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台北,我街道》:超越地域之別的懷舊之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台北,我街道》胡晴舫主編

*出版社贈書

去年讀的 Balik Kampung 3A: Northern Shores 裡集結了住在當地的作家對新加坡的家鄉書寫,從文字中拜訪陌生的地名,在書頁裡看到都市變遷下的前世今生。這次讀《我台北,我街道》,其實我對台北的熟識程度大概只比新加坡好一點,如果說新加坡是完全的陌生人,台北對我來說大概就是點頭之交的程度。

寫的人從回憶和感情裡建構那些他們熟悉懷念的街道,這些地名對我來說意義不大,既然如此,我又會讀到什麼?意外地,在閱讀《我台北,我街道》的時候我找到了自己的回憶,那些構成日常的細碎小事很容易就在不斷前進的時間裡被遺落在角落,把它撿起來,拍掉上面蒙的一層灰,過去的生活短暫的閃爍了一下,在短暫閃爍的瞬間過去的生活又再度觸手可及。《我台北,我街道》裡一篇一篇的小說、散文、新詩,寫的不只是台北,不只是街道,還有一種超越地域之別的共有情感,對於過往生活的懷舊之情。

raw-image

焦元溥〈再見一次也很好〉裡的羅斯福路的唱片街喚起了一個別說是影音串流平台,甚至連 MP3 都尚未出現的年代,音樂只能化身唱片實體握在手中。讓我想起了以前高中時在台南車站附近的唱片行買下第一張愛團專輯的往事。國小時還有同學會帶著整本的 CD 和隨身聽出遊,裡面的專輯都是手選、精心為了當天旅遊建立的歌單。但高中那時已經很少人會買專輯了,走進店裡就是成排成架的唱片,白色隔板上標示出名稱用以分類,好像踏進什麼檔案室。未拆封的音樂完好的保存在四方的塑膠殼內,聽音樂成了一種儀式。先是在一排排的架上找到想要的專輯再帶去櫃台結帳,櫃檯的大哥會不著痕跡地檢視那張專輯,觀察客人的音樂品味。有一次一臉嚴肅的大哥開口說「選的這張專輯不錯喔」 ,頓時像是通過某種試驗,得以把專輯帶回家,拆開封膜,已近乎虔誠的手勢將光碟放入音響。

累積必然和『實體』有所聯繫,那可以是一個人、一本書、一座場館或一張唱片。之所以放不下紙本書,捨不得黑膠或CD,絕不只是閱聽習慣問題而已。
〈再見一次也很好〉#150

一本書、一張唱片,大概也可以是一條街、一座城市,歲月的累積,無形地寄托在實體的東西上,又衍生出專屬於「我」的情感記憶。在資源豐沛又快速疊代的數位時代,我好像需要這種有點老派的浪漫。

還有楊佳嫻的〈豪情二三六〉裡政大的二三六公車,也讓我想到大學時的竹科小紅巴。和〈豪情二三六〉裡的二三六公車一樣,免費的小紅巴也是沒有機車的學生們「前往繁華鬧熱地的渡舟」。小紅巴最明顯的站牌就是一群路邊排隊的人,巔峰時段還不一定擠得上,擠上了到站也不一定下得了車。小紅巴豪放程度不輸二三六,我也遇過司機開到一半停下來消失了,原來是停在便當店旁邊買晚餐。

開始翻找腦海中的回憶,許多人最先想到的還是大學時代吧,擺脫了高中制服,第一次離家,真正以成人的身分獨立。王聰威〈巫婆麵〉裡寫大學時期讓他暫時忘卻思鄉之情的巫婆麵,多年後攤位不在了,巫婆麵卻還有魔咒一般,在他身上保留了亂點小菜的習慣。陳宛茜〈未定版城市〉在台北的地下書院發現了穿越時代的入口,她筆下的台北充滿了魔幻的力量,隱藏在不起眼之處。溫州街裡的一個地下室裡藏了失落的朝代,雲和街裡藏著梁實秋的「雅舍」,古物的靈魂投胎轉世回到故宮,就連宿舍的建築也有著不凡的出身。即使以不再是初上台北的大學新鮮人,這座城市在她眼中依舊還有等待挖掘的故事。郝譽翔在椰林大道度過了一生僅此一次的花季。羅毓嘉的新詩裡,從男孩路(南海路,看了地圖我才知道是建中)一路走到青年路。一路上遺失了又獲得了一些東西,然而總有一些是時間偷不走的。

言叔夏在〈有些街道是春天繼母〉寫台北的雨日,她形容台北的雨是「灰雨」。在雨天裡以公車代步,常搭的班次的司機既熟悉又陌生,「只是在雨水傾斜地掉落進海面的灰日裡,她為你安靜地開過一艘船而已」。既疏離又平靜的共處。在我的印象裡,台北就是一個灰色的城市。天空是灰的,感覺隨時會下雨。建築是灰的,在巷弄間投下長長的影子。行人匆匆,似乎也是灰的,從手扶梯潛入地下,又從地底冒處來,朝斑馬線或人行道上湧去。對一個外來人來說,也許台北給人的第一印象真的就是淡漠的灰色,一種事不關己的城市特質。

胡晴舫在編者序裡是這麼寫台北的:

「台北不在乎任何人,她短視、勢利,鄉愿又無情,毫無理想性格,但相較於其他亞洲城市,她已深知排除政權邏輯,回歸到人性的本質,去檢視社會價值的優先順序。宛如古希臘的雅典,她提供她的街道,讓人們公開辯論、爭執,無窮無盡地交換意見,選擇絕交、也可和解,然後繼續過日子。」
(#90)

看到編者序才想起報導上出現的街頭抗爭、遊行活動,也是台北。一時之間沒辦法將兩種截然不同的印象連結起來。原來台北的冷淡漠不關己是一種泰然,一種給予自由的方式。這座城市容納來自各地的居民,觀點各異的立場,截然相反的黑與白在這裡可以並存,化為柔和的灰。

張亦絢的小說〈過了馬明潭──木柵路上那一日〉裡曾經被視為鄉下、「謫地」一般的木柵被劃為台北市;馬欣在〈台北學洋派的一場夢──敦化南路的前世今生〉拉開真空封存的記憶,懷念風光不再的敦化南路;原本是河的西藏路承載著作者何致和的童年,依然在他心頭流動。

陳雨航在〈台北私記憶〉說:「此生是客啊,時間才是終極的主人。」

總以為一條街、一個地名就算不是恆常,至少還是日常裡固若磐石的一部分。其實城市變化的速度之快,不寫下來就沒有了。曾經在某個地方身活過的痕跡,在回憶裡就是會帶來難以割捨的情懷。不一定是家鄉,卻是鄉愁。我們在城市裡建立生活的座標,在街道之間導航,看著歲月流轉。幸好過往時光濃縮的鄉愁還能夠化為筆墨,讓我們重回那一生一次的花季。能夠再見一次真的很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hoé的沙龍
18會員
11內容數
記錄閱讀過的中英文書,通常是小說。
Shoé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8/11
去年設下了二零二一年的閱讀目標,一個月讀一本來自北歐的作品。雖然拖了又快一年才把書單發出來,總算還是完成啦(也只完成了一半)~
Thumbnail
2022/08/11
去年設下了二零二一年的閱讀目標,一個月讀一本來自北歐的作品。雖然拖了又快一年才把書單發出來,總算還是完成啦(也只完成了一半)~
Thumbnail
2022/02/07
有著一雙當地人認為不吉利的藍眼睛,才剛出生的阿里亞就被遺棄在德黑蘭城市北邊的住宅區。善心的軍隊司機在路邊發現了阿里亞,將她帶回家撫養長大。 阿里亞的生平與近代伊朗的民族成長史經緯交織,這本書是主角阿里亞在德黑蘭從嬰兒到成為母親之間二十八年內的故事。
Thumbnail
2022/02/07
有著一雙當地人認為不吉利的藍眼睛,才剛出生的阿里亞就被遺棄在德黑蘭城市北邊的住宅區。善心的軍隊司機在路邊發現了阿里亞,將她帶回家撫養長大。 阿里亞的生平與近代伊朗的民族成長史經緯交織,這本書是主角阿里亞在德黑蘭從嬰兒到成為母親之間二十八年內的故事。
Thumbnail
2021/12/15
拆散情侶的神祕鏡池、一次只能一個人通過的橋、吃人的瑪古魯怪獸、能夠一眼看穿病灶的千里眼……三島屋奇異百物語之三!
Thumbnail
2021/12/15
拆散情侶的神祕鏡池、一次只能一個人通過的橋、吃人的瑪古魯怪獸、能夠一眼看穿病灶的千里眼……三島屋奇異百物語之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國中畢業後到台北的城中讀書。我喜歡這樣說是仿佛這是一段很遠的距離,其實也只是搭車三十分鐘的車程,若睡過頭搭計程車請司機飆車也大概只要十五分鐘,松山的到城中在物理上是很短的距離,卻完全是不同的生活情景。 那樣的分別對我來說是比從外省和巴黎市的差距更大。我曾在一篇關於台北的散文中說到,在從小長大的那棟公
Thumbnail
國中畢業後到台北的城中讀書。我喜歡這樣說是仿佛這是一段很遠的距離,其實也只是搭車三十分鐘的車程,若睡過頭搭計程車請司機飆車也大概只要十五分鐘,松山的到城中在物理上是很短的距離,卻完全是不同的生活情景。 那樣的分別對我來說是比從外省和巴黎市的差距更大。我曾在一篇關於台北的散文中說到,在從小長大的那棟公
Thumbnail
《我台北,我街道》裡收錄了二十位作家的創作。一篇一篇的小說、散文、新詩,寫的不只是台北,不只是街道,還有一種對於過往生活的懷念。 你心目中的台北,又是什麼樣子呢?
Thumbnail
《我台北,我街道》裡收錄了二十位作家的創作。一篇一篇的小說、散文、新詩,寫的不只是台北,不只是街道,還有一種對於過往生活的懷念。 你心目中的台北,又是什麼樣子呢?
Thumbnail
從香港挪移至台北,不管是哪一處,都不是我真正的家。我大膽質疑,既然書寫主體對我而言,多半仍是陌生,作為一名讀者,我何能去認同、去想像,那是我置身過的街景,是我可以激起認同的稍縱而逝記憶?
Thumbnail
從香港挪移至台北,不管是哪一處,都不是我真正的家。我大膽質疑,既然書寫主體對我而言,多半仍是陌生,作為一名讀者,我何能去認同、去想像,那是我置身過的街景,是我可以激起認同的稍縱而逝記憶?
Thumbnail
一陣號誌閃爍,離心力把她拉向了一旁靠窗的陰暗的角落。隨之而來的,是一連串不規則的連續震動從腳底板傳上來。「台北的路坑坑巴巴,難道都不曾有人來修護,夠誇張的。」「不誇張⋯⋯」她心裡想。相較起來,這算小了。她心裡那受千蝕萬剮,淒慘悲涼的經歷而又有誰能呵護?她能傾訴於誰呢?多少年的苦悶,每日周而復始
Thumbnail
一陣號誌閃爍,離心力把她拉向了一旁靠窗的陰暗的角落。隨之而來的,是一連串不規則的連續震動從腳底板傳上來。「台北的路坑坑巴巴,難道都不曾有人來修護,夠誇張的。」「不誇張⋯⋯」她心裡想。相較起來,這算小了。她心裡那受千蝕萬剮,淒慘悲涼的經歷而又有誰能呵護?她能傾訴於誰呢?多少年的苦悶,每日周而復始
Thumbnail
疫情真的能激發人的潛能 小孩無限創意一一被發掘 而我也不例外,平時就喜歡東寫寫西寫寫 謝謝慶昀幫我找了個平台-方格子 可以盡情地寫下自己內心世界 原本還想參賽,詩歌作詞作曲比賽 不過好像作詞作曲都要才能參賽 只好作罷,不過樂觀的我 還是東看看西找找這個比賽網站 還有沒有適合我參賽的 點著點著,發現
Thumbnail
疫情真的能激發人的潛能 小孩無限創意一一被發掘 而我也不例外,平時就喜歡東寫寫西寫寫 謝謝慶昀幫我找了個平台-方格子 可以盡情地寫下自己內心世界 原本還想參賽,詩歌作詞作曲比賽 不過好像作詞作曲都要才能參賽 只好作罷,不過樂觀的我 還是東看看西找找這個比賽網站 還有沒有適合我參賽的 點著點著,發現
Thumbnail
好險,在這趟尋城之旅。城市終於是和他們產生了交集,生發了關係。那文學呢?總是理性看待一切,每次在課堂進行情意延伸,總是很容易脫離現場、追求「實用價值」的孩子們,是否也能發現文學表面「無用」下的「大用」?能不能更接近一點無學的「真」和「美」?
Thumbnail
好險,在這趟尋城之旅。城市終於是和他們產生了交集,生發了關係。那文學呢?總是理性看待一切,每次在課堂進行情意延伸,總是很容易脫離現場、追求「實用價值」的孩子們,是否也能發現文學表面「無用」下的「大用」?能不能更接近一點無學的「真」和「美」?
Thumbnail
後來的後來,陸續還有創作許多城市漫步系列的曲子,對我來說,它們是我專屬的playlist。搭車或是寂寞的時候,就會把這些曲子找出來播放,就像是在閱讀自己寫的日記般,回味過去對城市的嚮往但不了解、進入城市、認識城市、直到迷失在城市裡。
Thumbnail
後來的後來,陸續還有創作許多城市漫步系列的曲子,對我來說,它們是我專屬的playlist。搭車或是寂寞的時候,就會把這些曲子找出來播放,就像是在閱讀自己寫的日記般,回味過去對城市的嚮往但不了解、進入城市、認識城市、直到迷失在城市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