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你真的有在傾聽嗎?—《你都沒在聽》

2021/11/0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們或許都知道傾聽的重要,搞不好也學習了一些傾聽技巧,像是保持目光接觸、回應、覆述、提問等,但不管掌握多少技巧,如果我們帶著某種目的,只想主導對話,只想證明自己、說服對方,或者心中充滿評價與自以為是的成見,這樣的「傾聽」應該就變調了。

無限開闊的世界 vs. 狹隘的心智牢籠

真正的傾聽,必須有顆好奇心。《你都沒在聽》書中這麼說:
那是想了解另一個人的世界觀的強烈渴望,還有對自己的所聽所聞感到驚奇,並從他人經驗吸收新知的期望。也就是不再先入為主地以為自己已經知道別人要說什麼,或者自認懂得比別人多。
帶著開放好奇的心,我們的世界會越來越開闊,每一次的對話,都可能幫助我們更加理解這世界、理解說話的對象。可是,在這個被社群媒體主宰的時代,想表達的人遠遠多過願意傾聽的人。在虛擬的數位世界,我們戴著面具看著同樣戴上面具的人包裝過的內容。爆炸的資訊與隨處不離身的科技讓我們越來越難專注與身邊人相處,即便只是一小段時間。
煽動情緒、缺乏深度論述的內容與演算法更將我們的世界圍成一個泡泡,逐漸地,我們失去面對不同想法的人的包容心。我們輕易獲取一大堆所謂的「知識」,以為自己看到全世界,其實,卻是帶著滿滿的偏見、被囚禁在狹隘的心智牢籠。

演即興劇&被熊追趕

未讀此書前,我沒預期一本關於「傾聽」的書可以涵蓋這麼多內容。除了闡述傾聽的重要及該有的態度和技巧,也談許多相關議題,如大數據時代下演算法的侷限,聲波化為腦波的過程等。作者凱特.墨菲用了許多比喻扣住想表達的主題,對於理解與提醒有蠻不錯的效果,比如,她以即興劇場的表演來和傾聽相比就非常傳神。
在沒有劇本的情況下,即興演員必須專注於當下演出者說出的話,他得放棄掌控權,接受劇情的新發展。接收到現有的劇情後,他如果只想表現自己,隨意無厘頭的搞笑、不顧慮下一位演出者,劇情也很難發展下去。
另外,她也以被熊追趕,對比面對對立意見時我們的大腦活動,兩者竟是差不多的!被熊追趕時,我們不是迎戰、就是逃跑、再不然就是僵住不動。這種大腦狀態下,要能傾聽真的不簡單。我們得先提醒自己,採取平靜、開放、好奇的姿態,而不是擺出憤怒、激動或警戒的姿態,那只會築起意識形態的壁壘。
更有建設性的作法是傾聽對方,發掘他人的結論從何而來,你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無論最後你是改變或強化了自己的想法。每當你覺得自己快要跟意見不同的人起衝突時,趕緊深呼吸,問他們一個問題,但不是為了搓破對方邏輯上的漏洞而問,而是為了深入了解對方的邏輯從何而來。
當然,我們也非聖人,很多時候我們就是無法與某些充滿惡意的人溝通,也有一些時候我們就是不想聽了,這時也別忘了善待自己,停止傾聽。只是我們的問題常是太早放棄。本書的最後一章〈什麼時候該停止傾聽〉就是在討論這個。

擁抱外在世界、整理內在世界

傾聽不僅是向外的,也是向內的活動。一方面,我們傾聽外界時必須能覺察自我,也就是書中所說:
傾聽是記下無意識冒出的感受:「觀察並記住千千百百個小線索,對他們引起的細微效果保持覺察。」......意識到自己的第一反應和直覺,就像帶著第三隻耳朵傾聽。
另一方面,自我傾聽也是傾聽的重要一環。我們無時無刻都進行著與自己的對話,那對話的品質決定了我們怎麼看待自己、怎麼詮釋這個世界。內在聲音非常強大,而且往往以日常生活中的他人或媒體的聲音呈現,這些內容,決定了我們內在對話的語氣與品質。如同傾聽他人時的表現,我們也可能沒有好好傾聽自己。或許,兩者根本就是同一回事,差別只在於對象變成自己而已。
如果我們能持續的以開放、好奇、誠實的態度,傾聽自己與他人,久而久之,會發現我們都一樣,有著相同的渴望與問題。最後分享書中讓我蠻感動的一段話,願我們一起更好。
藉由傾聽,你會發現我們都在面對類似的問題—渴望被愛、尋找目標、害怕終點。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樂思哈學
樂思哈學
女兒樂樂,名字裡有個「思」; 兒子哈哈,名字裡有個「學」。 老爸覺得,沒有思與學,人生沒意思。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