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
時間:2021-12-05 14:30
推薦度:★★★☆
(圖片來源:https://www.ntua.edu.tw/newscont.aspx?lightbox[iframe]=true&lightbox[width]=450&lightbox[height]=600&sno=A12320211124395)
這是一場難以定義的表演,充滿野心的實驗。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陳志誠,帶領舞蹈學系、戲劇學系、音樂學系、中國音樂學系、美術學系、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師生及校友,綜合舞臺表演、聲音、光影、數位等所有可能,端出舞臺呈現《時光冉冉-絮叨叨》,英文名稱《"Epitome of Time" Repetition》或許更接近導演陳志誠的真意。
很難以確切說明《時光冉冉-絮叨叨》是怎樣的一場呈現。就表演者的肢體,有馬戲,有默劇,有中式戲曲身段,有芭蕾,有現代舞,有民族舞蹈,也有完全不作表演單純走過舞臺;就聲音,有音樂家現場演奏,包含西樂及中樂,有聲樂家丁一憲的人聲演出,也有音響播放的電子音,表演者發出的聲音,操作道具及走、跳、滾動產生的聲響;就光影,有舞臺燈光,有投影在紗幕上或表演者身上的影像與影片,表演過程中甚至要求觀眾拿出手機掃描,體驗AR影像與舞臺上演員共演的畫面。
眾多族裔年齡層頭像同時投影在紗幕與表演者身上。(圖片來源:https://www.ntua.edu.tw/newscont.aspx?lightbox[iframe]=true&lightbox[width]=450&lightbox[height]=600&sno=A12320211124395)
由於個人對舞蹈與音樂缺乏慧根,只對某些特定橋段有感,比如:戲曲演員身處樂池,在現場演奏音樂家與觀眾之間的空間,配合演奏樂曲節奏跳彈簧床並且做出甩水袖、翎子功等動作;又比如,眾多族裔、不同年齡層的巨大頭像投影在紗幕及演出者的身上,表演者只需到點站定,承受光影投射,就與光影共同完成這一幕令人印象深刻的呈現。
僅管大多時候處於訊息接收不能甚至放空的狀態,還是能深刻感受《時光冉冉-絮叨叨》一切都處於「實驗階段」的狀態。像是大提琴演奏者表演同時,紗幕上投影著穿著連帽罩袍的巨大身影不斷地逆時鐘繞圈跺步,完全不見演奏者與影片互動或是相互影響。各種動物逆時針繞圈行走奔跑的影片一再出現,有時是狼,有時是象,有時是鹿,都只是單純的投影。新興劇場技術,投影已經能做到即拍即播,甚至與現場觀眾互動,或是演員配合影像做出回應。但導演陳志誠顯然並不希望表演者與影片互動。
導演陳志誠安排AR動畫與舞臺上演員共演。(圖片來源:https://www.ntua.edu.tw/newscont.aspx?lightbox[iframe]=true&lightbox[width]=450&lightbox[height]=600&sno=A12320211124395)
又比如,《時光冉冉-絮叨叨》埋有AR與演員共演的橋段。在指定的時間內,透過手機APP拍攝紗幕上的樹木投影,即可開啟AR:手機螢幕出現一群環繞樹木逆時針飛行的鳥兒。不過,每位觀眾的手機鏡頭良莠不一,如果鏡頭太過低階,當觀眾透過手機操作產生AR影像時,舞臺畫面模糊,完全看不到表演者的演出,無法完整呈現AR疊合舞臺上表演者共同演出的效果。
從舞蹈學系、戲劇學系、音樂學系、中國音樂學系、美術學系到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每一個參與《時光冉冉-絮叨叨》的學系都做出相當程度的貢獻,卻讓觀眾感覺各學系貢獻獨立存在,缺乏互動,融合不良。《時光冉冉-絮叨叨》是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繼《島嶼時光》再次跨越多重學門領域共同呈現的「實驗」,相信多合作幾次,將漸入佳境。
----------
導演:陳志誠
製作人:蔡明吟
監製:藍羚涵
戲劇總監:張連強
舞蹈總監:曾照薰
音樂總監:黃新財、孫巧玲、蔡秉衡
音樂設計:朱雲嵩、江易錚
美術設計:羅景中、張漢平、莊哲瑋
執行導演:林一泓
劇場燈光設計:張富傑
擴增實境影像設計:李俊逸
動畫及影像設計:陳嘉壬、盧詩潔
主要演員:蔡佾玲、丁一憲、譚天
動作設計:譚天
編舞:許瑋博
服裝與造型設計:莊哲瑋
平面設計:黃文憲
行政執行單位、票務: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文中心
行政總監:蔡明吟
行政執行:沈佳燕
行銷推廣:杜玉玲、簡華葆、劉志強、洪小琪、沈佳燕
公共關係:陳靖霖、施欣宜、遲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