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關注城市寫聲訪談影片的人,大概對這首歌會有一點點印象。
我想特別把這首歌提出來分享當時創作它的一些概念與背後的故事,而這部影片權限是設定不公開的,意思就是,現在正在閱讀的這篇文章是唯一的連結途徑。
-----------------------------------------------------------------------------
一、城市的概念
我很喜歡城市,大概十年前就已經是這樣了。十年前的我剛上高中,老家在高雄,那時候我認知中的第一座「城市」是三多商圈,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可能因為那裡百貨公司林立、三多路一路往東有好多好多的店家、興中路上有興中夜市,而三多路往西有85大樓,和心中的那個高樓遍布的城市很像。
所以,我放學後會搭捷運到三多商圈站,自我享受小說裡那種摩登人搭電車到某個地鐵站,走出車站映入眼簾的是黃昏的城市、下班的人潮車潮,夕陽照射在建築物側面的黃對照另一面已是夜幕的反差感。
後來到台北唸大學,找了個離學校不遠但又不近的地方,也就是天母,一待就待了五、六年。天母是我認知中的第二個「城市」,不過那也只是住天母的第一年這麼覺得而已XD。
在天母住不到一年就發現其實信義區世貿那裡更像是我認知中的「城市」,有市府轉運站、信義誠品、一直到信義安和,整個區域似乎都感受得到都會脈動。都會脈動對我來說是一種整體人群帶給我的快步調,隨著現代燈光照亮整個市區,那種高彩度的燈火對應黑夜,更加凸顯都會生活的對比度。
-----------------------------------------------------------------------------
二、天母
那既然有個地方比天母更城市,何不以那個地方創作就好了?
其實是有的,不過因為天母畢竟是長期租屋的地方,某個層面來說,會有兩地通勤的距離感,而這段通勤到「城市」的路程,會讓自己想很多內心的事:包括過去會在城市裡的小咖啡廳打文章打報告、或是漫無目的地看到路口就右轉等等,有時候的靈感發想就會在城市裡彙整好、打包回天母、寫成歌曲。
春雨降天母正是因為前述的類似概念,在天母的伯朗咖啡(中山北路七段那家,現在已經不在了)完成編曲的,而開始創作的那天正值2017年的三月,記得天母在春天到來的時候常常會飄著雨,不是很大的那種,不過就是會讓人想窩在室內。後來在四月初完成整首歌。
-----------------------------------------------------------------------------
三、咖啡廳
我住處是沒有書房的,本來就沒打算要有、現實空間上也沒辦法擁有,所以格局除了客廳玄關外,就是臥房與陽台,臥房裡有張桌子是工作桌,並不是用來看書打報告的,反而會拿來修相機、修樂器、放工具和維修手冊等等。而取而代之的是徒步走到離住處五分鐘路程遠的咖啡廳打報告、寫寫配樂、剪影片之類的;所以某方面來說,咖啡廳那獨自但不孤單的環境、與市囂隔著一塊玻璃的座位,是我的工作室。
整個城市都可以是我的工作室XD。
-----------------------------------------------------------------------------
後來的後來,陸續還有創作許多城市漫步系列的曲子,對我來說,它們是我專屬的playlist。搭車或是寂寞的時候,就會把這些曲子找出來播放,就像是在閱讀自己寫的日記般,回味過去對城市的嚮往但不了解、進入城市、認識城市、直到迷失在城市裡。
這樣的感覺也挺好的,因為自己也成為了都會脈動的一部份了XD。
以上~
-----------------------------------------------------------------------------
攝影:Yashica Electro 35 G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