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雜談》

更新於 2021/10/07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最近許多名人都在關注 #歷史、#去中化 的教育問題,這裡先不談這些名人自己沒查證就說課本沒有教的問題。小編倒是想起了曾經歷過國立編譯館(當年我們好壞壞都戲稱:國立殯儀館)時代的朋友們,一定都讀過〈蔣介石在河邊看魚逆流而上〉的課文,以前小時候不知道是不是年少單純太容易相信人、還是那個年代注重背誦及記憶的教育方式使然,居然沒有懷疑過這故事的不合理處:
#魚逆流而上?可是以蔣介石生長的浙江省來說,應該不會有冷水性的鮭魚。況且會「逆流而上」的鮭魚都是成魚,不太可能是蔣介石口中的「小魚」。
或者根本小魚只是「逆流」沒有「而上」;在許多湍急的溪流,我們應該都看過有小魚拚命地逆流,其實只是讓自己保持在一定的位置,而不會順著水流被沖走。
這文章如果拿到新課綱的今日,真的是篇適合找碴⋯⋯我是說訓練思辨能力的好素材,而且又可以跨科整合地理、生物等領域,真是專家學者眼中好棒棒的跨域合作。
總之,這文章若不是蔣介石想像力太豐富,就是刻意為之的黨國洗腦文。那個年代被硬塞太多生硬奇怪的文章了,還有像是什麼蔣介石的黏土中四萬萬個細菌與中國人的故事,現在回想起來真的都是充滿迷因的詭異內容⋯⋯。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圖片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wacowbei/photos/a.577505089004371/4353676771387165 上圖為去年開學時,本粉專於臉書所發表的作品,後來被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看到,做為第92期第5頁文章的附圖,用來探討這圖文案背後,社會對
    初兼任行政的同業工會們, 八月進入到了第四個禮拜, 對於行政工作是否適應呢? 是否簽與函還是分不清楚? 電子公文到底怎麼找公文? 請購一類到四類一頭霧水? 什麼是展延什麼掣據憑撥? 今天來文後天就要送計劃? 沒有人天生就是行政,教師培育也沒有教怎麼當行政,一開始慌亂是正常的。前輩交接時聽起來很簡單的
    「人生的目的不是贏得每場賽跑,而是當我們完賽的時候,途中幫助了多少人一起完成賽跑。」 「老天爺要你多成功,就會給你多少挫折與磨練。」 一一郭婞淳 KUO, Hsing-Chun 比賽結果總是贏得奬牌的人少,輸的人多。身為一位運動員,教給我們的事,遠多於帳面上的勝利,例如: 面對盤末點時,如何能夠保持
    💪當國際上許多企業都在排隊等著用台積電的晶片時,我們覺得台積電是謢國神山。 💪當世足賽從球衣、球鞋、護具到足球,都有MIT的產品時,我們會說台灣沒有缺席。 💪當戴資穎在國際各大羽球公開賽過關斬將、屢獲佳績時,我們會覺得餘有榮焉。 請容許我這樣說,這種感覺是長期以來我們在國際上的情勢,促使我們都
    🔘關於「疫苗接種或不接種」之雜談 哈佛大學總是享有頂尖大學的美譽,但究竟是這所學校本身真的很好,還是因為它網羅了全世界最聰明的學生? 接種疫苗造成死亡,到底是疫苗本身有問題,還是接種者本身的慢性疾病、健康狀況不佳才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吸引眼球」為目的的趨使下,下標聳動、強調死亡、選擇
    局勢越是變動,我們越要保持沉穩。 而不是口號如鐵、行動如綿,或者借題發揮、博取版面。 下文節錄自 蕪菁雜誌 的讀者林柏崴撰文: 「有人故意在現在人心惶惶的時候,暴戾之氣乖張,好製造恐慌對立,群眾鬥爭運動,而一般最為基層的醫療人員,往往成為有心製造者、藉機生事報復社會的犧牲品,因為 #政治人物的鼓吹洗
    圖片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wacowbei/photos/a.577505089004371/4353676771387165 上圖為去年開學時,本粉專於臉書所發表的作品,後來被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看到,做為第92期第5頁文章的附圖,用來探討這圖文案背後,社會對
    初兼任行政的同業工會們, 八月進入到了第四個禮拜, 對於行政工作是否適應呢? 是否簽與函還是分不清楚? 電子公文到底怎麼找公文? 請購一類到四類一頭霧水? 什麼是展延什麼掣據憑撥? 今天來文後天就要送計劃? 沒有人天生就是行政,教師培育也沒有教怎麼當行政,一開始慌亂是正常的。前輩交接時聽起來很簡單的
    「人生的目的不是贏得每場賽跑,而是當我們完賽的時候,途中幫助了多少人一起完成賽跑。」 「老天爺要你多成功,就會給你多少挫折與磨練。」 一一郭婞淳 KUO, Hsing-Chun 比賽結果總是贏得奬牌的人少,輸的人多。身為一位運動員,教給我們的事,遠多於帳面上的勝利,例如: 面對盤末點時,如何能夠保持
    💪當國際上許多企業都在排隊等著用台積電的晶片時,我們覺得台積電是謢國神山。 💪當世足賽從球衣、球鞋、護具到足球,都有MIT的產品時,我們會說台灣沒有缺席。 💪當戴資穎在國際各大羽球公開賽過關斬將、屢獲佳績時,我們會覺得餘有榮焉。 請容許我這樣說,這種感覺是長期以來我們在國際上的情勢,促使我們都
    🔘關於「疫苗接種或不接種」之雜談 哈佛大學總是享有頂尖大學的美譽,但究竟是這所學校本身真的很好,還是因為它網羅了全世界最聰明的學生? 接種疫苗造成死亡,到底是疫苗本身有問題,還是接種者本身的慢性疾病、健康狀況不佳才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吸引眼球」為目的的趨使下,下標聳動、強調死亡、選擇
    局勢越是變動,我們越要保持沉穩。 而不是口號如鐵、行動如綿,或者借題發揮、博取版面。 下文節錄自 蕪菁雜誌 的讀者林柏崴撰文: 「有人故意在現在人心惶惶的時候,暴戾之氣乖張,好製造恐慌對立,群眾鬥爭運動,而一般最為基層的醫療人員,往往成為有心製造者、藉機生事報復社會的犧牲品,因為 #政治人物的鼓吹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我是綠豆爸,在陪伴家庭改變教養模式時,經常會有家長提出這樣的質疑: 「社會如此險惡,存在著很多的壞人,發生了許多的壞事,如果我們對孩子使用正向教養,如果我們尊重孩子,如果我們和孩子平等相處,會不會讓孩子長成溫室裡的花朵,失去了保護自己的能力呢?」
    Thumbnail
    邁向正確目標的過程中,無關緊要的道德瑕疵可以被允許嗎? 下文涉及電影內容-尚未欣賞電影者,閱讀前請三思!
    Thumbnail
    藍佩嘉教授認為親職不會單純的複製階級結構中的既有模樣,而是父母會「把自己的生命經驗當成對象來看待與反省,從而定位自己的教養態度與實作」,建立自己的「親職認同」並「想像孩子的未來」。而每位教育工作者勢必也會有屬於自己的「教職敘事」。
    Thumbnail
    這又是一部對抗體制、揭發黑幕的真實故事。我很愛這種題材。由於人性的黑暗面一直都存在、也沒有任何制度堪稱完美,世界上也就不斷有這類事件發生,因此這種題材的影視作品永遠不會過時。
    Thumbnail
    愛情,被喻為大學必修的學分之一,但「小小年紀談什麼戀愛」「你長大就會懂了」的斥責我們也並不陌生⋯⋯如果愛情並非不學就會,那我們該如何/用怎麼樣的方式談(教)感情(教育)?對此,老師認為連續劇《想見你》挺有意思地用生命的不同角度,展示了這個教育議題。
    Thumbnail
    【一個社會邊緣的失學女孩,成為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的震撼教育】從書評網站 goodreads 2018年度最佳選書的自傳分類裡,挑中了 《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 這本主題鮮明的自傳: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的女孩,透過自學而成為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的故事。
    Thumbnail
    在上一次的訪談文章中,筆者與 Liukas 談到了,她創作《露比任務》一書的創意來源和她如何設計書末許多的紙上活動來達到不插電的程式教育。在此篇中,筆者則摘錄訪談中的最後三個問題,在這三個問題中分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我是綠豆爸,在陪伴家庭改變教養模式時,經常會有家長提出這樣的質疑: 「社會如此險惡,存在著很多的壞人,發生了許多的壞事,如果我們對孩子使用正向教養,如果我們尊重孩子,如果我們和孩子平等相處,會不會讓孩子長成溫室裡的花朵,失去了保護自己的能力呢?」
    Thumbnail
    邁向正確目標的過程中,無關緊要的道德瑕疵可以被允許嗎? 下文涉及電影內容-尚未欣賞電影者,閱讀前請三思!
    Thumbnail
    藍佩嘉教授認為親職不會單純的複製階級結構中的既有模樣,而是父母會「把自己的生命經驗當成對象來看待與反省,從而定位自己的教養態度與實作」,建立自己的「親職認同」並「想像孩子的未來」。而每位教育工作者勢必也會有屬於自己的「教職敘事」。
    Thumbnail
    這又是一部對抗體制、揭發黑幕的真實故事。我很愛這種題材。由於人性的黑暗面一直都存在、也沒有任何制度堪稱完美,世界上也就不斷有這類事件發生,因此這種題材的影視作品永遠不會過時。
    Thumbnail
    愛情,被喻為大學必修的學分之一,但「小小年紀談什麼戀愛」「你長大就會懂了」的斥責我們也並不陌生⋯⋯如果愛情並非不學就會,那我們該如何/用怎麼樣的方式談(教)感情(教育)?對此,老師認為連續劇《想見你》挺有意思地用生命的不同角度,展示了這個教育議題。
    Thumbnail
    【一個社會邊緣的失學女孩,成為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的震撼教育】從書評網站 goodreads 2018年度最佳選書的自傳分類裡,挑中了 《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 這本主題鮮明的自傳: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的女孩,透過自學而成為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的故事。
    Thumbnail
    在上一次的訪談文章中,筆者與 Liukas 談到了,她創作《露比任務》一書的創意來源和她如何設計書末許多的紙上活動來達到不插電的程式教育。在此篇中,筆者則摘錄訪談中的最後三個問題,在這三個問題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