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在地特色學習的市場服務 落實以教育為地方未來扎根的目標

2022/10/0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文 / 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
參與共識營,發現每個團隊不論是透過文化、產業的方式推動地方創生,於本質上都是透過「教育」在發揮「影響力」。
而在處理地方問題的同時,創生團隊與外部團隊的合作,甚至有良性競爭的必要性,才能於有限的資源中,發展出最有影響力的成績。以後壁的兩個創生單位而言,俗女村在區域與硬體及文化資源上,便極具商業發展的優勢。而璞育塾與在地學校合作,透過課程規劃與師資結合,配合108課綱強調素養與適性的精神,將在地學習素材以活潑多元的形式導入教學現場,建構在地特色學習的市場服務,落實以教育為地方未來扎根的目標。
地方創生究竟是旅人思維還是人本思維?
因此創生團隊在對內而言,對於地方的熟悉與參與度是必然的要求,如此在地方資源的整合、開發串聯,乃至建立在地支持系統網絡,都是重要的培力與經營方向。
而對外業務的行銷開發,除了透過便捷的網路擴散曝光,再者吸引外圍的群眾成為受眾,從潛在的可能關係人口變成直接關係人口,讓「地方」不再侷限於一個地方,以城鄉的對流,讓移居遷入或二地居,成為一個可能的生活選項。
地方創生團隊的切入點,往往以現況進行解決的配套模式,但在共識營中,體認到在面對地方議題時容易產生的迷思:
  1. 創生團隊是用旅人思維在經營地方,還是符合在地需求的人本思維?
  2. 當我們透過輔導創業、成立品牌作為地方的活化指標,但這些是否有辦法持續滿足地方受眾的長期供需,或者創造更多的受眾?
  3. 在交通便利遷移快捷的台灣,地方創生是否只侷限在一地?或者只要在乎地方的人,都是我們要掌握的關係人口與支持系統潛在受眾。
這三點是我認為在執行創生計畫時,容易因專注於議題而產生的盲點,也是公部門希望短期達到績效而產生的誤區;當地方創生從元年、倡議,終於逐步在各地萌芽,在政策的推行上,除了給予支持外,是否有可能揠苗助長?這也是因為共識營而獲得新的思維。
在地體驗的深化
而盤點璞育塾目前規劃的在地特色與課程結合深化,有下列兩大延伸方向:
【民俗文化】
  1. 泰安宮媽祖信仰:泰安宮媽祖又稱為「茄苳媽」,為週邊五十九庄頭的公廟,轄區廣大遍及半個後壁與新營,其出巡特色為開路除障的「天地掃」,由後壁六十年的塌塌米老店手工製作,另一特色是破辟官配戴的豬腳(限用右前腳),用以為信徒除厄轉運。
  2. 後壁區有獨特的岳飛信仰與藏頭籤詩系統,其脈絡可探究清末天地會與地方開發史,並有一篇學術論文紀錄研究,是值得推廣的特色文史。
  3. 菁寮國小自小學二年級便全校投入金獅陣的訓練,直至菁寮國中接續傳承,已成為地方重要的教學特色。
  4. 後壁「射火馬」祭典為市定重要民俗活動,經考察為八掌溪後壁段與鹿草段的特殊儀式,而火馬也是紙糊工藝的傳承,透過紙糊工藝課程作為校園在地文化推廣,也可設計為特色商品,成為後壁區的祈福小物。
【產業特色–米蘭之都】
  1. 後壁為稻米與雜糧作物重要產區,是日常米食文化的重要原料,卻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食材。透過食農教育,從外觀分辨稻米品種、生食、熟食的滋味品嘗,並依特性選擇適合加工成何種米製品,以五感體驗仔細認識這個簡單卻重要的食材。
  2. 從稻米衍伸出慣行農法與自然農法對於生態、土壤,乃至作物的差異,透過農法的體驗與比較,能夠更仔細感知農業對於自然環境的影響,從田園的微觀,看見對大自然的影響狀況,是從食農教育推及至環保永續的層級。後壁蘭花園區是台灣重要的育種、生產外銷優質蝴蝶蘭中心,如果透過產業與校園合作,讓學生認識科技在農業上的應用,對於高經濟產值的農業與生物技術有所認識,未來投入相關產業,讓從業人口老化且銳減的農產業有轉型的可能。
  3. 生產稻米、蘭花產生的可分解有機農業廢棄物,如:稻穀、稻稈、水草、果渣,透過導入蚯蚓、黑水虻等生物分解,加速有機物質循環利用,讓大量農廢再度成為優質且具有經濟效益的農肥。
  4. 透過花藝師以後壁蘭花作為花藝素材,並與後壁知名的「後中窯」合作,透過陶器與花藝的結合,用在地植物推動學生的美學藝術課程,涵養美學知見。
以上是璞育塾基於對後壁的認識而開發設計的課程,但其實地方創生何止於後壁一區,鄰近的東山、白河、新營、鹽水,嘉義縣的鹿草、南靖等,都是共同生活圈,也都面臨同樣的發展現況,因此璞育塾的能量也是持續以教育課程,持續對外擴及至所謂的「溪北地區」,成為區域共好的創生場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雜學校
雜學校
Learn To Be:打造交流與串連的舞台,讓各種學習想法能夠被看見,互相碰撞、激盪,讓學習者可以在這邊想像、學習,勇敢選擇自己想學。 官方網站:https://zashare.org/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