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讀後感|談《消失的另一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封面設計巧妙點出書中雙胞胎南轅北轍的人生路
《消失的另一半》談種族、談女性、談變性伴侶、談謊言,也談親情。書中說的雖是美國六零年代到九零年代的故事,然而,其中描述的諸多社會偏見與歧視現象,似乎仍存於當代社會之中。
探討種族、性別歧視等議題的小說很多,但《消失的另一半》是其中少數讓我覺得筆觸很溫柔的一部。書中幾乎沒有什麼催淚情節,作者以一種樸實且真誠的態度描述六零年代到九零年代非裔女性在美國遇到的歧視,以及因遭受歧視而經歷的自我懷疑、貶抑,以及克服逆境後的成長。
故事從一個虛擬的美國城鎮「野鴨鎮」講起,描述鎮上一對帶著黑人血統的雙胞胎姊妹絲黛兒德姿蕾,因祖先代代與混有白人血統的人通婚,而成為比上一代皮膚更白,更「完美」(書中用語)的女性。然而,居住在野鴨鎮的這對姊妹明白,即使看起來再白人,帶著黑人血統的事實,必然會限制她們未來求學、求職以及婚配的可能性。因此,兩姊妹決定一同逃出野鴨鎮,互相扶持,另覓生路。但,沒想到在離開野鴨鎮,逃到紐奧良後的某一天,絲黛兒突然不告而別,讓德姿蕾頓失依靠。從此,兩姊妹更各自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絲黛兒假扮白人,與富有白人結婚,正式躋身上流,並生了一個皮膚白皙的女兒甘乃荻,而德姿蕾則和一個黑人檢察官結婚,生下一個黑得發亮(書中用語)的女兒茱德。本來已各奔東西的兩姊妹,直到她們的下一代甘乃荻與茱德相遇後,才重新有了交集。
「種族歧視」在美國似乎一直是個難解的問題,一九六七年的電影「誰來晚餐」點出許多看似反對種族歧視、支持自由主義的白人,當面對其子女想跟黑人通婚時,下意識仍難以接受的尷尬心態,衝擊當時保守的美國社會;二零零二年,荷莉貝瑞以《擁抱豔陽天》奪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成為首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黑人女性,看似美國社會對黑白平等又邁進了一步;二零一六年,好萊塢拍出「關鍵少數」這樣的作品,勇於承認美國在六零年代對黑人女性在職場升遷與工作環境等方面的歧視,同時表揚黑人女性對美國科技發展的貢獻。從這樣的發展軌跡看來,非裔美人似乎終於能和白人平起平坐,但隨著川普在二零一六年成為美國總統,黑人的地位似乎又再次被貶抑,彷彿又快要回到「亂世佳人」描述的南北戰爭年代。
近年來,黑人仍在吶喊著要求平等與人權;但同時,也不乏如「美國多元假象」這類書籍,指陳美國社會對於非裔及拉丁裔已過於寬容,例如名校以「促進校園多元化」為名,放寬對上述族裔學生的入學錄取標準,或是容許學生以諸如文學系教學內容充斥太多白人作品、校園不該邀請保守派白人學者演講等荒誕理由,在校園進行遊行抗議。讓人不禁想問,為何黑白族群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感受呢?
看這本書時,經常想到瑪麗亞凱莉,大家看到的她,是個擁有驚人海豚音的成功歌手,但在她的人生經歷裡,她感受到的卻是身為一個皮膚白皙的黑白混血兒(父親黑人,母親白人),既不受黑人歡迎,卻也得不到白人認可,活在一種「兩邊不是人」的痛苦中。她的黑人手足忌妒她的白皙皮膚,而白人(包括她的母親)則仍用「非我族類」的眼神看待她。在這樣的氛圍下成長的大多數黑人,實在很難不為自己的膚色感到自卑,也很難不嚮往擁有晉級人生勝利組的白皙皮膚。《消失的另一半》寫的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黑人,如何克服逆境,並進而認同自我。
《消失的另一半》中,第一代姊妹倆都在掙扎中度過餘生,假扮白人的絲黛兒終其一生都假扮白人,即使和枕邊人也無法交心,讓家人感到難以親近;德姿蕾決定與黑人結婚,卻被黑人丈夫誤以為擁有白皙皮膚的她是個心高氣傲的「假白人」而慘遭家暴,最後只好逃回娘家。社會的觀感與偏見讓她們無法正視自己的存在意義,她們只想「靠邊站」,卻不得其門而入。直到她們的下一代,雖生長在充滿矛盾衝突的家庭中,經歷對種族認同的迷惘,但最後終於能理解「我不是非得當白人或黑人,我可以就只是我」,而終於能各自綻放出自信的花朵。
我認為,《消失的另一半》說的是一個療癒成長的故事,一方面讓白人了解黑人背負的辛酸歷史,可能就是讓他們長期懷著受迫害情緒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讓黑人了解,比起繼續沉浸在過去的悲傷情緒,正視自己的獨特性,珍惜自己存在的價值,才是真正值得努力的目標。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0會員
50內容數
這裏是我收藏書籍讀後感的地方,文章或為長篇大論,或為幾句短評,皆屬肺腑之言,歡迎大家看看,更歡迎發表意見,一同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hih-Yu 的書架 的其他內容
《病者生存》是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科普書,作者以數種動植物因應環境改變之反應為例,解釋人類數種遺傳性疾病基因生成的歷史背景。
人為什麼要睡覺?是不是只要有擦保養品,人人都可以「每天只睡一個小時」依然閉月羞花?深夜正是喝咖啡、滑手機、看書、追劇好時機,如此美好時光為什麼要浪費在睡覺上?一天至少要睡幾個小時?為什麼人上了年紀睡眠時間會變短呢?上述問題皆可在《為什麼要睡覺》一書找到答案。
《病者生存》是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科普書,作者以數種動植物因應環境改變之反應為例,解釋人類數種遺傳性疾病基因生成的歷史背景。
人為什麼要睡覺?是不是只要有擦保養品,人人都可以「每天只睡一個小時」依然閉月羞花?深夜正是喝咖啡、滑手機、看書、追劇好時機,如此美好時光為什麼要浪費在睡覺上?一天至少要睡幾個小時?為什麼人上了年紀睡眠時間會變短呢?上述問題皆可在《為什麼要睡覺》一書找到答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本小說探討了文學創作中的文化對立和衝突,尤其著重於異文化之間的衝突和書寫華人文化的困境。大量涉及作家和文化之間的矛盾,以及對自我定位和對作品批判性反思的情感體驗。
Thumbnail
我的家族史四處可見男性的屍體。未亡女人的至痛召喚他們跨過冥界,化現為鬼魂。死亡讓他們超脫我既愛又恨的此際,變成超自然。——潔思敏‧沃德 「傷慟文學的新經典」,書介上的這句話完全精準,作者潔思敏‧沃德所哀悼的不僅是不幸的親友們,而是一整個美國南方的貧窮黑人社群,被龐大的黑影所壟罩黑而傷逝的歷史,
Thumbnail
被稱為「離別的一族」的長壽種伊歐夫人,外表從青少年時期便停止生長。某天,梅薩蒂軍進攻族地,伊歐夫人就此死散流離,而少女瑪琪亞因此開始了無止盡的流浪。她在途中撿到一名襁褓中的孤兒。四季流轉,艾瑞爾抽長為少年,瑪琪亞卻依舊是少女模樣,在動盪的時代與心緒裡,他們相處的時光因而逐漸生變,再度面臨漫長的別離…
Thumbnail
「你的皮膚怎麼那麼黑?弟弟的那麼白!你們交換該有多好~」小時候最常聽到娥姐說這句話,感覺得出來她有多遺憾。 我跟娥姐認識將近40年,我在她身上看到拋不掉的女性束縛。國中以前,我總是過腰的長髮、肯定的每日小洋裝、離不開紅色系的各種我的日常⋯有趣的事,在她的認知裡面,只要是女生,絕對「會」喜歡,又或是
Thumbnail
《藍色的你》展現20世紀末期英國的同性戀議題,主角珍的隱藏身份和性向,及在保守社會中的掙扎。作者呼籲臺灣希望未來能出現一部結合當代現況的酷兒作品,說出只有這個時代才可以體會和理解的故事。
Thumbnail
一個白人女孩,一個黑人保母。 一個經濟生活無憂,一個為了生活遠赴他鄉。 一個還只是孩子,一個即將成為阿嬤。 但他們都失去了母親。 他們緊密地依附著,卻也要遇到分離前最後的狂歡。 這部電影大概就是講了,這樣一場為了分離而出現的狂歡,既讓兩人享受最後的時光,卻也讓彼此理解,人生終究要分離的痛苦
Thumbnail
我已经记不得是什么时候第一次读到短篇小说《乞丐新娘》,但前不久偶然重读它,才被格外触动:我在其中看到自己生活片段的倒影,而那些片段又恰巧涉及到我一度感到羞愧、无法理解的经历和感受,这也是我想要细读它、给出自己的一点反思的主要动机。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本小說探討了文學創作中的文化對立和衝突,尤其著重於異文化之間的衝突和書寫華人文化的困境。大量涉及作家和文化之間的矛盾,以及對自我定位和對作品批判性反思的情感體驗。
Thumbnail
我的家族史四處可見男性的屍體。未亡女人的至痛召喚他們跨過冥界,化現為鬼魂。死亡讓他們超脫我既愛又恨的此際,變成超自然。——潔思敏‧沃德 「傷慟文學的新經典」,書介上的這句話完全精準,作者潔思敏‧沃德所哀悼的不僅是不幸的親友們,而是一整個美國南方的貧窮黑人社群,被龐大的黑影所壟罩黑而傷逝的歷史,
Thumbnail
被稱為「離別的一族」的長壽種伊歐夫人,外表從青少年時期便停止生長。某天,梅薩蒂軍進攻族地,伊歐夫人就此死散流離,而少女瑪琪亞因此開始了無止盡的流浪。她在途中撿到一名襁褓中的孤兒。四季流轉,艾瑞爾抽長為少年,瑪琪亞卻依舊是少女模樣,在動盪的時代與心緒裡,他們相處的時光因而逐漸生變,再度面臨漫長的別離…
Thumbnail
「你的皮膚怎麼那麼黑?弟弟的那麼白!你們交換該有多好~」小時候最常聽到娥姐說這句話,感覺得出來她有多遺憾。 我跟娥姐認識將近40年,我在她身上看到拋不掉的女性束縛。國中以前,我總是過腰的長髮、肯定的每日小洋裝、離不開紅色系的各種我的日常⋯有趣的事,在她的認知裡面,只要是女生,絕對「會」喜歡,又或是
Thumbnail
《藍色的你》展現20世紀末期英國的同性戀議題,主角珍的隱藏身份和性向,及在保守社會中的掙扎。作者呼籲臺灣希望未來能出現一部結合當代現況的酷兒作品,說出只有這個時代才可以體會和理解的故事。
Thumbnail
一個白人女孩,一個黑人保母。 一個經濟生活無憂,一個為了生活遠赴他鄉。 一個還只是孩子,一個即將成為阿嬤。 但他們都失去了母親。 他們緊密地依附著,卻也要遇到分離前最後的狂歡。 這部電影大概就是講了,這樣一場為了分離而出現的狂歡,既讓兩人享受最後的時光,卻也讓彼此理解,人生終究要分離的痛苦
Thumbnail
我已经记不得是什么时候第一次读到短篇小说《乞丐新娘》,但前不久偶然重读它,才被格外触动:我在其中看到自己生活片段的倒影,而那些片段又恰巧涉及到我一度感到羞愧、无法理解的经历和感受,这也是我想要细读它、给出自己的一点反思的主要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