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說好書33_2021.09推理馬拉松閱讀書單(2)_《親愛的玫瑰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們的作法或許扭曲,但我和媽媽都立意良善。我們都需要被愛。
孟喬森症候群簡單來說就是反覆裝病甚至自殘等來博取同情的一種心理疾病(又稱為求醫癖、住院癖、佯病症),而代理孟喬森症候群則是指照護者(通常是父母)以極端手法導致被照護者(多為子女)生病,或是誇大甚至捏造病情,以此博取他人的關注與肯定。
這本小說改編自真人真事──2015年震驚美國的弒母案中的母親便是患有「代理孟喬森症候群」,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一下這篇《拉拔重殘女兒的單親媽媽,為什麼被謀殺後,卻被認為是「罪有應得」?》。有時在閱讀或追劇時都覺得有些情節實在太狗血太戲劇化了,但是現實就是這麼一個包羅萬象的大舞台,什麼人都有,什麼情節都有可能!
看完這起現實案件,前因後果都知道了,那小說還有什麼可讀性呢?
玫瑰金是早產兒,從小體弱多病,在完美母親派蒂的保護下過著幾乎沒有正常社交的生活。長期以來都認為身上的病痛源自於不明原因的罕見疾病,後來才驚覺母親才是殘害她健康、剝奪她童年的元凶,於是在十八歲那年出庭作證控告母親,派蒂的模範母親形象破滅,成了遭世人唾罵的惡毒母親並鋃鐺入獄,玫瑰金終於重獲自由並開始獨立生活,卻在五年後決定再次敞開胸懷迎接出獄的母親同住,但母女倆似乎各懷鬼胎……。
是的,小說裡,作者並沒有讓女兒殺死母親,而是往另一個方向延伸這個故事。
我很喜歡這個切入點。
母親的惡行遭揭發並受到法律制裁,社會的關注往往在這時達到巔峰,隨後事件便落幕了,但,母女的人生仍在推進,這並非兩人故事的結局,而是一個轉折點,母親入獄了,然後呢?女兒擺脫了母親的魔爪,然後呢?誰又真正關心這個然後呢?作者以大眾眼中的終點作為小說的起點,帶著讀者去看看這個其實一點也不大快人心的「然後」……
全書以雙線推進,一線以派蒂的角度出發,出獄後投靠女兒卻仍不放棄取回掌控權,在生活互動中軟硬兼施地與女兒展開角力,另一線則轉為玫瑰金的視角,敘述在母親服刑期間獨自生活所面臨的一切與心境上產生的化學變化──無論是旁人對待她的方式或質疑,還是她內心的孤寂、看待身邊人事物的心態、與同儕建立關係的方式等等,都很有意思。
整體來說是一本頗為抑鬱的小說,從頭到尾都讀得非常不舒服(稱讚意味),尤其是與父親相會之後所引發的後續效應,讀得很忐忑。一方面覺得玫瑰金帶侵略性的索愛行徑令人發毛,一方面又為這女孩感到心疼,害怕她一再受傷,畢竟她就是想要家、想要人愛,只是從來沒有人教她怎麼愛、怎麼被愛,她不明白,即便是親人或愛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需要距離、需要空間的──當然,她唯一的學習對象是母親,而母親就是在這方面的拿捏失控,才會造成這些悲劇。
作者並沒有集中火力抨擊母親的病態心理,而是抽絲剝繭道出母親控制背後的心理因素──害怕被拋棄、渴望被需要、需要被肯定,於是營造「女兒沒有自己不能活」、「自己是為女兒鞠躬盡瘁」的好媽媽假象;而長期受到過度保護的玫瑰金也某種程度學會反過來利用這種保護與自身弱勢來達到目的,在女兒不健康的心理層面也有所著墨,是我喜歡這本小說的原因之一。
內文中母女之間展開的心理戰、互猜互疑互相設計,令我不禁聯想到吉莉安・弗琳的《控制》,我不愛《控制》的結局,但《玫瑰金》的結尾頗得我心。
玫瑰金有選擇的機會,她有更好的路可以走,為什麼不把心思和力氣花在讓自己幸福的事上?為什麼不乾脆遠走高飛重新開始?
但仔細想想,她只是看似有得選而已。
什麼是幸福?如何才能幸福?
一個人在做選擇時,會受到過往一切經驗與情感的左右。以一個局外人來看,對的路是明擺著的,但對於當事人來說,很多事不是對與錯這麼簡單(而且人類的其中一項專長不就是明知道是錯的還是一無反顧地往錯路走嗎?),站在玫瑰金的角度來思考,她最終做出這樣在一般人眼裡實在不算理智的選擇其實再合理不過了。
兩顆傷痕累累且憤恨不平的心都沒有獲得該有的療傷,人們以為萬能的時間終究沒有神奇療效可以讓傷口癒合結痂,兩頭受傷的獸既然分不開,待在一起就只能是互相撕咬吧,難不成還能期待什麼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這般童話的結局?
我很可憐她的過去,但我更可憐我的過去。我想要她承認她奪走了我的童年,如同她喪失了她的童年。我想要媽媽為她的錯負責,我需要她看著我的眼睛,跟我道歉。
我無法指責玫瑰金,她的憤怒與怨懟其來有自,但是讀完整本書後,我對母親的看法由怒火中燒轉為深深同情,即便她有錯她可惡,「活該」二字我還是說不出口。畢竟,派蒂的控制欲與尋求認同的渴望是「因」,而玫瑰金的不幸與扭曲為「果」,但,派蒂畸形的母愛,又何嘗不是童年陰影造成的「果」呢?
私心給分:4.5顆星

※不負責任的延伸推薦:
2019年的電視劇《惡行》(The Act)便是還原美國弒母案的犯罪驚悚劇。
2020年上映的美國心理驚悚片《逃》(RUN)也是受到弒母案的啟發所改編的電影。
另外還有紀錄片《吉普希的復仇》(GYPSY'S REVENGE)《親愛又該死的媽媽》(Mommy Dead and Dearest)
對這題材有興趣但不想看書的人不妨一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7會員
181內容數
1.以插圖搭配文字,分享個人的閱讀心得。 2.每月閱畢清單(盡量)無雷的短文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圈圈轉圈圈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為了追求幸福而發展出來的科技,究竟是帶來幸福的青鳥,還是招來不幸的惡魔?
18禁之臉紅心跳血脈噴張的限制級BL羅曼史
閱讀有時很吃頻率,江鵝的文字,無論讀得懂讀不懂(嗯?)全都打在我的頻道上。
為了追求幸福而發展出來的科技,究竟是帶來幸福的青鳥,還是招來不幸的惡魔?
18禁之臉紅心跳血脈噴張的限制級BL羅曼史
閱讀有時很吃頻率,江鵝的文字,無論讀得懂讀不懂(嗯?)全都打在我的頻道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一個關於母親和女兒之間的創傷故事,談一談社會對母親角色的僵化觀念,以及施加在女兒身上的壓力與心靈掙扎。最後是針對震撼國際文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孟若與女兒史金納故事的小感想。
Thumbnail
母親是世界上第一個和孩子建立連結的人,是神聖不可取代的存在,從生理到心理緊密相連,既甜蜜也痛苦,母親背負許多社會的框架及價值觀,犧牲在所難免,不斷地付出甚至筋疲力盡,過程難熬辛苦卻快樂著,這是大部分母親的常態,但也總有例外,不知道如何愛小孩,對小孩疏於照顧,或是過度的愛變成控制。
Thumbnail
亦舒筆下的黃亦玫,是朵燦爛的黃玫瑰,綻放、盛開。初戀的轟轟烈烈、撕心裂肺,在其中失落的缺憾都在下一段關係中一一被滿足: *守護 *承諾 *示弱 在守護+承諾+示弱=安全感的關係中,玫瑰決定與相愛的人踏入婚姻,她當下的決定沒有錯,後來轉身離開的決定更是正確,沒有其他原因,就真的只是不愛了。
Thumbnail
我曾經讀過一篇文章提到回想過去婆婆刁難自己是一種「磨練」,還表示感謝婆婆曾經如此對待自己。猶記得當下讀到這樣的文字感到震驚不已,而類似的感受竟然也在閱讀《不存在的母親》這本書時又重新浮現。 到底是什麼樣的矛盾,會讓一位女性在極度不被尊重的情況下又心存感激?我所能想到的大概是「斯德哥爾摩症候
Thumbnail
媽媽說,女人要懂得保護自己,媽媽也教我如何保護自己,像我們一起送走欺負我們的爸爸那樣。 她說:總會有人真的愛著我們的,媽媽她找到了,我還在找,現在這個不行了…… 我喜歡馬櫻丹的圍籬,不管紅色、黃色或紫色都很漂亮。第一次到這裡時,我就愛上了這個庭院,有曼陀羅、杜鵑、馬櫻丹……
Thumbnail
為了你好,於是不讓你跟那些朋友來往;為了你好,於是不讓你自由戀愛;為了你好,所以不讓你選擇所欲;為了你好,所以帶你燒炭自殺;為了你好,所以謀殺會讓你陷於不利的其他人。即便,其他人也有愛著他們的母親,然而,這一切只因為母親愛你。
Thumbnail
我認為在與精神病患者的分析中,甚至在正常人分析的最終階段裡,分析師一定會發現自己處在與新生兒寶寶的母親相稱的位置。在患者已深度退行時,若想要求患者認同分析師或理解他的觀點,將比要求胚胎或新生兒同情母親更為困難。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一個關於母親和女兒之間的創傷故事,談一談社會對母親角色的僵化觀念,以及施加在女兒身上的壓力與心靈掙扎。最後是針對震撼國際文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孟若與女兒史金納故事的小感想。
Thumbnail
母親是世界上第一個和孩子建立連結的人,是神聖不可取代的存在,從生理到心理緊密相連,既甜蜜也痛苦,母親背負許多社會的框架及價值觀,犧牲在所難免,不斷地付出甚至筋疲力盡,過程難熬辛苦卻快樂著,這是大部分母親的常態,但也總有例外,不知道如何愛小孩,對小孩疏於照顧,或是過度的愛變成控制。
Thumbnail
亦舒筆下的黃亦玫,是朵燦爛的黃玫瑰,綻放、盛開。初戀的轟轟烈烈、撕心裂肺,在其中失落的缺憾都在下一段關係中一一被滿足: *守護 *承諾 *示弱 在守護+承諾+示弱=安全感的關係中,玫瑰決定與相愛的人踏入婚姻,她當下的決定沒有錯,後來轉身離開的決定更是正確,沒有其他原因,就真的只是不愛了。
Thumbnail
我曾經讀過一篇文章提到回想過去婆婆刁難自己是一種「磨練」,還表示感謝婆婆曾經如此對待自己。猶記得當下讀到這樣的文字感到震驚不已,而類似的感受竟然也在閱讀《不存在的母親》這本書時又重新浮現。 到底是什麼樣的矛盾,會讓一位女性在極度不被尊重的情況下又心存感激?我所能想到的大概是「斯德哥爾摩症候
Thumbnail
媽媽說,女人要懂得保護自己,媽媽也教我如何保護自己,像我們一起送走欺負我們的爸爸那樣。 她說:總會有人真的愛著我們的,媽媽她找到了,我還在找,現在這個不行了…… 我喜歡馬櫻丹的圍籬,不管紅色、黃色或紫色都很漂亮。第一次到這裡時,我就愛上了這個庭院,有曼陀羅、杜鵑、馬櫻丹……
Thumbnail
為了你好,於是不讓你跟那些朋友來往;為了你好,於是不讓你自由戀愛;為了你好,所以不讓你選擇所欲;為了你好,所以帶你燒炭自殺;為了你好,所以謀殺會讓你陷於不利的其他人。即便,其他人也有愛著他們的母親,然而,這一切只因為母親愛你。
Thumbnail
我認為在與精神病患者的分析中,甚至在正常人分析的最終階段裡,分析師一定會發現自己處在與新生兒寶寶的母親相稱的位置。在患者已深度退行時,若想要求患者認同分析師或理解他的觀點,將比要求胚胎或新生兒同情母親更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