一片世外桃源般 的淨土讓創意的精靈試煉與玩耍,這都是她無私奉獻累積的成果。

隨著她的離去以及竹圍工作室的熄燈,但願曾經受她感召的每個人, 都能接續她夢想的小小火種,以各種形式的藝術表現與社會對話並共 創,讓藝術成為大家的不良嗜好。

2006 年姚孟吟與蕭麗虹在漢口街辦公室。

2006 年姚孟吟與蕭麗虹在漢口街辦公室。


作者介紹 姚孟吟

資深藝文工作者,法國巴黎第八大學社會學 系博士候選人。1997 年底自法國返台,成為 竹圍工作室的第一位全職員工。在竹圍幾進 幾出,從全職的研究員與行政助理到特定專 案的合作,2017 年以特約編輯的身分,協助 蕭老師編寫《不良嗜好》一書。

《新北市文化》季刊42期

《新北市文化》季刊42期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 年6 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

《新北市文化》季刊官方網站

加入官方臉書粉絲團「讀新北 Reading Life」文章與活動訊息不漏接

紙本刊物免費索取,請洽新北市化局(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161號28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新北市文化季刊的沙龍
91會員
111內容數
2025/02/06
汐止不僅是迅速集聚島內移民與城市化的縮影,小城歷史猶如《百年孤寂》中魔幻寫實篇章,承載政權更迭、產業變遷與家族興衰的交織記憶。一幢幢百年古厝,如同小說中的布恩迪亞家族,成為歲月的見證,繁華與衰落交錯成詩,故事如煙霧般飄散,卻又透過一次次水患,深深嵌入每一寸泥土中,訴說著隱藏在時間縫隙中的瑰麗與夢想。
Thumbnail
2025/02/06
汐止不僅是迅速集聚島內移民與城市化的縮影,小城歷史猶如《百年孤寂》中魔幻寫實篇章,承載政權更迭、產業變遷與家族興衰的交織記憶。一幢幢百年古厝,如同小說中的布恩迪亞家族,成為歲月的見證,繁華與衰落交錯成詩,故事如煙霧般飄散,卻又透過一次次水患,深深嵌入每一寸泥土中,訴說著隱藏在時間縫隙中的瑰麗與夢想。
Thumbnail
2024/11/07
新北市貢寮區的馬崗社區,是臺灣最東邊的小漁村,居住人口不到50人,近年卻因土地開發案議題,意外闖入大眾視野。憑著獨特的人文底蘊、漁港的自然資源與景觀,刺激觀光人潮前來朝聖,也吸引更多文史工作者匯聚於此,帶領在地居民與外地人從日常中欣賞不一樣的漁村文化。
Thumbnail
2024/11/07
新北市貢寮區的馬崗社區,是臺灣最東邊的小漁村,居住人口不到50人,近年卻因土地開發案議題,意外闖入大眾視野。憑著獨特的人文底蘊、漁港的自然資源與景觀,刺激觀光人潮前來朝聖,也吸引更多文史工作者匯聚於此,帶領在地居民與外地人從日常中欣賞不一樣的漁村文化。
Thumbnail
2024/08/12
在淡水,有一群二度就業的媽媽們,走出家庭,導覽「淡水女路」,講述六個時代女性在淡水發光發熱的歷程。由李琪創辦的旅學堂,將旅行和女性歷史結合,陪伴在地的二度就業婦女,建立信心並與社會重新接軌,成為在地的導覽合作夥伴,創造了美麗的人文風景。
Thumbnail
2024/08/12
在淡水,有一群二度就業的媽媽們,走出家庭,導覽「淡水女路」,講述六個時代女性在淡水發光發熱的歷程。由李琪創辦的旅學堂,將旅行和女性歷史結合,陪伴在地的二度就業婦女,建立信心並與社會重新接軌,成為在地的導覽合作夥伴,創造了美麗的人文風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撰文/蘇子翔.攝影/陳材元、蘇子翔 隨著孩子成長腳步,除了尋覓公園綠地「放電」,也是開始探索這個世界的時候。 2002上映的法國電影「蝴蝶」(Le papilion)裡小女孩與老人對談, 提出了許多問題: 爲什麼母雞會下蛋?爲什麼時間會過得很快?爲什麼天使有翅膀? 隨然老人的回答不一定
Thumbnail
撰文/蘇子翔.攝影/陳材元、蘇子翔 隨著孩子成長腳步,除了尋覓公園綠地「放電」,也是開始探索這個世界的時候。 2002上映的法國電影「蝴蝶」(Le papilion)裡小女孩與老人對談, 提出了許多問題: 爲什麼母雞會下蛋?爲什麼時間會過得很快?爲什麼天使有翅膀? 隨然老人的回答不一定
Thumbnail
2020年,北師美術館辦了「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展。那次展覽讓我認識好多過去完全不知道、活躍於日治時期台灣的畫家。2021年底,北師美術館又辦了「光—台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以光為名,回應一百年前台灣文化協會的創立,透過藝術,呈現當時的人如何懷抱勇氣,追尋那份覺醒
Thumbnail
2020年,北師美術館辦了「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展。那次展覽讓我認識好多過去完全不知道、活躍於日治時期台灣的畫家。2021年底,北師美術館又辦了「光—台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以光為名,回應一百年前台灣文化協會的創立,透過藝術,呈現當時的人如何懷抱勇氣,追尋那份覺醒
Thumbnail
20年前貿商社區改建為國宅大樓,由貿商、干城、大運、正義、信義、吾莊、泰安等7個眷村組成,長年擔任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蕭明霞,對於眷村改建和長輩凋零時流失的文物,感到可惜,主動收藏,成就了今天的眷村文史館。 圖文提供=新北市文化局.社區營造點補助計畫 熱心里長搜羅舊文物,成就眷村文史館
Thumbnail
20年前貿商社區改建為國宅大樓,由貿商、干城、大運、正義、信義、吾莊、泰安等7個眷村組成,長年擔任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蕭明霞,對於眷村改建和長輩凋零時流失的文物,感到可惜,主動收藏,成就了今天的眷村文史館。 圖文提供=新北市文化局.社區營造點補助計畫 熱心里長搜羅舊文物,成就眷村文史館
Thumbnail
——新北文化獎延伸報導 姚瑞中回憶,每當他出版「海市蜃樓:台灣閒置 公共設施抽樣踏查」系列,蕭老師都義氣相挺買 個三、五十本贈與好友和相關單位,俠女精神、 上善若水,令後輩汗顏者眾,堪為台灣當代藝術 推手之典範。特別撰文懷念蕭老師。 撰文.攝影=姚瑞中 與蕭老師結緣在 1997年8月「非常流」展覽
Thumbnail
——新北文化獎延伸報導 姚瑞中回憶,每當他出版「海市蜃樓:台灣閒置 公共設施抽樣踏查」系列,蕭老師都義氣相挺買 個三、五十本贈與好友和相關單位,俠女精神、 上善若水,令後輩汗顏者眾,堪為台灣當代藝術 推手之典範。特別撰文懷念蕭老師。 撰文.攝影=姚瑞中 與蕭老師結緣在 1997年8月「非常流」展覽
Thumbnail
——新北文化獎延伸報導 獲得本屆新北文化獎特殊貢獻獎的蕭麗虹藝術家, 陪伴台灣當代藝術發展超過 26年,培養眾多藝術 家與藝術行政人才,2021年夏天於新加坡過世。 《新北市文化》季刊特別邀請和蕭老師工作數十年 的姚孟吟,描述她和蕭老師特殊的革命情感。 撰文=姚孟吟 照片提供=竹圍工作室.姚孟吟
Thumbnail
——新北文化獎延伸報導 獲得本屆新北文化獎特殊貢獻獎的蕭麗虹藝術家, 陪伴台灣當代藝術發展超過 26年,培養眾多藝術 家與藝術行政人才,2021年夏天於新加坡過世。 《新北市文化》季刊特別邀請和蕭老師工作數十年 的姚孟吟,描述她和蕭老師特殊的革命情感。 撰文=姚孟吟 照片提供=竹圍工作室.姚孟吟
Thumbnail
「很感謝一切的機遇,讓我擁有一個多采多姿,而且十分特殊的公務生涯。」回首公務生涯,陳惠姝秘書為自己下了一個這樣的註腳。她耕耘的痕跡遍布整個新竹,民國 78 年通過丁等特考後,先是分發至士林區公所任職兩年,接著轉調新竹市立文化中心(今新竹市文化局),身為中壢女兒的她自此與新竹結下不解之緣。
Thumbnail
「很感謝一切的機遇,讓我擁有一個多采多姿,而且十分特殊的公務生涯。」回首公務生涯,陳惠姝秘書為自己下了一個這樣的註腳。她耕耘的痕跡遍布整個新竹,民國 78 年通過丁等特考後,先是分發至士林區公所任職兩年,接著轉調新竹市立文化中心(今新竹市文化局),身為中壢女兒的她自此與新竹結下不解之緣。
Thumbnail
「在社會生存的本質不適合我們。」——北一女殉情事件 林青慧遺書。 臺南美術館於去年12月推出「不適者生存」特展,以各式作品表現在夾縫中掙扎生存的人物面貌,探究性別與社會運作的複雜關係。面對這個世界,其實我們都有可能自覺是個不適者。這篇文章便是筆者觀展後的心得以及思考。
Thumbnail
「在社會生存的本質不適合我們。」——北一女殉情事件 林青慧遺書。 臺南美術館於去年12月推出「不適者生存」特展,以各式作品表現在夾縫中掙扎生存的人物面貌,探究性別與社會運作的複雜關係。面對這個世界,其實我們都有可能自覺是個不適者。這篇文章便是筆者觀展後的心得以及思考。
Thumbnail
台灣的學生都在學西洋主流藝術,在大學兼任十七年的藝術家姚瑞中,從二〇〇七年開始帶學生們去爬山,打開他們的眼界和冒險心,重新認識這塊土地。 撰文、照片提供◎姚瑞中   文章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36期
Thumbnail
台灣的學生都在學西洋主流藝術,在大學兼任十七年的藝術家姚瑞中,從二〇〇七年開始帶學生們去爬山,打開他們的眼界和冒險心,重新認識這塊土地。 撰文、照片提供◎姚瑞中   文章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36期
Thumbnail
台灣廢墟迷走 姚瑞中 2014   時間拉回至1988年秋天,姚瑞中在大學聯考補習班:   每每在補習班冷氣房中睡得不醒人事差點沒感冒後,就乾脆翹課瞎晃到人煙罕至的廢墟去,沒有特別目的,更沒有任何壞念頭,大概是潛意識怕被人「抓包」,於是只好躲在沒人管的廢墟裡啥事也沒幹,就傻傻地抽著煙,面對破舊廠房
Thumbnail
台灣廢墟迷走 姚瑞中 2014   時間拉回至1988年秋天,姚瑞中在大學聯考補習班:   每每在補習班冷氣房中睡得不醒人事差點沒感冒後,就乾脆翹課瞎晃到人煙罕至的廢墟去,沒有特別目的,更沒有任何壞念頭,大概是潛意識怕被人「抓包」,於是只好躲在沒人管的廢墟裡啥事也沒幹,就傻傻地抽著煙,面對破舊廠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