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設下了二零二一年的閱讀目標,一個月讀一本來自北歐的作品。沒有特別決定要讀哪一本,選書的標準就是看當時身邊有哪些容易取得、逛書店剛好看到就買了,所以大部分的書都不在我的預期內,倒是很多之前觀望的書單還留在購物車裡哈哈哈。
整理的時候發現讀最多的是來自瑞典的翻譯書,也是最容易在書店裡找到的。最難找的大概是北歐遊牧民族薩米族的作品,翻譯成英文的作品很少,我也找不到購買的管道,很可惜沒有收在這次的書單上。不過還是發掘到了不少新的愛書🥰
一月/ 瑞典 The Book of Eels
by Svensson Patrik
Ålevangeliet,《鰻漫回家路》,又名 The Gospel Of Eels
The Book of Eels 以鰻魚洄游的一生做為開場,讓我在試閱的時候就深受吸引。作者提及了以鰻魚為中心發展出來的漁業文化、飲食、文學作品中常出現的表現手法等等的冷知識,還穿插童年時與爸爸一起釣鰻魚的回憶。看完之後突然覺得,這世界上果然還是有很多奇妙、讓人無法理解的事物。
這本書雖然分類在自然科學,但是因為加入了作者對過去的情感連結,所以更多了故事性,不是完全的科普讀物。和蘿蔔在住家附近的運河散步時,看到河邊的介紹牌,敘述了河裡的魚類洄游繁殖的故事,這些魚世世代代往返羅森湖與欽達運河,延續牠們的生命。以往對這種事情毫無興趣的我,突然覺得這些魚好讓人入迷,大概就是看了這本書的緣故吧。
二月/ 瑞典 The One Hundred Year Old Man Who Climbed Out of the Window and Disappeared
by Jonas Jonasson
Hundraåringen som klev ut genom fönstret och försvann 《百歲老人翹家去》
Jonasson 的書有一系列英文版的都是同樣風格的書封,以往都被我以為是長壽續集自動忽略。在斯洛伐克封城時書店都不能逛,抱著沒魚蝦也好的心態在網路社團買了這本二手書。我過了很久才赫然發現某一年書店櫥窗擺滿展示的正是這本的續集,似乎非常暢銷。
主角艾倫在他的一百歲生日那天決定離家出走,從窗戶偷偷逃離療養院,一場冒險從此展開。這本書的角色可愛也很無厘頭(似乎是作者的風格),偶爾回憶的部分有點冗長想跳過(對我來說啦,但我還是乖乖看完了),是一本以黑色幽默傳遞正向人生觀的故事。
三月/ 挪威 Lazy Days
by Erlend Loe
Stille dager i Mixing Part
在 Oxford Bookshop 的出清區挖到這本 Lazy Days,不得不說是一本蠻怪的小說。全書幾乎以對話寫成,描述一個劇作家和他的妻子與兩個小孩到德國的一個小鎮度假,原本應該是愉快的假期,我們看到的卻是他們婚姻關係裡的裂縫,搖搖欲墜的家庭生活。
Erlend Loe 是挪威的小說家,同時也是編劇和影評人,他幽默諷刺的風格在這本書裡也可以看到,只是他的幽默好像戳不到我。
四月/ 瑞典 The Wolf and the Watchman
by Niklas Natt och Dag
1793《狼與守夜人》
The Wolf and the Watchman
這是目前一共三集的系列。第三本續集 1975 二零二一年剛出版,在書店總是三本一字排開放在很顯眼的位置。不過目前還沒有續集的翻譯,只能等待後續的消息。
《狼與守夜人》如同原文書名,設立在一七九三年的瑞典,是一本揉雜歷史背景、懸疑與恐怖元素的小說。在斯德哥爾摩的湖裡,一個死狀悽慘的屍體被人發現了,守夜人麥可和律師瑟西爾兩人因為這起命案來到一塊,這對奇異的組合開始追查背後的真凶。
開頭有點沉悶,但中間漸入佳境,由看似不相關的片段和不同人物的視角漸漸拼湊出整個事件的緣由。十八世紀的斯德哥爾摩在這個故事裡總有種黑暗腐敗的氛圍,襯托出故事的晦暗絕望。恐怖元素大於懸疑推理,剛好是我的偏好。
五月/ 瑞典 The Unit
by Ninni Holmqvist
Enhet
The Unit 描述在一個烏托邦世界裡,超過生育年齡但沒有子女的人們會被集中帶往叫做 Unit 的機構。在這裡,他們的衣食起居都有人照顧。大部分的人在 Unit 裡過著外頭他們負擔不起的生活。他們唯一的任務就是器官捐贈,把他們最後的生命奉獻給外面世界那些「被需要的人」。
主角 Dorrit 過了五十歲生日後被送進 Unit。原本接受命運,以為自己就會這樣安然度過餘生的 Dorrit 卻墜入愛河。被社會判定為「可有可無」的 Dorrit,在 Unit 裡找到新的生命意義。但隨著器捐次數越來越頻繁,Dorrit 的時間也所剩不多⋯⋯
這本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石黑一雄的《別讓我走》,不同的是 The Unit 是以邁入老年的角色做為主角,去寫他們怎麼在一切器捐條件都已知、生命步入尾聲時做出選擇。雖然看到有些書評覺得設定很沒邏輯(例如:書中角色參加放射性物質人體實驗後還可以捐贈器官),但這本讓很久看書沒哭的我看到最後大哭,我很喜歡。
六月/ 冰島 Moonstone: the boy who never was
by Sjoń
Mánasteinn: Drengurinn sem aldrei var til
嗯,這本看完了我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看完了滿頭問號,時隔一年故事內容都忘了,請容我不負責任的介紹。
Moonstone 場景設在 1918 年的雷克雅維克,時值西班牙流感肆虐,疫情也悄悄蔓延到冰島。除了疾病與戰爭的威脅外,電影也被傳入了島上。主角 Máni Steinn 是個十六歲的少年,書一開始(這我倒是記得蠻清楚)就是他和成年男性性交易的場景。Máni 常常泡在電影院裡,遊走在現實與電影的夢幻之間,直到西班牙流感在冰島蔓延,電影院關閉。Máni 與騎著摩托車的女孩 Sóla G 受雇於醫生,在家家戶戶之間穿梭,運載屍體與病人。
我對當時冰島的歷史背景了解不多,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沒有感到共鳴,查資料的時候找到 Guardian 的
評論和
這篇書評才覺得好像沒有記憶中的難讀啊。再看一次或許感想不太一樣?
從去年聖誕節左右就準備寫的書單,居然到了隔年五月才完成一半(在方格子拖到八月才放上來)。雖然時過多月,藉機重溫一下去年讀的書也不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