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通勤或是下班時間,會習慣找一些YouTube影片或是Podcast,作為吸收知識或常識的管道。
記得不久之前,還是以YouTube影片為主,默默地被圈粉,按訂閱小鈴鐺,見證常聽的YouTube頻道越來越進步,欣賞的YouTuber成為KOL(Key Opinion Leader,關鍵意見領袖)。
當我開始寫部落格,與知心好友分享心得,好友推崇Podcast,還透露曾經想過是否一起試試看製作,雖然她們後來選擇繪畫作為創作的開始,我覺得這樣的起心動念非常美好。
深深覺得,內容創作(產出)的管道很多,除了社交性質的Line及Facebook,個人動態的IG,有影音的Youtube,或是只有聲音的Podcast,都是很好的選擇,在平台的選擇上,可以從自己喜歡的入門,培養創作的興趣與習慣,鍛鍊自己能力的同時,保留未來平台的選擇彈性。
尤其聽了"吳淡如X黃大米"的Podcast對談後,激勵了自己寫下心得,大意是載具會變遷,但內容為王;而所謂共鳴,更多時候是作者寫出了讀者想說的話,所以讀者分享,分享的主體其實是讀者本身,希望獲得認同;如同電視機前的無數個天王嫂,隨著劇情的起伏甜蜜入夢。
以我自己而言,先決定了產出的形式-寫作。自我判斷是個視覺型的學習者,相較於聲音,個人對閱讀的吸收能力比較好,閱讀速度可以隨心所欲,因此理解成文字輸出是同樣的道理,同時,文章修改也比較容易且省時,是自我感覺比較舒心沒有負擔的起點。
決定產出形式後,在下定決心想要練筆時,排除了架站,就看到了Timelog,簡潔方便好閱讀,排版簡單,沒有廣告,連照片都有得選。而且它很年輕,就像我的寫作年齡一般,可以一起長大,慢慢優化。
你可以不選擇部落格,願我們都悠遊在自己的選擇裡。
20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