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後半場的時間十分有限,所以敏雄老師分享比較短,談了自己高中在人際關係受阻、學業成績低落、大學重考、到民歌餐廳試唱被退的小故事。
「我高中時狀況很差,數學不好、人際也不好,都只有挨打的份」雖然敏雄老師的語氣很平淡,但在這句話裡,我可以感受到沈重的自卑、沮喪和孤獨感。
當時因為成績不好,敏雄老師下課都會跑去圖書館讀書,有一位結伴的邱同學在某次跟他說:「這是我最後一次跟你吃午餐跟去圖書館,因為我覺得跟你在一起壓力很大,你真的太悲觀,我都會受你影響。」再度讓敏雄老師在人際上又跌了狠狠一跤。
那段期間的安慰,是聆聽廖大哥的廣播,聽到全台各地國高中生投稿來的故事,敏雄老師說:「這些故事讓我得到很大的安慰,我才知道我不是孤單的,也有許多人經歷跟我一樣的事情。」而這段在廣播中體驗被聆聽的美好,讓敏雄老師期盼自己未來也能如此陪伴青年。
敏雄老師說:「我在人際上被挨打的份,沒有選擇的空間。」
考上大學後的日子,人際關係也無法一時之間變好,班上有許多的小團體,敏雄老師卻無法融入進去,總是一個人吃飯。在人際關係上,回想當年邱同學的評論,為了不重蹈覆徹,敏雄老師在與人互動時,總是積極稱讚、感謝和討好對方,卻同樣換來了挫敗的評價:「我覺得跟你相處很沒安全感,因為我覺得你說的都不是我。」
後來敏雄老師跑去參加吉他社,並當社長。有一天社課時,有一個學妹彈很好,他請她當助教幫忙,結果當天卻沒來,原來是跑去參加木船民歌大賽,那位學妹是哲學系的陳綺貞,比賽由五佰擔任評審,評論說她不是彈吉他最好的,但是最享受的,所以給她第一名。
身為吉他社長的敏雄老師,有些自尊心受損,也跑去民歌餐廳自告奮勇說要唱歌,唱了幾首後,卻被退貨了。當時的敏雄老師想著:「我為什麼被退貨?」於是就摸摸自己的心,很誠實跟自己對話:「我真的是喜歡上台表演的嗎?」「不是,我去吉他社是喜歡一群人一起做一件事」、「那我去民歌餐廳當駐唱歌手,是因為喜歡彈吉他嗎?」「不是,想聽什麼歌我彈吉他,是因為我喜歡人與人之間回應的感覺」一邊對話,一邊釐清。
也透過這個挫折,敏雄老師慢慢整理自己,他發現說,欸~我好像開始有點認識我自己,我真正喜歡的是什麼,問題出在哪裡,而我應該找適合我自己的去做。
敏雄老師也很坦誠地表示,其實他在30歲以前做的選擇,短時間都看不見結果,但他依然去選擇、去做,因為在這些選擇的背後,是那份高中想陪伴青年的初衷跟盼望,一路支撐著他往前走。
雖然有時候,某些選擇可能當下看不到成果,但敏雄老師也在臉書表示,【信心】也不是「確定未來一定有什麼才去做」,而是因為知道有那個美好的盼望,在可能遭致失敗的前提下依然去做值得的事!先相信而動手,才能踏實地帶出結果;即使這個結果還是可能失落。
【後記】
在聽兩位講者分享時,我覺得很有趣,因為安婷站在的是一路成績好的位置,而敏雄站在的則是一路成績差的位置,卻又好許多的相似處,安婷說在學校系統裡她沒有自己選擇的空間,而敏雄老師則是說在人際關係裡他沒有選擇的空間,兩人也同樣經歷自我否定的挫折,練習傾聽自己的聲音、在挫敗中慢慢整理、認識自己的樣貌。
徐敏雄老師在講座最後也表示,歡迎大家去他的臉書閱覽。因為時間不夠的關係,敏雄老師後來也在臉書補充更多講座沒分享到的更多故事跟細節。
在兩位講者的分享裡,也讓我感受到整理生命故事,會不斷的去更加貼近、認識自己。我也想分享一段敏雄老師臉書的貼文:
「整理自己生命故事的目的,不是要鉅細靡遺完整建構自己過去所有的歷史,而是根據當下對自己是怎樣的人的瞭解,或對於未來的自我期許,重新賦予過去某段經驗或記憶新意義。」
「換言之,當下的我認為自己是怎麼樣的人,期待未來的自己是怎麼樣的人,都會影響我們在回顧或重新詮釋過去某段事件或經驗要放那些元素,甚至透過重新排列組合那些元素,而產生一個截然不同的全新自己。」
所以,「原諒自己」就是願意用當下或未來那個善良自己的期待,也就是那個新的自我認同,重新詮釋、選擇或組合自己過去某些遺憾、憤怒、自責不已的重要事件要放哪些元素。
回顧過去的自己時,嘗試接受那時期有限卻真實的自己,相信那是當下的我所能做出最好的回應了。而所有的人生道理最困難的不是聽懂,而是在還沒看到具體成果之前先相信它們,並且願意擬訂具體可行的方法動手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