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台灣速寫日記:1996 2012 洗腦教育初體驗

2021/11/0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不少移民台灣的香港人,就是為了避免子女留在香港接受洗腦教育,所以排除萬難離開香港。回想2012年梁振英政府力推國民教育時,說哪一個國家沒有國民教育?乍聽之下言之有理,再加上天爸在1996年到台灣升學時,也真的體驗過這種關乎身份認同的教育,所以當時也未算太抗拒。但後來認真一想,那根本是完全不同的事。
1996年,天爸因為升學而到台灣,入讀「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僑大」是一所提供一年制課程的學校,讓海外預備報考台灣各大學的僑生入讀,以便適應台灣的學制。在「僑大」的一切,對當時的香港學生來說是非常新鮮有趣。例如每一天上學前,全體學生要齊集廣場升國旗、唱國歌。
1996年的香港人,一輩子都沒升過任何國旗,也沒有唱過任何國歌。那是我們那一代香港在台學生首次接觸國旗與國歌,感覺就像以前中學唱校歌,但校歌一星期甚至一學期才需要唱一次,用不著每天唱。但是在僑大要每天滴著汗等待升國旗唱國歌,那時候沒有多大感覺,就如老師出功課要你去做,難道你可以不做功課嗎?大人吩咐要做的事情就要做,不過如此而已。有沒有因此讓我們對這國家增加認同感?或許有吧?或許沒有吧?反正每天重複做同一件事。
在僑大讀書的新鮮事還包括課室內會掛有總統遺像,這對當時的香港學生來說非常陌生,既不懂也不明白為何課室要掛總統遺像。在香港電影之中,警署會有英女皇像,但學校是一個不談政治的地方,課室之中不會有英女皇的頭像,學校之中亦鮮有政治人物的銅像(除了某些歷史悠久的學校以外)。
最有趣的是僑大有一門課叫「三民主義」,大概是研讀孫中山的建國思想。香港學生一輩子要念孔子、孟子、莊子皆有,但要默寫政治人物的思想,那好像不是中文課該有的內容,讀三民主義讓我們不是很習慣。
香港的學校中沒有英國旗、沒有英女皇、沒有三民主義共產主義資本主義⋯⋯香港人是在非常務實的考試中長大,我們關心的是前途與生計,風雨飄搖的八九十年代,也是香港影視文化最光輝耀目的年代。香港人沒有任何包袱,自由自在地做好自己,努力上游爭取改善生活的機會。
所以當梁振英在2012年強推國民教育時,據知教科書會教孩子如何向國旗流淚、教孩子五星旗所代表的意義⋯⋯剛剛為人父母,七、八十年代成長的一群年輕爸爸媽媽,一輩子都沒有接受過國民教育的一整代,如今初體驗到國民教育如何洗腦,結果一個一個被逼走上街頭,我們真的不能想像政治如何滲入教育之中。我們希望我們的小朋友,也可以有一個如我們小時候那麼單純的環境成長。
1997年,天爸升讀大學,當年大學剛好改制,大一新生不再需要讀「三民主義」,而改讀「憲法」,學習當一個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政府要如何約束權力來效忠人民。台灣人愛國並不需要每天唱國歌升國旗,而是愛其代表的價值觀:民主、自由、博愛。台灣教育一步一步走向健康的路上,而香港卻倒行逆施想走回頭路。而今天的香港,已經走回台灣數十年前的境況了。
今天台灣的課室再找不到總統遺像,今天台灣的校園也不再常見政治人物的銅像,乾乾淨淨,校園回歸成一個學習的地方。台灣與香港,就像時光機器的錯置,或像是一面哈哈鏡的扭曲諷刺。2012年,天爸仍未想移民,但移民的火苗已經種下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37會員
274內容數
當粵菜的味蕾遇上台式的料理,每一頓飯都是一場文化差異的衝擊!我們是來自港澳的天爸天媽,將在此與你分享台港澳的飲食大不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