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公佈9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數據,如預期般繼續居高不下,月增0.4%,高於預期,更比8月當時的0.3%高;年增率也來到5.4%,高於預期數值和8月數據5.3%,從圖表可得到近幾個月以來年增率都到5%以上,物價真的壓不太下來。
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截圖自tradingeconomics
大部分的人解讀其中幾個項目是帶動CPI上揚的主因,包含燃油價格月增3.9%,天然氣服務價格月增2.7%,新車價格月增1.3%,因此排除食品、能源價格後,9月核心 CPI月增 0.2%,符合市場預期。
市場投資人可能普遍有心理準備物價數據不會太低,因此昨日盤前數據公佈後,美股表現相對堅挺。
今天上午中國也公佈官方的9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數據,年增0.7%,較8月下滑0.1個百分點,低於預期。
只是限電的措施讓煤炭和部分高耗能行業產品價格上漲,生產線顯現波動,9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10.7%,高出預期值9.8%不少,可從下圖看到一年之間巨大的生產成本變化。
中國生產者物價指數年增率,截圖自tradingeconomics
面臨墊高的成本,企業勢必會轉嫁給消費者,消費者也會拉高通膨預期,以搶購囤積來應對,如此一來,高通膨期間只會拉得更長。
美國聯準會及各國央行各官員們都口徑一致表示通膨是短期現象,再過一段時間就會解除。仔細想想,卻有愈來愈多的國家加入升息的行列,是不是有一些矛盾呢?
王品集團決議月底調漲售價,反映上升成本,無獨有偶,央行副總裁陳南光昨日出席公開會議提到:「央行不應輕易就將目前物價上漲解釋成短暫性現象」。
或許我們該反問,台灣長期的低通膨是不是一種錯覺,而細細推敲是否如美國聯準會主席Powell聽證會所說的「目前的高通膨水準可能會在明年夏天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