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在地知識展覽,開啟南島語族的智慧寶庫—方克舟創辦人(Mata Taiwan)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Mata Taiwan 原住民族資訊匯流平台」致力透過多方聲音及多元管道,向世界分享臺灣原住民族的知識與觀點,成立至今持續嘗試形式殊異的策展,促成在地知識的建構與流動。本專題邀請Mata Taiwan 創辦人方克舟,分享團隊推廣原住民族資訊的具體途徑,以及媒體平臺於知識傳遞中的角色定位。


  • Mata Taiwan 以融合生態保育、議題教育、文化交流、公平貿易等元素 的「另類旅遊(alternative tourism)」為藍圖,規劃寓教於樂的部落小旅行。他們曾以臺東大武鄉的違法砂石場為目的地,帶領遊客認識當地民眾面臨的處境。除了調查部落議題,遊程也搭配溯溪、烤肉、部落傳統美食DIY、族人對話等環節,透過親身踏查與互動,促進民眾對於部落現況的理解。

連結外來者與在地人,凝聚認同也促進跨文化理解

創立於2013 年的「Mata Taiwan 原住民族資訊匯流平台」衍生自方克舟經營的「什麼,你也愛臺灣原住民?!」臉書粉絲專頁,取古南島語言中「maCa」的眼睛之意,期許帶領世界一窺臺灣原住民族文化之美,也從在地視角出發,擁抱世界的南島語族事務。Mata Taiwan 依據不同數位媒體或社群性質,以中英雙語呈現原住民族的各項議題與觀點,其面向國際的經營策略,曾與國際母語推廣計畫Rising Voices 合作,在Twitter 上擔任客座主持人,分享復興傳統族語的經驗,也曾與海外同質媒體雙向轉載。同時,他們也投入各類型的實體活動,包括瀕危的噶瑪蘭語教學、博物館策展、傳統技藝工作坊、工作假期與部落小旅行等。
主打文化交流的實體活動是Mata Taiwan的特色之一,也是成果顯著的溝通方式。2014年時,他們與臺東排灣族南興部落合作舉辦工作假期,希望透過非原民參與者對部落文化的高度熱忱,與族人共同復振消失70 年之久的傳統祭典。一年多來的努力,終於成功引燃長年在外的部落青年產生文化主體意識,漸漸轉身接下傳承的火炬。其後也推出常態性的部落小旅行,深入少為人知的地區,遊程賦予族人詮釋自身部落與生活的話語權,而背景多元的遊客,也因抱持開放的心態,即便行前不太熟悉原住民族議題,亦能透過面對面直接的互動,融化長久以來存在於不同族群間的成見,滿載意想不到的感動與知識而歸。方克舟表示:「小旅行不僅是維持營運的商業模式,也是一種透過浸淫的媒體形式,讓外來參與者經由實際相處,了解原住民族的文化或相關議題。」

文化內容的策展人,建構知識並打造溝通平臺

方克舟心中的媒體定義十分寬廣,是一種進行資訊交流的場域、空間或平臺,但媒體的資訊編排毫不馬虎,都經過縝密設計。「我們是有意識的透過內容的產製與露出,傳達我們關注的主題、遞送某些問題意識」方克舟將Mata Taiwan 所從事的文化推廣工作,定位為一種「策展」。以他們長期關注的高雄小林村大武壠族議題為例,團隊除了穩定刊登相關文章,也協助建構族群的系統性知識,參與編修大武壠族的維基百科並推上一日亮點條目,為正名之路鋪墊;同時策畫竹藤編、傳統刺繡等工作坊,兼顧在地知識的推廣與傳承。他們透過多元的數位內容及實體互動,呈現出大武壠族的立體樣貌,亦使議題進入眾人的生活與視野。
Mata Taiwan同時積極嘗試不同形式的策展。面對日月潭邵族的祖靈祭期間年年與萬人泳渡活動重疊,時常造成泳客與族人間的衝突或誤解,Mata Taiwan在2019年時與邵族文化發展協會合作,將Chatbot聊天機器人應用於部落祭典場景中。他們在因儀式而封路的現場設置QR code,讓遊客連結到精心撰寫而成的故事包,透過遊戲式的即時互動介紹邵族的知識,同時揭開祭儀的神秘面紗,試圖經由一場結合敘事與科技的策展,搭起本地原住民與外地遊客間的溝通橋樑。
Mata Taiwan邀請大武瓏族的耆老,傳授傳統竹藤編技法,透過手把手
的現場教學,讓民眾親身體驗原住民族的傳統技能與日常。
  • 當今許多原住民族青年在外工作、求學,對傳統祭典等部落文化相對陌生。然而祭典的事前準備工作繁多,需要大量人力投入,Mata Taiwan發想運用「工作假期」的模式,讓外地訪客與部落青年共同在耆老的帶領下,砍竹、架鞦韆、製作傳統料理等,透過文化學習與體驗過程,重新認識部落,進而引起青年萌生文化認同。
Mata Taiwan 以策展為概念,持續推動議題溝通。在討論度高的原住民
族狩獵權益問題上,平臺不僅透過文字論述,也讓部落耆老與群眾面對
面,分享原住民族在生態平衡的思惟下,所實踐而成的狩獵文化。

汲取原住民族的養分,擴大耕耘地域性文化

Mata Taiwan 於2020 年與社團法人臺灣竹會合作出版《竹仔:非草非木的島內生活指南》,梳理竹業發展史、盤點竹種生態,同時記錄島內各民族的竹文化、傳統竹編技法等,期許能從臺灣的竹文化史中,尋出竹子的當代意義。
Mata Taiwan 於2020 年與社團法人臺灣竹會合作出版《竹仔:非草非木的島內生活指南》,梳理竹業發展史、盤點竹種生態,同時記錄島內各民族的竹文化、傳統竹編技法等,期許能從臺灣的竹文化史中,尋出竹子的當代意義。
作為非原住民經營的原住民族資訊平臺,Mata Taiwan的初衷始終是達成跨族群、跨文化的交流。至於交流的深度與影響層面,方克舟認為可分成四大層次:首先透過不斷著墨標題與文圖素材,吸引受眾的關注,讓文章先被「看見」。進而經由文章內容,引發讀者思考,無論認同或反對,至少使受眾「產生興趣」。接著有機會促進「觀念的交流與轉換」,尤其以現場互動的實體活動為佳。若能進入最高層次,便會發現受眾開始「採取行動」,從嫁進部落、成為合作夥伴到積極參與相關倡議,顯示團隊線上與線下並進的策展行為,不僅促進對話,更有機會引發另一項行動的展開。
事實上,Mata Taiwan近年從事的跨文化策展工作已從原住民族議題,擴大延伸至地域建築、竹藝產業、流域記憶等範疇。方克舟推測拓及這些合作機會的原因,是因為眾多地域性文化涉及原住民族,而客戶肯定他們過去在原住民族議題上的成果,因此讓Mata Taiwan獲得領域拓邊的契機。未來舉凡與地域性文化相關的事物,都將納入Mata Taiwan的守備範圍,他們期望透過大議題包小議題的策略,適時將過去所累積關於原住民族的知識與觀念納入溝通內容,透過不同的議題策展,擘劃出編輯地方文化的另類切角,同時不分族群界線,持續挖掘關於這塊土地的記憶與知識。

本篇文章出自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發行之《巢兼代》刊物 Vol.4
指導單位|文化部
出版單位|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執行單位|城市透鏡文化有限公司
圖片提供|方克舟、Mata Taiwan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7會員
    246內容數
    「新竹故事大口吃」是《貢丸湯》的理念,我們試圖在《貢丸湯》裡不以單點式的介紹新竹,而是主題性的帶出生活樣貌跟各種城市議題,讓讀者不只認識新竹,更從中思考新竹可以是一個甚麼樣的城市?如何在這裡生活?該怎麼期待新竹成為更好的城市。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見域Citilens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到了日治時期,舊有封建制度下的科考晉升不再適用,傳統的權力結構與政治遊戲規則也隨之改變。在新政府的統治下,經濟權力掌握在日本人手中, 仕紳們祈求身家安全以及既有地位與利益的保障; 另一方面,初來乍到的殖民政權,也需仰賴仕紳在地方上的社會網絡與影響力,延續他們在官民間的中介…
    霧峰林家、鹿港辜家、基隆顏家,如果你平時對於臺灣歷史或當代新聞有所關注,一定會注意到人們常將城市與特定的家族或人名連結;遊覽各地老街時,也必定曾走進某個顯赫一時的人物故居。家族史就是地方史,回首過往地方發展的軌跡,家族勢力的運作確實是其中無法忽視的關鍵力量之一。
    被稱為明治浮世繪三傑之一的小林清親(1847-1915),是戰爭繪中最活躍的畫師,存世約300多件甲午已為主題的三連錦繪中,他的貢獻便占近百幅。
    「新竹真的很像我在靜岡的老家」說到對於新竹的第一印象,大毅馬上提到了這點。尤其提到在護城河一帶的區域,整齊規劃的街道,一棟棟來自日治時期建立的建築,不只有保存良好的古蹟官署建築,私有老屋也屹立於街道巷弄之中,這種熟悉感帶著他在此落地生根。
    週日的午後,我們相約在大同路上的咖啡廳,休假中的板垣先生悠閒地慢步走來。互相寒暄幾句後入座,他點了一杯冰美式咖啡,接著從口袋裡拿出一疊整理好的名片:「你看,這些都是我平常會去的餐廳。」
    天氣好的假日,各觀光景點總有絡繹不絕的人潮,在此時新竹市區的交通顯得更加擁擠,早期的《貢丸湯》雜誌時我們已經討論過這個現象。現代的交通工具與暴增的車流量,擠進沿襲日本時代都市規劃的小小街區裡,遊客與市民朋友都大喊吃不消。
    到了日治時期,舊有封建制度下的科考晉升不再適用,傳統的權力結構與政治遊戲規則也隨之改變。在新政府的統治下,經濟權力掌握在日本人手中, 仕紳們祈求身家安全以及既有地位與利益的保障; 另一方面,初來乍到的殖民政權,也需仰賴仕紳在地方上的社會網絡與影響力,延續他們在官民間的中介…
    霧峰林家、鹿港辜家、基隆顏家,如果你平時對於臺灣歷史或當代新聞有所關注,一定會注意到人們常將城市與特定的家族或人名連結;遊覽各地老街時,也必定曾走進某個顯赫一時的人物故居。家族史就是地方史,回首過往地方發展的軌跡,家族勢力的運作確實是其中無法忽視的關鍵力量之一。
    被稱為明治浮世繪三傑之一的小林清親(1847-1915),是戰爭繪中最活躍的畫師,存世約300多件甲午已為主題的三連錦繪中,他的貢獻便占近百幅。
    「新竹真的很像我在靜岡的老家」說到對於新竹的第一印象,大毅馬上提到了這點。尤其提到在護城河一帶的區域,整齊規劃的街道,一棟棟來自日治時期建立的建築,不只有保存良好的古蹟官署建築,私有老屋也屹立於街道巷弄之中,這種熟悉感帶著他在此落地生根。
    週日的午後,我們相約在大同路上的咖啡廳,休假中的板垣先生悠閒地慢步走來。互相寒暄幾句後入座,他點了一杯冰美式咖啡,接著從口袋裡拿出一疊整理好的名片:「你看,這些都是我平常會去的餐廳。」
    天氣好的假日,各觀光景點總有絡繹不絕的人潮,在此時新竹市區的交通顯得更加擁擠,早期的《貢丸湯》雜誌時我們已經討論過這個現象。現代的交通工具與暴增的車流量,擠進沿襲日本時代都市規劃的小小街區裡,遊客與市民朋友都大喊吃不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每道菜餚都隱藏情感記憶,每次遠行都開啟嶄新視野。走進花蓮縣光復鄉這片豐饒之地──太巴塱(ㄌㄤˇ)部落,和愛吃野菜甚於肉類的熱情阿美族人,學習傳統部落的飲食文化與智慧,一同發現台灣島嶼的迷人風采。沒有什麼事物比「食物」更讓人感受旅行的魅力,不同部落或小鎮有獨特的飲食文化,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由數十個族群組成,屬於南島語系民族,過去四百年被外來政權稱為「番」、「高砂」、「山胞」,直到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正式納入憲法獲得正名。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了紀念這一個特別日子,由台灣三大知名主廚將會聯手料理台灣原住民部落餐桌、以山河海的美食為食材帶來一場原住民美饌饗宴。 山
    Thumbnail
    台中部落體驗一日遊、原流新創聚落、部落饗宴-探索原味之旅,這是一篇介紹臺中原流新創泰雅族聚落體驗活動的文章,讀者將會瞭解到活動日期、集合地點、活動心得分享以及感受到泰雅族的文化和特色。
    Thumbnail
    在文山社區大學舉辦的「畫筆穿梭Mix多元文化」户外走读活動成功地引導參與者深入探索臺北的東南亞文化聚落。本活動由陳怡瑄和鐘婉綺於5月2日主持,吸引了眾多學員參與。活動路線涵蓋文山區的越南社區,提供了豐富的文化交流和學習機會。
    Thumbnail
    泰國文化體驗社是一個致力於提升關於泰國文化認知的組織。他們不僅在臺北舉辦各種精心策劃的文化活動和教育課程,還通過豐富多彩的節慶慶典和專題文化講座讓臺灣朋友更加親近和了解泰國文化。接下來我們對瞭解東南亞文化的朋友和對學術旅行和傳統文化有興趣的朋友共同探索更多文化奧祕。
    Thumbnail
    以文會友-多元文化講師培力 想讓更多人認識你的國家嗎? 想讓更多人聽到新住民在臺灣的生命故事嗎? 我們將結合有趣的活動和深入的學習, 讓你成為在台上發光發熱的多元文化講師
    Thumbnail
    台東藝術館目前的展覽。由魚刺客與2019年來臺駐村的巴丹島藝術家進行策展。透過海洋意識策展行動,藝術家以實地田野經驗與思辨後創作作品,以情感且具想像力方式喚起並連結臺東故事的多元面向。展出作品呈現島嶼聯想、生態守望、沉默身影、夢回部落四個子題。藝術家風格不同,展現多元性並透過作品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
    Thumbnail
    ﹝九族文化村﹞(Formosan Aboriginal Culture Village)位於南投魚池鄉,是中部著名的主題公園,1986年的7月開幕,至今已設園37年。我們在2016到2020年這幾年間,經常去〔九族文化村〕賞花或是賞玩風景。自從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就沒再去過。 以民俗文化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每道菜餚都隱藏情感記憶,每次遠行都開啟嶄新視野。走進花蓮縣光復鄉這片豐饒之地──太巴塱(ㄌㄤˇ)部落,和愛吃野菜甚於肉類的熱情阿美族人,學習傳統部落的飲食文化與智慧,一同發現台灣島嶼的迷人風采。沒有什麼事物比「食物」更讓人感受旅行的魅力,不同部落或小鎮有獨特的飲食文化,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由數十個族群組成,屬於南島語系民族,過去四百年被外來政權稱為「番」、「高砂」、「山胞」,直到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正式納入憲法獲得正名。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了紀念這一個特別日子,由台灣三大知名主廚將會聯手料理台灣原住民部落餐桌、以山河海的美食為食材帶來一場原住民美饌饗宴。 山
    Thumbnail
    台中部落體驗一日遊、原流新創聚落、部落饗宴-探索原味之旅,這是一篇介紹臺中原流新創泰雅族聚落體驗活動的文章,讀者將會瞭解到活動日期、集合地點、活動心得分享以及感受到泰雅族的文化和特色。
    Thumbnail
    在文山社區大學舉辦的「畫筆穿梭Mix多元文化」户外走读活動成功地引導參與者深入探索臺北的東南亞文化聚落。本活動由陳怡瑄和鐘婉綺於5月2日主持,吸引了眾多學員參與。活動路線涵蓋文山區的越南社區,提供了豐富的文化交流和學習機會。
    Thumbnail
    泰國文化體驗社是一個致力於提升關於泰國文化認知的組織。他們不僅在臺北舉辦各種精心策劃的文化活動和教育課程,還通過豐富多彩的節慶慶典和專題文化講座讓臺灣朋友更加親近和了解泰國文化。接下來我們對瞭解東南亞文化的朋友和對學術旅行和傳統文化有興趣的朋友共同探索更多文化奧祕。
    Thumbnail
    以文會友-多元文化講師培力 想讓更多人認識你的國家嗎? 想讓更多人聽到新住民在臺灣的生命故事嗎? 我們將結合有趣的活動和深入的學習, 讓你成為在台上發光發熱的多元文化講師
    Thumbnail
    台東藝術館目前的展覽。由魚刺客與2019年來臺駐村的巴丹島藝術家進行策展。透過海洋意識策展行動,藝術家以實地田野經驗與思辨後創作作品,以情感且具想像力方式喚起並連結臺東故事的多元面向。展出作品呈現島嶼聯想、生態守望、沉默身影、夢回部落四個子題。藝術家風格不同,展現多元性並透過作品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
    Thumbnail
    ﹝九族文化村﹞(Formosan Aboriginal Culture Village)位於南投魚池鄉,是中部著名的主題公園,1986年的7月開幕,至今已設園37年。我們在2016到2020年這幾年間,經常去〔九族文化村〕賞花或是賞玩風景。自從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就沒再去過。 以民俗文化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