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阿媽的一封信》我的歷史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A Letter to A'ma(2021)

A Letter to A'ma(2021)

代代的記憶裡,我們的台灣故事

有一陣子台灣成熱衷於「文創產業」,絕大多數主要看重的點並不是文化傳承,而是看見國外成功的案例賺了多少錢。想當然一鍋子還沒煮熟就趕上菜的結果,就是台灣文創的半生不熟。台灣有著自己的文化是無可厚非的,但如何轉型成產業鍊還需要摸索,何不就先從知道並說好一個故事開始?

紀錄片《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一部藉由台籍旅法導演在法國異鄉思念家鄉所苦,在法國聽見許多老年人娓娓道來自己的故事,才發覺自己其實並不熟悉過去台灣在老人家中的樣貌,甚至是一段如她中生代、年輕人都不知道那段台灣消失的記憶,故她發起「島嶼的集體記憶教學計畫」試圖拼湊起台灣記憶的拼圖。

raw-image
raw-image

《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什麼電影?

在結束數十年的威權時代跟戒嚴時期,台灣人民從黨禁、報禁甚至各項禁令解除後,第一步並不是探索自身,而是努力跟上世界,在驀然回首中,我們直到二十世紀過完才姍姍發現自己錯過了什麼歷史記憶,而有些島嶼記憶已經跟我們說再見,也許就這樣永遠無人知曉。

因為威權時代台灣老人家向來有閉口不談、多說多錯的觀念深植一代人心,導致台灣記憶其實有大斷層,不如大戶人家或是焦點人物可以有機會讓人知曉他們的家族故事,一般民眾對於上上輩、甚至上一輩年邁的老人家,其實有許多故事你可能從未知道,但不表示它沒有發生過。

raw-image
raw-image

紀錄電影《給阿媽的一封信》是導演陳慧齡主導的「島嶼的集體記憶教學計畫」一個發想和提醒,藉由在異地求學意識到台灣那些被遺忘的長輩們的故事,還有年輕人對於這片土地曾經發生過什麼,邀請年輕學生以「家族記憶」為主題進行藝術創作,並展示他們長輩的故事。

電影中展示了幾段長年跟拍的學生和導演自己的在尋找上一輩或上上代的追憶過程,從台灣各族群的文化脈絡中爬梳:原住民、外省本省、外籍、客家等,用各個家族故事,拼湊出台灣歷史多元的史觀和樣貌。

raw-image
raw-image

《給阿媽的一封信》探討、分析與延伸:

電影其實是「島嶼的集體記憶教學計畫」的一環,也是導演想呈現出傳承一代人記憶故事的重要性。這項計畫一開始只是一部從2007年開始,導演陳慧齡拍攝自己與幾個學生的尋根過程,一項實驗性質的人文教學。並完成這項集體記憶的教學綱要與授課方式。

期間內導演將規劃好的跨領域課程擴大規模與各學校教師們合作,參與這項「島嶼的集體記憶教學」。2017年高雄教育局支持該計畫,並將教學推廣到高雄之外的各個縣市,並撥放這部記錄電影。《給阿媽的一封信》除了在台灣國際女性影展上撥映外,也入圍了 2021 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名單中。

raw-image
raw-image

陳慧齡導演認為:「不用硬是把台灣生活的人群分類,用藝術行動去談人權議題和島嶼記憶。」老一輩人的口訴故事與當年書信照片、藉由年輕學子用藝術媒材表現,在呈現出記憶的過程中也等同於家庭中的互動,並讓透過這課程不僅了解自己家族歷史,也帶出更多驚人的台灣故事。

現代台灣對於歷史的記憶有時候因為政黨政治運動的頻繁,很容易在速食的網路影片和電視綜藝獲得過於誇張、戲劇化的且單一的台灣記憶。但透過每個家庭素人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台灣那「同中存異、異中顯同」,每個個體記憶交會的過程,是這部電影想傳達出來的內容。

raw-image
raw-image

《給阿媽的一封信》值得一看嗎?

雖然不得不說電影有對於「島嶼的集體記憶教學計畫」的宣傳性質,但我覺得整體來說比起過去看過的「法輪大法好」這類的宗教電影要好上許多。並且主要的推廣是關於長輩的記憶傳承和每個家庭獨一無二的家族記憶,這個理念還滿不錯的。

畢竟很多人都因為生活忙碌與在各種娛樂吸引下,已經很少有跟長輩促膝長談的經驗了,有多少都是在討論生活面的事情,而少談論起祖父祖母輩或是父親母親他們的成長故事與經驗。日治時代下他們生活樣貌是什麼?在以前戒嚴下的台灣求學之路?還有原住民的變遷故事、外省老兵離鄉背井那漂泊的記憶。

raw-image
raw-image

而同樣的《給阿媽的一封信》很可惜的是它的意義大於這部電影呈現出來的效果,從片名、拍攝手法到受訪者呈現故事的方式,其實並不吸引人,這也是電影跟這項計畫中最大一個隱憂:當這段故事老一輩不願意說、年輕人對自己家庭沒有認同感等。現實是並非所有家庭都以愛為前提,這也使一些故事到頭來還是無法被看見。


現實比小說更離奇,而最大的悲劇是有段記憶但卻無人憶記。


作為一個喜歡故事的我,這樣屬於台灣長輩的歷史故事,本質上讓我們重新看見台灣土地架構出來的那種魔幻寫實的人生。有因白色恐怖逃往巴西求生、前往滿州國遇戰亂死裡逃生的司機、祖父是過去威權政府的加害者、原住民女孩與日本軍官的愛情故事、難忘中國家鄉但卻認親統一無望的老兵、為躲避白色恐怖追捕而建起地窖躲藏18年的知識份子的父親。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陸坡的圖像文字回收桶
695會員
814內容數
設計、文字工作者 待過中國、曾在日本情色產業、韓國遊戲公司、台灣電視台、夜店工作
2025/05/01
在接近面試尾聲時,面試官問:「那麼林同學,最後我有個問題,想問你在阪海工裡我們除了學科術科外,也很在乎學生的課外活動。目前我們學校的合唱部和管樂部在府內都有不錯的成績。你有加入校內社團的打算嗎?」 「野球部。」 林友達不用思考,一秒就回答。
Thumbnail
2025/05/01
在接近面試尾聲時,面試官問:「那麼林同學,最後我有個問題,想問你在阪海工裡我們除了學科術科外,也很在乎學生的課外活動。目前我們學校的合唱部和管樂部在府內都有不錯的成績。你有加入校內社團的打算嗎?」 「野球部。」 林友達不用思考,一秒就回答。
Thumbnail
2025/05/01
以台灣原民舞蹈團紀錄為出發點的紀錄片《跳進部落的孩子》,敘述關於在國際上成為傑出舞者、編舞者-布拉瑞揚,在多年後選擇回到台東故鄉,成立布拉瑞揚舞團,與非科班出身的原住民青年舞者創作原民群像的當代舞蹈。當同時面對於生活亦舞蹈的原住民舞者,舞團的未來與表演舞者的不確定性,是布拉瑞揚所擔憂與無法捉摸的。
Thumbnail
2025/05/01
以台灣原民舞蹈團紀錄為出發點的紀錄片《跳進部落的孩子》,敘述關於在國際上成為傑出舞者、編舞者-布拉瑞揚,在多年後選擇回到台東故鄉,成立布拉瑞揚舞團,與非科班出身的原住民青年舞者創作原民群像的當代舞蹈。當同時面對於生活亦舞蹈的原住民舞者,舞團的未來與表演舞者的不確定性,是布拉瑞揚所擔憂與無法捉摸的。
Thumbnail
2025/04/28
馬耀對林友達說:「阿迪卡卡,米沙瓦斯 斗 阿尼托 柯 闊瓦。」 「什麼意思?」林友達族語並沒有馬耀他好,他問馬耀,馬耀摸摸他的頭,像哄小孩一樣說:「小時候,我如果害怕,我媽就會這樣跟我說:阿迪卡卡,米沙瓦斯 斗 阿尼托 柯 闊瓦。」 不要害怕,祖靈會幫助你。
Thumbnail
2025/04/28
馬耀對林友達說:「阿迪卡卡,米沙瓦斯 斗 阿尼托 柯 闊瓦。」 「什麼意思?」林友達族語並沒有馬耀他好,他問馬耀,馬耀摸摸他的頭,像哄小孩一樣說:「小時候,我如果害怕,我媽就會這樣跟我說:阿迪卡卡,米沙瓦斯 斗 阿尼托 柯 闊瓦。」 不要害怕,祖靈會幫助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原民議題、族群認同、環境、土地……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家園要靠自己守護!
Thumbnail
原民議題、族群認同、環境、土地……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家園要靠自己守護!
Thumbnail
我們或可基於對兩地之某種命運樣態的東西之熟稔,去映射地具結對某曾經發生的事之更寬闊的閱讀,但我以為更重要的到底是,這每一樁朝向原本已關閉的儼然的時間之直面對峙。人是歷史的一部份,歷史卻也由人所寫就,由人之選擇/建構,並經歷了每一幢關係,甚且是自此些關係之外邊投過來的凝視,終於落定。
Thumbnail
我們或可基於對兩地之某種命運樣態的東西之熟稔,去映射地具結對某曾經發生的事之更寬闊的閱讀,但我以為更重要的到底是,這每一樁朝向原本已關閉的儼然的時間之直面對峙。人是歷史的一部份,歷史卻也由人所寫就,由人之選擇/建構,並經歷了每一幢關係,甚且是自此些關係之外邊投過來的凝視,終於落定。
Thumbnail
以紀錄片影視頻台為出發點的Giloo近期挑選七部台灣新銳導演的短片,三十分鐘內不同的觀點、故事還有表達的意涵。不管是別有新意還是讓人尷尬,都可以看出台灣影視內容在這幾年所著重的方向,與在新生代導演所關心的議題,而用自己的鏡頭來敘述的台灣故事。
Thumbnail
以紀錄片影視頻台為出發點的Giloo近期挑選七部台灣新銳導演的短片,三十分鐘內不同的觀點、故事還有表達的意涵。不管是別有新意還是讓人尷尬,都可以看出台灣影視內容在這幾年所著重的方向,與在新生代導演所關心的議題,而用自己的鏡頭來敘述的台灣故事。
Thumbnail
紀錄片《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一部藉由台籍旅法導演在法國異鄉思念家鄉所苦,在法國聽見許多老年人娓娓道來自己的故事,才發覺自己其實並不熟悉過去台灣在老人家中的樣貌,甚至是一段如她中生代、年輕人都不知道那段台灣消失的記憶,故她發起「島嶼的集體記憶教學計畫」試圖拼湊起台灣記憶的拼圖。
Thumbnail
紀錄片《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一部藉由台籍旅法導演在法國異鄉思念家鄉所苦,在法國聽見許多老年人娓娓道來自己的故事,才發覺自己其實並不熟悉過去台灣在老人家中的樣貌,甚至是一段如她中生代、年輕人都不知道那段台灣消失的記憶,故她發起「島嶼的集體記憶教學計畫」試圖拼湊起台灣記憶的拼圖。
Thumbnail
我覺得有時候蠻幸運的,書與書之間當然可能因為自己的興趣明確而有所關聯;但現在手上有好幾個系列在跑,能借到彼此都能互通有無的,感覺都很「對」! 承接前幾本的「影像」討論,今天要來談的這本: 簡嘉誠《#消逝的後街光影》 跟老電影有關。 看的時候一直想到「#阿嬤的夢中情人」,那個輝煌的台灣台語電影年代
Thumbnail
我覺得有時候蠻幸運的,書與書之間當然可能因為自己的興趣明確而有所關聯;但現在手上有好幾個系列在跑,能借到彼此都能互通有無的,感覺都很「對」! 承接前幾本的「影像」討論,今天要來談的這本: 簡嘉誠《#消逝的後街光影》 跟老電影有關。 看的時候一直想到「#阿嬤的夢中情人」,那個輝煌的台灣台語電影年代
Thumbnail
《給阿媽的一封信》紀錄片入圍了今年的金馬獎,大家簇擁著陳慧齡導演預祝她獲獎,她很有愛的表示:「如果《時代革命》能獲獎也很好,可以讓更多人認識香港的際遇。」我覺得無論獲獎與否,她這十多年來發起的「島嶼的集體記憶」課程,在校園裡師生因家族故事而心靈交流的淚光閃閃,為台灣紀錄下動人
Thumbnail
《給阿媽的一封信》紀錄片入圍了今年的金馬獎,大家簇擁著陳慧齡導演預祝她獲獎,她很有愛的表示:「如果《時代革命》能獲獎也很好,可以讓更多人認識香港的際遇。」我覺得無論獲獎與否,她這十多年來發起的「島嶼的集體記憶」課程,在校園裡師生因家族故事而心靈交流的淚光閃閃,為台灣紀錄下動人
Thumbnail
我們共享相似的文化價值,卻因為相異的家庭背景而有所分別。尤其,女兒在傳統的家族記載中幾乎被隱形,然而本文所書寫的三部新北紀錄片獎優選作品正來自三個女兒的視角,她們都同樣看著自己曾經一同經歷,卻不甚熟悉的家族往事。立足於今日的視角,回望過往的家庭秘語,理解自身家庭的同時,逐漸拼湊出屬於自己的模樣。
Thumbnail
我們共享相似的文化價值,卻因為相異的家庭背景而有所分別。尤其,女兒在傳統的家族記載中幾乎被隱形,然而本文所書寫的三部新北紀錄片獎優選作品正來自三個女兒的視角,她們都同樣看著自己曾經一同經歷,卻不甚熟悉的家族往事。立足於今日的視角,回望過往的家庭秘語,理解自身家庭的同時,逐漸拼湊出屬於自己的模樣。
Thumbnail
文|林奎章 2020年,國家電影中心、公共電視及金馬執委會三方合作,率四位年輕導演製作了《4×相識》—四部靈感取材自早期台語片的新創短片。金馬影展的映後座談上,主持人聞天祥老師訪問這些年輕創作人,更早之前是否曾看過台語片?得到的答案多半是上課看過片段、為了這個拍片案才開始有所接觸;聞老師當然借題發揮
Thumbnail
文|林奎章 2020年,國家電影中心、公共電視及金馬執委會三方合作,率四位年輕導演製作了《4×相識》—四部靈感取材自早期台語片的新創短片。金馬影展的映後座談上,主持人聞天祥老師訪問這些年輕創作人,更早之前是否曾看過台語片?得到的答案多半是上課看過片段、為了這個拍片案才開始有所接觸;聞老師當然借題發揮
Thumbnail
越來越多的白色恐怖議題工作者,嘗試用不同的媒材和管道發聲:無論是透過音樂、教育活動、說唱工作坊、遊戲,歷史記憶開始走進大眾生活,開始被聊起、談論。但在普及之後,該如何讓人們對歷史有感?
Thumbnail
越來越多的白色恐怖議題工作者,嘗試用不同的媒材和管道發聲:無論是透過音樂、教育活動、說唱工作坊、遊戲,歷史記憶開始走進大眾生活,開始被聊起、談論。但在普及之後,該如何讓人們對歷史有感?
Thumbnail
2019台北電影節承續去年開始的「明日.臺灣」單元,在「台灣短SHOW」中選映八部風格各異的臺灣短片。短片資源有限,包裹放映,向來並非每部都能投觀眾所好,但篇幅短小,在短短二、三十分鐘內就能看到創作者的嘗試。其中能見的影像力道與議題尖銳度,比起被商業考量磨掉稜角的院線電影,往往能帶給觀眾更鮮甜的啟發
Thumbnail
2019台北電影節承續去年開始的「明日.臺灣」單元,在「台灣短SHOW」中選映八部風格各異的臺灣短片。短片資源有限,包裹放映,向來並非每部都能投觀眾所好,但篇幅短小,在短短二、三十分鐘內就能看到創作者的嘗試。其中能見的影像力道與議題尖銳度,比起被商業考量磨掉稜角的院線電影,往往能帶給觀眾更鮮甜的啟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