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超越金馬獎的榮耀
《給阿媽的一封信》紀錄片入圍了今年的金馬獎,大家簇擁著陳慧齡導演預祝她獲獎,她很有愛的表示:「如果《時代革命》能獲獎也很好,可以讓更多人認識香港的際遇。」我覺得無論獲獎與否,她這十多年來發起的「島嶼的集體記憶」課程,在校園裡師生因家族故事而心靈交流的淚光閃閃,為台灣紀錄下動人的故事,為祖孫三代聯結起生命的共感,每一個交會的時刻都是超越了獎座的光環。
關於島嶼的集體記憶課程
陳慧齡導演發起「島嶼的集體記憶」課程後,高雄市教育局挹注支持,後來國教署也投入發展,目前全台已有超過13個縣市、58間學校,一萬名以上的學生參與過這個課程,並以各種藝術媒材的形式,記錄屬於阿公阿嬤的故事。課程長出了繪本、紀錄片、主題曲,還有了特展與音樂會,更珍貴的是讓學生透由訪問、創作,認識阿公、阿嬤的生命故事,也為台灣留下歷史記憶。每每聽老師們分享學生柔軟的心情,總是感動不已。如果學生都能上過「島嶼的集體記憶」,我深信他們對家人的愛、對土地的情感、對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會更深。
溫柔的情書
《給阿媽的一封信》紀錄著交織在這片土地上百年過往:
青春世代追尋阿公的阿公走過的路,潘文杰的後代走著走著忽然體悟:「前人開路,後人散步。」
流利切換排灣、客語、日語、華語的阿嬤有著純情浪漫的異國戀情,你猜得出來她想當哪一個國家的人民?
年輕時遠赴滿州國考職業駕駛,在戰後驚險機智平安歸國的外公,孫女到東北找尋他的旅途。
還有兩封書信是面臨行刑前依然是愛的盼望--
「只要有家和土地就好,由於有很多優秀的孩子,就算物品被拿走也沒關係。我的冤罪,以後會昭明。在田間、在山中,我的魂魄時時刻刻陪伴著。水田不要賣。」
「我的死屍不可來領。我希望寄附台大醫學院或醫事人員訓練機關。我學生時代實習屍體解剖學得不少的醫學知識。此屍如能被學生們解剖而能增進他們的醫學知識,貢獻他們,再也沒有比這有意義的了。」……
影片的最後,伴隨大提琴音的海浪畫面,心也被熨燙著,每個傷痛都被理解了,每個甜蜜也被珍藏了,帶著愛與溫暖,我們繼續前行,成為社會祝福的力量。
文協百年的傳承
百年之前,辯士盧丙丁帶著紀錄片到各地宣講,連《北極動物之生態》都能講到群情激憤;百年之後,導演陳慧齡以《給阿媽的一封信》溫柔敘說島嶼的過往,是家族故事,也是歷史容顏。
「島嶼的集體記憶計畫」課程目前依然進行中,李思瑩、劉癸蓉、鍾佳玲、林宜家、廖俞雲這些高雄最熱血的教育人,她們是永遠的十倍力,給她們一點點預算就能發揮比五倍券更強大的效益。至於歷史小巨星吳宜蓉,我敢說她是全球最懂島記精神的萬能活動主持人,音樂會、特映會找她就能完整呈現質感與深度。
一起看見台灣
目前院線還看不到這部《給阿媽的一封信》紀錄片,我們可以透過包場一起看見台灣,推廣計畫如下—
合辦單位:鹿一電影有限公司、手望原鄉協會、三餘書店
執行時間:即日起至2022 年七月
高雄聯絡人:鍾尚樺 shanghuachung@gmail.com
南部包場計畫表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